简介: 李安2003年所制造的,并不是美国人想要的“绿巨人”。美国人期待着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传统的好莱坞漫画电影模式:高速的节奏,精美的特效,火爆的场面,持续的让观众兴奋的高潮和爆点。5年之后,法国人路易·莱特里尔让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再一次看
李安2003年所制造的,并不是美国人想要的“绿巨人”。美国人期待着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传统的好莱坞漫画电影模式:高速的节奏,精美的特效,火爆的场面,持续的让观众兴奋的高潮和爆点。5年之后,法国人路易·莱特里尔让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再一次看到了“绿巨人”身上的商业希望 ]
2003年夏天,当《绿巨人》(The Hulk)的第一批观众从电影院里走出来,他们也许很难定义刚才看到的那部电影:一部好莱坞的漫画动作电影?一部中国式的家庭情感电影?一部非主流的科幻电影?一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
美国影评人的脑子中同样充满着这些疑问。当电影已经开场了40分钟,但那个“绿色的怪物”仍然迟迟不露面的时候,他们早已等待得不耐烦了。所以,在《绿巨人》首周末收获6260万美元票房的同时,媒体的烂番茄也蜂拥而至,将电影彻底打入谷底,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电影只得到与首周末一样的票房成绩。
也许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的老板早在看样片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这次票房和评论的双重滑铁卢,但已经骑虎难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后续的“李安效应”,在第一个周末就宣告结束。接下来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要么是李安的影迷,要么从来不看影评,要么就是打算看看这个中国人如何摧毁了美国人的漫画英雄。
李安所制造的,并不是美国人想要的“绿巨人”。美国人期待着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传统的好莱坞漫画电影模式:高速的节奏、精美的特效、火爆的场面、持续的让观众兴奋的高潮和爆点。5年之后,法国人路易·莱特里尔(Louis Leterrier)让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再一次看到了“绿巨人”身上的商业希望,与前作彻底划清界限的《无敌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在北美收获了令人满意的票房和口碑之后,8月20日登陆中国内地。
简介: 李安2003年所制造的,并不是美国人想要的“绿巨人”。美国人期待着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传统的好莱坞漫画电影模式:高速的节奏,精美的特效,火爆的场面,持续的让观众兴奋的高潮和爆点。5年之后,法国人路易·莱特里尔让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再一次看
一次错误的商业决策
在很多中国影评人的眼中,相比李安早期的《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并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所以,《卧虎藏龙》当年在美国所收获的一切,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预期,也许“文化差异”可以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费解。
而当年在《绿巨人》的导演人选上,此种“文化差异”也直接导致了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作出了一个让他们后悔至今的决定——让一个中国文艺片导演操作一部美国商业漫画电影。他们还本希望李安在保留“好莱坞”模式的基础上,能够更为细腻地塑造人物,同时为电影带来一些不同于好莱坞的新鲜的视角。但事实证明,李安毕竟是人,而人是有极限的。尽管其后重返文艺路线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完美得无可挑剔,但这并不能遮掩《绿巨人》这无疑的败笔。
李安并非年轻的天才彼得·杰克逊。杰克逊既懂得如何调节电影的画面、情节和节奏,又深谙如何让科幻电影从想象变为画面的技术手段。而对于后者,李安显然并不在行,所以即使有“工业光魔”这样强大的特效团队,运用了“动作捕捉”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但“绿巨人”在观众面前,仍然显得笨拙而虚假,看上去就像电脑游戏。连《绿巨人》的漫画作者斯坦·李(Stan Lee)也抱怨李安没能诠释出原著中野蛮粗暴、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
同时,李安也无法如杰克逊般,可以准确地在好莱坞体制内找到商业和个人风格的平衡点。在当年接受采访时,他曾说过:“拍出一部大片是我的责任,这就是无形的压力。他们十分信任我,尽可能地放手让我做,如果令他们失望,我会很难过。”而重压之下,李安仅仅保全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而无法兼顾其他。
李安2003年所制造的,并不是美国人想要的“绿巨人”。美国人期待着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传统的好莱坞漫画电影模式:高速的节奏,精美的特效,火爆的场面,持续的让观众兴奋的高潮和爆点。5年之后,法国人路易·莱特里尔让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再一次看到了“绿巨人”身上的商业希望 ]
2003年夏天,当《绿巨人》(The Hulk)的第一批观众从电影院里走出来,他们也许很难定义刚才看到的那部电影:一部好莱坞的漫画动作电影?一部中国式的家庭情感电影?一部非主流的科幻电影?一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
美国影评人的脑子中同样充满着这些疑问。当电影已经开场了40分钟,但那个“绿色的怪物”仍然迟迟不露面的时候,他们早已等待得不耐烦了。所以,在《绿巨人》首周末收获6260万美元票房的同时,媒体的烂番茄也蜂拥而至,将电影彻底打入谷底,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电影只得到与首周末一样的票房成绩。
也许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的老板早在看样片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这次票房和评论的双重滑铁卢,但已经骑虎难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后续的“李安效应”,在第一个周末就宣告结束。接下来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要么是李安的影迷,要么从来不看影评,要么就是打算看看这个中国人如何摧毁了美国人的漫画英雄。
李安所制造的,并不是美国人想要的“绿巨人”。美国人期待着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传统的好莱坞漫画电影模式:高速的节奏、精美的特效、火爆的场面、持续的让观众兴奋的高潮和爆点。5年之后,法国人路易·莱特里尔(Louis Leterrier)让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再一次看到了“绿巨人”身上的商业希望,与前作彻底划清界限的《无敌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在北美收获了令人满意的票房和口碑之后,8月20日登陆中国内地。
简介: 李安2003年所制造的,并不是美国人想要的“绿巨人”。美国人期待着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传统的好莱坞漫画电影模式:高速的节奏,精美的特效,火爆的场面,持续的让观众兴奋的高潮和爆点。5年之后,法国人路易·莱特里尔让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再一次看
一次错误的商业决策
在很多中国影评人的眼中,相比李安早期的《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并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所以,《卧虎藏龙》当年在美国所收获的一切,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预期,也许“文化差异”可以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费解。
而当年在《绿巨人》的导演人选上,此种“文化差异”也直接导致了环球影业和惊奇影业作出了一个让他们后悔至今的决定——让一个中国文艺片导演操作一部美国商业漫画电影。他们还本希望李安在保留“好莱坞”模式的基础上,能够更为细腻地塑造人物,同时为电影带来一些不同于好莱坞的新鲜的视角。但事实证明,李安毕竟是人,而人是有极限的。尽管其后重返文艺路线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完美得无可挑剔,但这并不能遮掩《绿巨人》这无疑的败笔。
李安并非年轻的天才彼得·杰克逊。杰克逊既懂得如何调节电影的画面、情节和节奏,又深谙如何让科幻电影从想象变为画面的技术手段。而对于后者,李安显然并不在行,所以即使有“工业光魔”这样强大的特效团队,运用了“动作捕捉”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但“绿巨人”在观众面前,仍然显得笨拙而虚假,看上去就像电脑游戏。连《绿巨人》的漫画作者斯坦·李(Stan Lee)也抱怨李安没能诠释出原著中野蛮粗暴、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
同时,李安也无法如杰克逊般,可以准确地在好莱坞体制内找到商业和个人风格的平衡点。在当年接受采访时,他曾说过:“拍出一部大片是我的责任,这就是无形的压力。他们十分信任我,尽可能地放手让我做,如果令他们失望,我会很难过。”而重压之下,李安仅仅保全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而无法兼顾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