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英德海上大决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海军很有一种大有成就的感觉,但它在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面前的出色表现所产生的精神效果,又因为它总是停泊在港里不活动而渐渐烟消云散了。公海舰队仍然象以前一样不敢与英国主力开战。除了偶尔几次提心吊胆的训练巡弋和两次想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袭击驶往挪威的船队均以失败告终外,它在战争结束之前一直被困在港内。
无论是德皇威廉二世还是舍尔都不愿再次冒险让公海舰队在战斗中面对英国皇家海军。德军继续被英军封锁,其舰只仅限于在海岸附近的水域游弋。舍尔继续努力想打破德国海军所处的被动局面,转而大力鼓吹无限制潜艇战,“那怕冒同美国作战的风险也罢”。并推动执行了所谓“舍尔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提升军工能力,以达到每月生产36艘潜艇的能力。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远洋舰队的士气也因此不断下降。德国舰队中出现了“威廉港和北海舰队秘密委员会”,在这一委员会的推动下,抗命和叛变事件时有发生。
1918年8月8日,舍尔取代豪森道夫被任命为海军部部长,德皇威廉二世仅仅是勉强同意了这项任命。这个职位使舍尔实际成为德国海军最高指挥官。舍尔随后顶住压力,给海军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
在战争结束以前,舍尔计划于1918年10月对英国舰队发动大胆的进攻,通过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来突破围困,但这一计划被认为更像一个自杀性计划。但舍尔与德皇威廉二世显然忽略了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后,德国社会掩藏的巨大矛盾。
1914年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事的拖延及高的死伤人数使人民厌倦战争,男丁被征召,国内士气低落,自1915年起德国国内开始出现粮食暴动,1917年还出现大规模罢工行动。福利缩减、长期闲置,加之德国海军部从不活动的舰队抽出人员派往十分活跃的自杀式潜艇进攻战,这引发德国水兵的强烈不满。
此时舍尔的死亡出击计划无疑成为点燃德国水兵兵变的导火索,而他绝没想到的是这根导火索引爆了矛盾丛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1918年10月德国水兵爆发威廉港暴动,兵变波及到德国公众和德国陆军士兵。首相马克斯·冯·巴登11月9日辞职,新首相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上任,当天下午德国社民党人菲利普·谢德曼在国会大楼宣布共和国成立,威廉二世在晚间出走到荷兰,德意志帝国灭亡。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接手了战败德国的烂摊子。
所以在德国防卫崩溃中,内部的骚乱几乎和外部压力作用相等。然而内部骚乱的根源首先被号称世界第二的德国海军点燃,这却是令谁也没想到的残酷现实。耗资巨大的造舰竞赛与始终无法突破英国海上封锁的巨大落差,更值得后发海上强国深入反思。(凤凰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