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
8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实力相对
衰落的背景下展开的。美国经济相对衰落历时已久, 一般认为在1968年前后就开始, 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在日本、联邦德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下, 情况更加不妙。
1. 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竞争受挫, 处境恶化。
汽车工业是美国工业的骄傲, 与钢铁工业、建筑业并称三大支柱产业, 大约1 6的就业与这个部门有关, 自本世纪20年代起美国汽车就主宰着世界汽车市场。然而,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 取代美国(800万辆) 成为世界头号汽车生产国。日本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 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压力不断增加。1980年进口轿车已经占领美国市场的28. 6%。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亏损40亿美元, 克莱斯勒濒于破产。汽车工业这顶美国工业的王冠突然被日本人夺走, 强烈震撼着美国各界。
美国经济的另一根支柱钢铁工业, 到70年代末也陷入了深刻的危机。1979年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关闭16个钢铁厂, 解雇13000名工人。
, 。100多年来, 钢铁工业一直是美, 它的衰落影响所及远远超过钢铁工业本身。
2. 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也遭到明显削弱。
从70年代末开始, 美国半导体工业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 从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退居到次要角色。1978年美国公司还拥有全球半导体交易总收入的55%, 日本公司只有28%; 到1986年美国公司在全球半导体收入中的比例下降到40%, 而日本则上升到46%①。半导体工业的衰落直接导致美国电子工业的滑坡。80年代中期, 美国市场出售的3 4以上的收音机、2 3的黑白电视机和15%左右的彩电都是外国生产的。美国另一项高技术工业领域——民用飞机工业也受到了欧洲公司的强大竞争。1982年和1983年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夺得了宽机身客机世界市场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和美国国内市场的1 3, 美国独霸世界民用飞机市场的时代结束了。
3. 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197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1. 2%, 1980年再下降0. 3%。1979年8月,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把劳动生产率下降称为“美国精神危机”的象征。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伊始就成立了全国生产率顾问委员会, 要求委员们提出改善生产率的具体建议,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增加,速度下降,涉及美国经济根本和结构性的问题,对外竞争力,有时必须做出长远安排,不是随便采取应急措施就能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