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冠知识产权资讯】在我国实施专利制度以来的头25年里,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一直高于国内,2011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才第一次超过国外在华;今年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10.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
经过5年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百万件,这有利于我国创新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反映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成效。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主要呈现以下4个特点:一是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0.3万件,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较“十二五”期末提高1.7件。二是我国发明专利创造实现量质齐升。发明专利申请在全部专利申请中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企业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均达到6成以上,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的专利创造运用能力不断提高。三是部分领域专利布局与国外尚存差距。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之中,2016年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有29个,比2015年增加1个,但在光学、发动机等6个领域与国外尚有差距。四是我国申请人对外专利申请增势强劲,2016年全年我国申请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此类申请达到4.2万件,创历史新高,但我国海外专利布局情况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
国际上通常将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双双位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创新主体的创造热情高涨、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专利受理审批能力的显著提升,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我国是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超过100万件的国家,这是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结果,彰显了专利制度对于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
针对目前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司长龚亚麟也表示,尽管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百万件,可我们应该看到,专利数量方面仍需要着力解决“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在10年以上的还不多,在有些关键领域的数量也不占优势,需要重点加强。
龚亚麟强调,依据“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对于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质量效益做出了重点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质量取胜、数量布局”的工作理念,全面促进专利创造、申请、代理、审查、保护和运用全链条各环节的质量提升。
经过5年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百万件,这有利于我国创新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反映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成效。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主要呈现以下4个特点:一是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0.3万件,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较“十二五”期末提高1.7件。二是我国发明专利创造实现量质齐升。发明专利申请在全部专利申请中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企业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均达到6成以上,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的专利创造运用能力不断提高。三是部分领域专利布局与国外尚存差距。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之中,2016年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有29个,比2015年增加1个,但在光学、发动机等6个领域与国外尚有差距。四是我国申请人对外专利申请增势强劲,2016年全年我国申请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此类申请达到4.2万件,创历史新高,但我国海外专利布局情况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
国际上通常将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双双位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创新主体的创造热情高涨、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专利受理审批能力的显著提升,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我国是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超过100万件的国家,这是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结果,彰显了专利制度对于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
针对目前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司长龚亚麟也表示,尽管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百万件,可我们应该看到,专利数量方面仍需要着力解决“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在10年以上的还不多,在有些关键领域的数量也不占优势,需要重点加强。
龚亚麟强调,依据“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对于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质量效益做出了重点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质量取胜、数量布局”的工作理念,全面促进专利创造、申请、代理、审查、保护和运用全链条各环节的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