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故事
海音山林场居民区倚山傍水,建在一片河流冲积而成的小平原上,可谓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这里的紧靠北面的山就是我们常称呼的后山,东北侧的水就是林区唯一的一条大河--阿布沁河。
后山紧靠居民区,仅几十米,真是出门见山。从它向北是一片蜿延起伏连绵不断的群山。这些山都不大,也不高,也不陡。山上的树木生长成片,郁郁葱葱,绿色的地表各种植物中点缀着红色、黄色、白色的野花,清脆的鸟叫声不绝于耳旁,清新的空气入人肺腹,到处充满着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北山上的落叶松树是建场初期时1964到1965年栽植的,虽然坡度较陡,土质也不算好,但由于管理好,成活率很高。不知不觉中,它们在海音山人的眼里,从几十厘米的小树苗一年年的抽条增粗,近五十年的阳雨露,已经是一片可以取材茂密的森林,而相对于当初栽植树的前人却都已步入老年,不少已仙逝了。虽近年经过两次扶育间伐,可是看起来仍然是那样茂密。
前些年人们购买了电视机需要竖天线杆时,就到这里来找一根粗细适合的伐剥了皮后回去立起来,收看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
但从居民区向北山望去它并不太完美,绿色中一片似悬崖裸露着灰白的石头,那是在早期建场因采石而变得残缺的山体。登山站在悬崖的边缘可以看到海音山林场居民区的全貌,许多海音山全景俯视的照片都是出自这里的取景。
海音山林场的山体结构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石山,一种是沙山,它的石不是那种坚硬成块的大青石或花岗石,而是风化石。沙则是由石更加风化后而成的山沙。石头对于盖房等基建来说它们并不是好的材料,但就地取材低成本的便宜却是却是它相对的优势。所以早期林场的基建用材都是出自这里。山沙则是垒墙的好材料,近年也有东方红不少车辆到这里来拉取山沙。
它离居民区不足百米,每当基建采石时人们可听到轰响的炮声,以至有飞散的碎石落到门前,可见那时人们的安全意识没有现在这样浓厚,制度也没那么严格。
采石用的是硝胺炸药,也叫安全炸药。它在普通情况下(包括碰撞、火烧)不会爆炸,只会在雷管起爆后的高压下才会引爆。采石要先打炮眼,这时一人半蹲双手持握钢钎,另一人双手抡起十二磅重的大锤砸向钎头,每打一下,钎子都要转动一下。握钎的人要有点胆量,打钎的人更要有准头,不然真会出事故 。
这里因是风化石打眼的难度并不大,打完眼后先把成管炸药外面的防潮腊纸撕开后将药 面倒在眼里,最后一管药则是将安上引火索的雷管小心放在里面并包好后再一起装入眼中,露出引线,最后是用土把它盖上轻压。导火索塞进雷管的一端要用刀切齐,并用手指稍捻松后小心插入它的空端,一侧要用小木枝插入挤紧,以防它们相互松动造成接触不良而后不能引爆形成哑炮。
点炮前附近要放出人员警戒,并大声呼喊“放炮啰”,点炮的人更是需要些胆量 ,虽然导火萦的计算燃烧时间足够人的撤离,但初次点炮的我还是不免有些紧张,燃着的香烟几次触向引线才见它向外喷出青烟并发出“咝咝”的响声,然后再去点另一处,都完成后赶紧跑向远处的躲藏地并紧张地期待斩听到巨大的炮响声。炮响时还要注意数着声数和装填的是否对上,以确定有没有炸的垭炮,如有哑炮则需排除,要在安全时间过后才能上前查看,这更是项危险的作业,应避免出现它。我局某单位就有同志在排哑炮是遇上突然爆炸而死亡的。在炮响后并要仰头向上察看是否有不期而遇飞来的碎石。以后规章制度建全后,放炮这项危险工作就必须由经培训合格的人持证上岗了。
海音山后山在地质上形成必定远久,因为岩石已经风化,它还有着近代的历史痕迹,在它后面不少的缓坡地面上有着许多成片高低起伏宽大的地垄,虽然年经已久这早已长满了树木,仍能表明当年曾经是耕地。据说这是在日伪日期不知什么人种植的大烟地。在一些高处沿坡还有一些很长的壕沟,不象是自然形成,很象是人挖的战壕。在山上也有人捡到过石磨、大铁锅等用具。虎林史志记载,这一带曾是抗联队伍活动的地方,是虎林绕河中心县委的驻地,省民政厅还曾把海音山列入革命老区之一。
后山的最高点有一处用石头埋在地表的标志,上面标有坐标参数,好象是总参测绘设置。在山的后面还有个在七十年代初我国和苏联珍宝岛战役后备战而由林场职工挖掘的防空洞(现在可能已经塌了)。那时全国都响应国家深挖洞的战备号召,就连我在采伐段工作的二林班也抽了一个班的劳力在离驻地不远的山坡上挖了一个多月。这个洞地质结构是风化石的,想来当初开挖要比我们二林班那个沙土的难度要多不少。我去过一次这个洞,也就只二十几米深,洞壁的风化石间到处都有渗水,碎石的地面有不少已积成水洼。试想那时如发生战争,敌机会光顾这个小山村吗?真是有空袭,这个洞也不会有实用价值。
从下面有一条通向山上的道路,说是道其实并走不了普通车,因为坡太陡,它是早期在山里的采伐段集材拖拉机行走而形成的,我也开着拖拉机在这条道上多次经过。有时是到林场拉段里食堂的粮食,有时是拉材料配件。方法是在集材车的搭载板上摆放根粗原木并用绞盘机固定好以防物质下滑,然后将物资堆在上面就行了。
也有时是到场部电焊修理机车部件(最早段里还没有电焊机的时候)。这条路在过后山不远,有一片草甸子,在夏天机车走时非常困难,要加大油门不顾一切的猛冲,如稍有停顿就会有陷车的可能,而真陷车后,无法自救出来,需要别的车来救援。
早期林场有人去世了就葬在后山坡上的树林里,这里避风向阳面向亲人,是块风俗中的风水宝地,现今到这里的林中仍可见一些坟和碑。其中有处值得纪念的是胡万春的坟碑,他是十万开发北大荒中转业官兵的一员,时任采段段长,在一次参加现场装车作业时,被没有闸住已装好的木材车轧死,是局里转业官兵中也是林场工伤死亡的第一人。1982年我场召开建场初期五八年转业干部团聚会时,大家还一起到墓地去祭奠他。后来场里要求大家把故人的墓地改在了离场区不远南面公路边的高坡上。
前几年一外来户擅自将病故的妻葬在了后山坡,引发了全体居民的反对,后来经场领导对其做工作说服后将坟迁到了别处。
后山也常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冬天可以从陡的坡道上向下滑爬犁,从高处坐在飞速向下的爬犁上,两耳边冷风飕飕,白色的雪沫不停地两旁飞溅着,一不小心会滑摔下几个翻滚浑身是雪。我在迎春上学时在那里的北山这曾这样玩过。
春夏天的清晨则可以在这里登山远望,开阔胸怀,也可以大喊上几声,听听远处的回音。
向上攀登的坡较陡要用手不停地抓两个旁的小树等以助力上爬。好在它并不算高,一会儿就可到上面,如中途不歇也会气喘嘘嘘。
站在采石的悬崖处可以和山下的人遥呼相应。清晨常有人到这里登山晨练,我孩子在没有去东方红上中学前,也常带他们来这里,登到山上玩一会儿后,我找两根干树枝让他俩一人一根拉着回家好烧火。
前年我回海音山再到这里爬山时,发现这里已是很久没有人来过了,原来人爬得光滑的小路也长满了小草,已经辨别不出来了。
这里还发生过两起事。一起是住在山根路边房头已上小学的调皮男孩李伟,学着当时热播科幻电视剧“可赛号”中的角色在较低的崖处喊着号子向下跳,结果连摔带滚地下来,脸和鼻子也出了血,他奶奶心痛得打也不是骂也不得。
另一次是一天天下午,山下的人们偶然看见在悬崖边上有小块的红色,细看是站着一个身穿红衣的女孩,快个把小时一动不动,人们开始在下面围观议论并猜测,当某人说是不是她想不开要寻死时,引来了大家的惊慌,经细认有人看出是某人家的女儿,忙找来她的母亲,她闻讯哭着赶来,在下面喊她。这时青年李森俭赶紧悄悄爬上山去,把她从悬崖边拉开了。
林场在八十代初还在北山脚下盖了个半地下的大菜窖,是为了解决冬季山上采伐段的吃鲜菜问题。窖的四周用砖砌并抹有水泥,里面空间很大,用木方搭成架子,可以放置几万斤菜。每到秋季在窖边山下的菜地里收菜和向窖里贮存则是我们机关人员的工作之一。到了严寒的时候,里面还要生上炉子取暖。管理它的是鲁邦东,这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同志,他在我参加工作是任我们打枝班的班长。有了这个菜窖后食堂再也不吃冻菜了,直到春天还有许多吃不完的菜。
如今林场撤点已不复存在,居民也全都搬走了,但山仍然挺立在那里,每当山风吹过它那茂密的森林时,发出声响仍述说着它的许多让后人难忘的故事。
海音山林场居民区倚山傍水,建在一片河流冲积而成的小平原上,可谓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这里的紧靠北面的山就是我们常称呼的后山,东北侧的水就是林区唯一的一条大河--阿布沁河。
后山紧靠居民区,仅几十米,真是出门见山。从它向北是一片蜿延起伏连绵不断的群山。这些山都不大,也不高,也不陡。山上的树木生长成片,郁郁葱葱,绿色的地表各种植物中点缀着红色、黄色、白色的野花,清脆的鸟叫声不绝于耳旁,清新的空气入人肺腹,到处充满着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北山上的落叶松树是建场初期时1964到1965年栽植的,虽然坡度较陡,土质也不算好,但由于管理好,成活率很高。不知不觉中,它们在海音山人的眼里,从几十厘米的小树苗一年年的抽条增粗,近五十年的阳雨露,已经是一片可以取材茂密的森林,而相对于当初栽植树的前人却都已步入老年,不少已仙逝了。虽近年经过两次扶育间伐,可是看起来仍然是那样茂密。
前些年人们购买了电视机需要竖天线杆时,就到这里来找一根粗细适合的伐剥了皮后回去立起来,收看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
但从居民区向北山望去它并不太完美,绿色中一片似悬崖裸露着灰白的石头,那是在早期建场因采石而变得残缺的山体。登山站在悬崖的边缘可以看到海音山林场居民区的全貌,许多海音山全景俯视的照片都是出自这里的取景。
海音山林场的山体结构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石山,一种是沙山,它的石不是那种坚硬成块的大青石或花岗石,而是风化石。沙则是由石更加风化后而成的山沙。石头对于盖房等基建来说它们并不是好的材料,但就地取材低成本的便宜却是却是它相对的优势。所以早期林场的基建用材都是出自这里。山沙则是垒墙的好材料,近年也有东方红不少车辆到这里来拉取山沙。
它离居民区不足百米,每当基建采石时人们可听到轰响的炮声,以至有飞散的碎石落到门前,可见那时人们的安全意识没有现在这样浓厚,制度也没那么严格。
采石用的是硝胺炸药,也叫安全炸药。它在普通情况下(包括碰撞、火烧)不会爆炸,只会在雷管起爆后的高压下才会引爆。采石要先打炮眼,这时一人半蹲双手持握钢钎,另一人双手抡起十二磅重的大锤砸向钎头,每打一下,钎子都要转动一下。握钎的人要有点胆量,打钎的人更要有准头,不然真会出事故 。
这里因是风化石打眼的难度并不大,打完眼后先把成管炸药外面的防潮腊纸撕开后将药 面倒在眼里,最后一管药则是将安上引火索的雷管小心放在里面并包好后再一起装入眼中,露出引线,最后是用土把它盖上轻压。导火索塞进雷管的一端要用刀切齐,并用手指稍捻松后小心插入它的空端,一侧要用小木枝插入挤紧,以防它们相互松动造成接触不良而后不能引爆形成哑炮。
点炮前附近要放出人员警戒,并大声呼喊“放炮啰”,点炮的人更是需要些胆量 ,虽然导火萦的计算燃烧时间足够人的撤离,但初次点炮的我还是不免有些紧张,燃着的香烟几次触向引线才见它向外喷出青烟并发出“咝咝”的响声,然后再去点另一处,都完成后赶紧跑向远处的躲藏地并紧张地期待斩听到巨大的炮响声。炮响时还要注意数着声数和装填的是否对上,以确定有没有炸的垭炮,如有哑炮则需排除,要在安全时间过后才能上前查看,这更是项危险的作业,应避免出现它。我局某单位就有同志在排哑炮是遇上突然爆炸而死亡的。在炮响后并要仰头向上察看是否有不期而遇飞来的碎石。以后规章制度建全后,放炮这项危险工作就必须由经培训合格的人持证上岗了。
海音山后山在地质上形成必定远久,因为岩石已经风化,它还有着近代的历史痕迹,在它后面不少的缓坡地面上有着许多成片高低起伏宽大的地垄,虽然年经已久这早已长满了树木,仍能表明当年曾经是耕地。据说这是在日伪日期不知什么人种植的大烟地。在一些高处沿坡还有一些很长的壕沟,不象是自然形成,很象是人挖的战壕。在山上也有人捡到过石磨、大铁锅等用具。虎林史志记载,这一带曾是抗联队伍活动的地方,是虎林绕河中心县委的驻地,省民政厅还曾把海音山列入革命老区之一。
后山的最高点有一处用石头埋在地表的标志,上面标有坐标参数,好象是总参测绘设置。在山的后面还有个在七十年代初我国和苏联珍宝岛战役后备战而由林场职工挖掘的防空洞(现在可能已经塌了)。那时全国都响应国家深挖洞的战备号召,就连我在采伐段工作的二林班也抽了一个班的劳力在离驻地不远的山坡上挖了一个多月。这个洞地质结构是风化石的,想来当初开挖要比我们二林班那个沙土的难度要多不少。我去过一次这个洞,也就只二十几米深,洞壁的风化石间到处都有渗水,碎石的地面有不少已积成水洼。试想那时如发生战争,敌机会光顾这个小山村吗?真是有空袭,这个洞也不会有实用价值。
从下面有一条通向山上的道路,说是道其实并走不了普通车,因为坡太陡,它是早期在山里的采伐段集材拖拉机行走而形成的,我也开着拖拉机在这条道上多次经过。有时是到林场拉段里食堂的粮食,有时是拉材料配件。方法是在集材车的搭载板上摆放根粗原木并用绞盘机固定好以防物质下滑,然后将物资堆在上面就行了。
也有时是到场部电焊修理机车部件(最早段里还没有电焊机的时候)。这条路在过后山不远,有一片草甸子,在夏天机车走时非常困难,要加大油门不顾一切的猛冲,如稍有停顿就会有陷车的可能,而真陷车后,无法自救出来,需要别的车来救援。
早期林场有人去世了就葬在后山坡上的树林里,这里避风向阳面向亲人,是块风俗中的风水宝地,现今到这里的林中仍可见一些坟和碑。其中有处值得纪念的是胡万春的坟碑,他是十万开发北大荒中转业官兵的一员,时任采段段长,在一次参加现场装车作业时,被没有闸住已装好的木材车轧死,是局里转业官兵中也是林场工伤死亡的第一人。1982年我场召开建场初期五八年转业干部团聚会时,大家还一起到墓地去祭奠他。后来场里要求大家把故人的墓地改在了离场区不远南面公路边的高坡上。
前几年一外来户擅自将病故的妻葬在了后山坡,引发了全体居民的反对,后来经场领导对其做工作说服后将坟迁到了别处。
后山也常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冬天可以从陡的坡道上向下滑爬犁,从高处坐在飞速向下的爬犁上,两耳边冷风飕飕,白色的雪沫不停地两旁飞溅着,一不小心会滑摔下几个翻滚浑身是雪。我在迎春上学时在那里的北山这曾这样玩过。
春夏天的清晨则可以在这里登山远望,开阔胸怀,也可以大喊上几声,听听远处的回音。
向上攀登的坡较陡要用手不停地抓两个旁的小树等以助力上爬。好在它并不算高,一会儿就可到上面,如中途不歇也会气喘嘘嘘。
站在采石的悬崖处可以和山下的人遥呼相应。清晨常有人到这里登山晨练,我孩子在没有去东方红上中学前,也常带他们来这里,登到山上玩一会儿后,我找两根干树枝让他俩一人一根拉着回家好烧火。
前年我回海音山再到这里爬山时,发现这里已是很久没有人来过了,原来人爬得光滑的小路也长满了小草,已经辨别不出来了。
这里还发生过两起事。一起是住在山根路边房头已上小学的调皮男孩李伟,学着当时热播科幻电视剧“可赛号”中的角色在较低的崖处喊着号子向下跳,结果连摔带滚地下来,脸和鼻子也出了血,他奶奶心痛得打也不是骂也不得。
另一次是一天天下午,山下的人们偶然看见在悬崖边上有小块的红色,细看是站着一个身穿红衣的女孩,快个把小时一动不动,人们开始在下面围观议论并猜测,当某人说是不是她想不开要寻死时,引来了大家的惊慌,经细认有人看出是某人家的女儿,忙找来她的母亲,她闻讯哭着赶来,在下面喊她。这时青年李森俭赶紧悄悄爬上山去,把她从悬崖边拉开了。
林场在八十代初还在北山脚下盖了个半地下的大菜窖,是为了解决冬季山上采伐段的吃鲜菜问题。窖的四周用砖砌并抹有水泥,里面空间很大,用木方搭成架子,可以放置几万斤菜。每到秋季在窖边山下的菜地里收菜和向窖里贮存则是我们机关人员的工作之一。到了严寒的时候,里面还要生上炉子取暖。管理它的是鲁邦东,这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同志,他在我参加工作是任我们打枝班的班长。有了这个菜窖后食堂再也不吃冻菜了,直到春天还有许多吃不完的菜。
如今林场撤点已不复存在,居民也全都搬走了,但山仍然挺立在那里,每当山风吹过它那茂密的森林时,发出声响仍述说着它的许多让后人难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