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音山林场吧 关注:17贴子:337
  • 1回复贴,共1

海音山往事回忆 修建大桥 转重阳秋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九七六夏秋时节,海音山人自己动手修建了阿布沁河上进场公路的水泥大桥。
过去林场交通只有森林小铁路,生产生活与人们出行并不方便。自从东面的国防公路贯通后大家就一直企望也能用上增加出行的方便。
但公路离我们场部居民区还有4里多,从公路下坡到场区的方向就是一片大草甸,还要过条河。这条阿布沁河是林业局内最大的河,从北向南贯穿几个林场,河弯岔很多,平时并不太宽,但是一到大雨后,河水猛涨也似凶涌澎湃。人们到东公路只能是从河上用两根大树搭的桥上小心走过,再沿着草甸里的一条小路走上东公路。
修路和桥的报告交到了局里,不久批了修建资金并来人进行了线路设计,但是具体施工局里不管由林场自己负责。林场首先把修路任务交给了家属队,由场技术员梅广金任施工员。当时虽有台推土机,但是大部路段都是水湿地机械无法作业,只能是人工肩担手提运土作业,通过几个月的努力,随着路基的逐步升高,几十名家属妇女硬是在在草甸里一点点地完成了修路的艰苦任务。
下一步重要工程就是建大桥了,当时局里批的是建木头桥,因水泥桥成本高资金不够,通过研究场领导考虑到建就修个长远的,于是通过联系找关系决定将用于修木头桥调拨的木材换回水泥和钢材,其余的资金不够就动员全场职工家属义务劳动献工修建。
方案经请示局里同意后由行政管理员于成(原局招待所所长,因问题下放到我场)主抓,他矮胖的个子有些黑,总是一脸的笑容,不但有交际能力而且也很实干,并通过联系在虎林请了懂行的一个技术员来设计大桥并负责施工技术。
在完成了交换材料事宜后。全场组织劳力集中使用,除职工外家属也一起积极参战,外单位森铁处的同志有的也自愿来参加义务劳动。于是全场上下齐动员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建桥工程。
考虑到方便施工就没有在原来的河道上建,而是在它西南面的地方建,这样虽没有流过的河水,但要先挖开出建桥的大坑,土方量很大有十几米深,方园几十米。
我们用推土机和人工结合挖,这里土质结构都是砂石,由于两边不时塌方,实际挖的面积比预计的要大好些,施工的坑挖完清理好后用木板制作水泥构件合子并用木方作周围支架,里面则是捆绑好的密密麻麻的钢筋,再灌注混凝土建成桥墩和桥面,为加强稳固性在底部还制作了圈梁用以连接各个桥墩。
全场参战的人按工序分了各个组,有木工组负责圆盘锯加工木板,钉支合子板,钢筋组 负责捆扎里面支撑宾钢筋,浇灌组负责向合子板里浇灌混凝土,送料组负责运送材料等。由于这条河在它的历史上河道不断变更,修建的地方也是过去的河床,构成都是沙石,挖好的坑经常在四周塌方,又得重新挖开清理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挖到一定深度后还有了积水,并不断涌出,就借来了用2个大的污水泵24小时不停的向外抽水。
在浇灌桥墩时技术要求中途不能间断,这样在工地上安上发电机支上电灯,人员轮班作业昼夜奋战不停。这里最累的活是浇灌组,配料的几个人用铁锨按技术要求的比例先将沙石水泥放在一张大薄铁板上,这时站在两边的人立即挥动铁锨对着翻动拌匀后再逐步上水再拌,只听一片金属沙石的撞击声。一板拌好后用锨扔进合子板里,这时备料的已在另一张板上备好了下一批,回头再拌这些,如此不停的往复循环作业。每锨沙石混凝土的重量都有十几斤,全靠大家的双臂不停挥动,一会儿就气喘不此挥汗如雨了。装入的混凝土还要用振动器进行震动使其密实不留空隙。
我们把小广播也搬到了工地,用的是半导体的三用机,还办了现场黑板报,进行宣传鼓动表扬好人好事。记得一天下雨了家属还特地从家里赶来给我送雨衣。
桥墩完成后再浇筑桥面,最后还制作了拦杆,这是在两边是用的森铁的钢轨穿在水泥柱中做成的,在桥头的水泥杆上还上刻上海音山大桥和竣工时间。
最后用炸药爆破结合推土机作业将河道改在了新建的桥下,再把原来的河堵上最终完成了场区到东公路的交通,大大方便了以后的生产和人们的出行需求。这座海音山人自己会战修建的30多米长大桥经受了以后几次大洪水的冲击和运材载重汽车的考验,牢牢地屹立在阿布沁河上。体现了海音山人团结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一时也成为我们大家引以为豪的资本。
如今它随着岁月的流逝以至海音山林场历史使命的完结不复存在,但大桥仍讫立在河布沁河上,仍将为今后的森林管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21 09:32回复
    这是阿布沁河涨水时拍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21 0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