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吧吧务吧 关注:1,054贴子:461,483

【ZT张佳玮】武松杀嫂,怎么没被判报仇过当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无能为力的楼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5 20:28回复
    原创 2017-03-25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25 20:29
    回复
      2025-08-20 05:53: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武松出差回家,兄长一命呜呼。
      找了团头何九叔,要到了兄长骨殖;
      找了郓哥,知道了证据。
      满县人无不知道这桩冤情。
      然而县官收了西门庆人情,执法不作为,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想就罢了。
      武松何等烈性。长兄如父,大仇不可不报。
      于是杀了潘金莲与西门庆,亲去出首。
      好一桩大事,轰动了阳谷县。
      然而却只落个发配孟州?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5 20:29
      回复
        这里可是众目睽睽,两条实实在在的人命呢。
        却说武松当时,如此这般:
        满街人都来看热闹,这是围观群众。
        全县人都争先恐后给武松送银子酒食,这是民意。
        武松先前已经逼王婆招供画押,有四邻作证,这是证据。
        县官本来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感念他上京出差去帮忙,这是人情。
        于是县官改了证词,说“武松祭献亡兄武大,嫂子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嫂子推倒灵床,起了斗殴,一时杀死;妇人的奸夫西门庆赶来强护,扭打到狮子桥边,斗杀身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25 20:30
        回复
          武松一桩故意杀人案,被弱化成斗殴误杀。
          特意强调了妇人推倒灵床,让武松的愤怒有了理由,有了斗殴之中正当防卫“一时杀死”的借口。
          东平府的陈文昭,更是了得。书里说他“是个聪察的官”。他拿了案子先改轻了罪案,又让心腹人带了密信,去京城替他辩护。最后议下是:“王婆哄诱通奸,唆使妇人药杀亲夫;又命妇人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兄,以致杀伤人命。”
          死者的罪恶都抖将出来,又改轻了武松的案情,为武松作保。
          如此这般,武松杀了两人,却只用刺配了。王婆反而被剐。
          大快人心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25 20:30
          回复
            县官虽先前执法不作为,但之后倒也给武松留了面子,帮了忙。这是个庸官,倒不是坏官。
            陈文昭更是个“聪察的官”。武松逃脱性命,全靠他们周全。
            自然,围观百姓、确凿证据、周遭人情,都帮了忙。
            《水浒》里另有个故事。杨志在东京卖刀,被牛二揪住吵闹。
            几次三番,杨志被牛二抬手殴辱,一时性起,赶过去戳了几刀杀了。
            一条人命啊。最后被发配大名府,没几天被梁中书提携,当了提辖了。
            这却又为何呢?这可真是杀人了呀。
            当日,天汉州桥下看热闹的百姓,因为杨志为民除害,都来送他送饭送钱打点。
            推司先看他是条自守的好汉,又为民除害,牛二家又没苦主,于是改轻了案例。
            “一时斗殴杀伤,误伤人命。”
            杨志于是也不过刺配而已。
            与武松类似:因为人情,被改轻了。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25 20:30
            回复
              武松杀人,在山东。
              山东似乎多这样的案子。比如,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聊城那个案子。
              在场多少目击者亲眼目睹,那是阳谷县与天汉桥的居民,是围观群众。
              母亲与自己受辱,是事实。谁都没法否认。
              死者杜某身上负着的肇事逃逸案,算前科。
              结果是……受辱反击,防卫过当。
              说防卫过当的理由是:
              对方未使用工具,自己不会受到伤害(!),衙门又已经派人了,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
              哦?
              ————————————
              都说古代是人治,人治不如法治。
              《水浒》里这俩故事,已有人治的色彩了。的确不太应该。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还可以接受呢?
              因为在法治不作为的前提下,这点人治,给这些惨事,补了点人性化的色彩。
              武松那个县官断案时,是考虑到了自己先前的不作为的。他先前不肯听武松去惩治西门庆,出事了,他也不好意思对武松太狠。虽然软,也算软得有始有终。
              如果先前衙役不去捉通奸伤人的西门庆,不去捉殴辱杨志的牛二。
              事后却揪着杀人的武松与杨志,说:
              “武大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杨志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也遭到对方侮辱和辱骂。
              但对方未有人使用工具,武松及杨志的生命健康权被侵犯的危险性较小,衙门也表示了关注,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
              好像哪里不大对吧?在足球里,这裁判就是所谓判罚尺度不一了。
              这里有个可理解的因素。
              衙役不作为,也可以理解:我国法度,衙役不得介入经济纠纷。类似债务事件,是不管的。
              这么做的初衷,自然是好。但在不适当的尺度下,却成了高利贷恶意催债的温床。成了暴力的庇护伞。
              再怎样残忍的人身侮辱,一句“已经派了衙役”,就剥夺了你反击的理由。
              我依然觉得法治胜于人治,但前提是:法治理当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某些不作为细节的法治。
              说到底,法是为人民服务的。
              比如,考虑武松杀嫂是否合理前,得先问句:
              先前,县衙真对西门庆这种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的匪类,下够狠手了么?
              我知道我这么说说,也没太大意义。
              但您大概也注意到了:武松那个案子,阳谷县百姓和解放四邻起了作用。
              杨志那个案子,天汉州桥的人民起了作用。
              我大约知道,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类似事儿,得靠人多。一整个阳谷县百姓去听堂,县官也没法子犯众怒。
              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当个阳谷县百姓,围观这件事,传播这件事,清楚地说:对,武松是杀人了。
              但众目睽睽把人欺负成那样,衙役到了又走了,没管放刁把滥的西门庆。
              就因为西门庆没动刀子,衙门已经来过人了,就认说是防卫过当,单判个“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阉割了武松的怒气与动手的权利……
              究竟得受多大的威胁,被逼到什么程度,才能正当防卫呢?
              是不是得跟超级赛亚人似的,看着兄弟被杀了,才能飕一声变身来暴打对面呢?
              ——似乎,也太不把人当人了吧?
              …………………………………………………
              原帖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wZBUaN_H3dTYwiGdNs2lBA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3-25 20:32
              回复
                @松弦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3-25 20:32
                收起回复
                  2025-08-20 05:47: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9楼2017-03-25 20:37
                  回复
                    1、对方没持械 2、被告没受到肢体伤害 3、被告在尚和警察纠纷时持械攻击。
                    “因为他说他黑社会”所以杀他不犯法?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3-25 20:39
                    收起回复
                      挺讨厌武松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25 20:56
                      回复
                        @松弦馆 不知松大律师如何看?
                        追债限制别人自由算不算犯罪,什么情形不让他人走动构成非法拘禁罪作者:张小波
                        时间:2013-10-25  浏览量 1368  评论 0   0  0 一、非法拘禁罪与非罪的界限
                        1.划清一般非法拘禁行为与非法拘禁犯罪。非法拘禁行为,只有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因此,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危害大小、动机为私为公、拘禁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分析,来确定非法拘禁行为的性质。
                        2.划清违法拘捕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违法拘留、逮捕是违反拘留、逮捕法规的行为,一般是司法人员在依照法定职权和条件的情况决定、批准、执行拘捕时,违反法律规定约有关程序、手续和时限,并不具有非法拘禁的动机和目的。如:一般的超时限报捕、批捕;未及时办理、出示拘留、逮捕证;未依法及时通知犯罪嫌疑人家属或单位;未先办理延期手续而超期羁押人犯的等,都不构成非法拘禁罪。因各种客观因素造成错拘、错捕的,也不构成犯罪。
                        二、非法拘禁罪与刑讯逼供罪的界限
                        两者都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实践中往往互相牵连,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在于:
                        1.主体要件不同。前者是一般主体,后者只能是国家司法工作人
                        2.犯罪对象不同。前者是一般公民,后者只能是被控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
                        3.犯罪行为表现和目的不同。前者是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后者是对犯罪嫌疑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如果两罪一起发生,互有关联的,一般应按牵连犯罪从一重罪处理。非国家工作人员有类似“刑讯逼供”等关押行为的,不定刑讯逼供罪,可以非法拘禁罪论处。


                        IP属地:广东17楼2017-03-25 21:04
                        收起回复
                          罗辑思维
                          听完了刚才那两段,你可能会觉得,当个皇帝不容易吧,他身处在一个信息困境当中,似乎此题无解,其实哪里是无解呢?这道题的解法不就明摆着搁在桌面上吗?只要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就可以制约住官僚系统,就可以打通下情上达的通道。


                          20楼2017-03-25 21:13
                          回复
                            作为21世纪的我们,觉得这简直是常识好不好。其实,在中国古代确实有皇帝就这么干过,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这个人有万般不是,但是有一条是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特别知道民间疾苦。因为他自己就是苦出身,自己特别知道官僚系统是多么的不是东西。所以他当皇上之后,就搞了这么两条规定:第一条,是老百姓如果看见一个好官受陷害,犯了罪或者是落职了,要离开这个地方,老百姓允许你们拦轿喊冤,大喊什么青天大老爷,你千万不能走啊,你是个好官,如果中央听到这样的声音,那二话不说,这个官员要官复原职,老百姓的声音我们是要听的,老百姓认可的官员就是我皇帝认可的官员。
                            你看,这是一条规定,第二条规定呢?就是老百姓如果觉得哪个官员不是东西,可以把他扭送到中央,去告御状,沿途的官员不得阻拦。你看,这是朱元璋搞得这两条规定,想不到吧?对,但是这两条规定在当时的环境下,那不就是胡扯吗?即使是在朱元璋生前也没有执行得很好,更何况他死了之后,人亡政息。比朱元璋迟生几百年的乾隆皇帝,就特别看不上他这一条,说这个老家伙在这一点上,有点犯理想主义的错误,明太祖哪儿都好,就这条不好。因为这就鼓动那些奸民可以挟制官长,那还成何体统,成何规矩呢?我手中的权力那还值钱吗?如果什么事都老百姓说了算,我皇帝是个啥呢?对吧,乾隆皇帝在这方面看得特别清楚,事实上,在他执政期间,他也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22楼2017-03-25 21:14
                            收起回复
                              2025-08-20 05:41: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张宏杰先生写的《饥饿的盛世》,我们以前的节目也推荐过。其中就讲了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这一年,他第二次南巡,南巡完了,在回北京的路上,他的御轿刚刚走到江苏和山东的交界地,突然就有两个老百姓拦轿告御状。大家想一想,那个年代的老百姓要告御状,那肯定是活不下去了嘛,冤情太大了。怎么回事呢?这两个老百姓是河南省夏邑县的人,那一年夏邑县遭了灾,但是当地的官员讳灾不报,不赈灾,导致灾情恶化,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派来这俩代表去拦轿告御状。但是这个状子提上来之后,乾隆皇帝算得可不是这个账,为啥?因为就在前几天,他在江苏境内去接见了一个已经退休的官员,就是前任的江苏布政使。这个人叫彭家屏,本来皇上就特别看不上这彭家屏。你看,彭家屏接见的时候,就跟他讲了夏邑县这个灾情,讳灾不报的事情。你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啊?我的御轿刚走出几天,又遇到老百姓拦轿告御状,又说这个事情。
                              事实上,皇帝的判断是对的,因为几天之后,在山东境内又有俩老百姓拦轿告御状,说的又是这个夏邑县的事情。如果你是乾隆,你会怎么想?一定是这个彭家屏官场内斗,想搞倒河南的那些官员,从知县一直到巡抚,对吧。所以不仅自己在我这儿下药,而且还鼓动或者是买通一些老百姓,到我这儿告御状,你以为我瞎啊,我不聪明啊?对吧,乾隆皇帝心里跟门儿清似的,但是心里也有一点不落准,说这个事到底真的假的。所以派了自己的一个侍卫,这个人叫观音保,化装成商人,就跑了一趟河南夏邑县,去看看这事是真是假。
                              等观音保回来的时候,面见皇帝汇报,说老百姓好惨啊,真的是百年不遇的大灾,当地的官员是丧尽天良,讳灾不报啊。老百姓惨到什么程度?卖儿卖女,两个小孩才卖出480文,我给你买了俩回来。480文什么价格?在当时就是两只烤鸭的钱。老百姓真的是活不下去了。你看,这个信息一报上来,乾隆皇帝可就为难了,为难在哪儿呢?一方面官员讳灾不报,失职,这样的官员不处理,朝廷的纲纪何在?另外一方面,如果处理了官员,这不就造成了老百姓拦御娇告状,监督官僚系统,他们就拥有了这样的权力吗?我原来嘲笑朱元璋,说他政治上太理想化,那朱元璋不就变成了我吗?


                              23楼2017-03-25 2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