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应是代入感比较强的文章,但事实上并没有体现出这点,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作者在开头用了大量的主观人物心理描写,将本文的情感过于生硬的直接抛出,举个例子,开头作者写到一句“你是个罪人”,我想这是作者为本文设下的悬念,以此来作为小说伏笔,但是对于读者来讲,这反而不算是铺垫,而是直接的感情冲击,在前文寥寥几句后出现这句话会让读者无法从心里产生代入感,因为读者的视角是处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如果要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情感,必定是建立在某些情节的共鸣之上,简单来说本文开头有些突兀,并非是平淡的描写后就可以发生转折,而是先有些较小的起伏才好引导读者的代入。
第二,是由于作者的侧重点安排问题,还是从开头举个例子,作者写到“姐姐是对我最好的人”,但是对于这个“最”字是怎么体现的呢?日常的照顾也好,对妹妹的宽容也好,这些都不是能表达出沉重情感的事,并且作者在开头是先写了主角母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扛着全家的重压,那么作者想刻画的姐姐的形象必须要让读者很清楚,很明显的看出与母亲的不同,后文中固然有很多表现姐姐人物品质的部分,但是足以照应开头的事只有最后姐姐在火灾中保护妹妹的事,作者可能是想通过中间的故事来慢慢让读者积累情感,在最后把情感一下子爆发,以及用妹妹的悔悟来与前文对比升华情感,但是,正如我所说的,火灾这一部分的剧情是文中唯一能够符合开头设定的“最”的例子,在一开始读者没有产生代入感使得本文情感积累的过程大打折扣,而最后的火灾剧情更多的是情感升华,没有将共鸣提升,在这部分剧情中悔悟的部分尤其重要,关键时刻的人性刻画,反思与改变,应当是作者需要主意的侧重点。
另外,关于细节部分的话,还是举开头的例子,“朋友,你愿意……”这一句话就使得人物从内心戏中产生了隔阂,上一段尚且是人物对自己的控诉,下一段以向外界问话的方式来写,不是说有毛病,而是此处略有将情感放淡的隔阂感,虽然我一开始说了本文开头情感的开端描写过于直接沉重会显得生硬,但是此处则是更加的使读者与人物产生隔阂,没有起到共鸣的作用。
我个人是不太纠结遣词造句上的毛病,但是“心里平静或否”与“再也生不起一丝快乐”是有冲突的,平静本身是一种心态,固然不会是具备喜悦的情感,而不平静则范围广阔的多,单纯的与快乐联系起来是不太符合逻辑的。
以上是我对某些不足之处的看法,包括代入感与侧重点以及剧情整体把握的问题。
然后我说一下本文可取的地方。
这一点我就不说太多了,只说一点,作者虽然在开头情感的安排不太恰当,但是也对于心里戏的描写极其细腻,尤其在本文的最后独白部分可以说是尽显作者功底,这种由读者已经产生理解的部分向最后释怀的转折才是非常好的代入,遗憾的是直到结尾才体现了出来。
最后谈一谈我的一点建议吧,我认为这篇文可以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来写,举个例子,开头先写妹妹与姐姐在火灾现场,此时姐姐对妹妹说一些话,而妹妹内心产生了悔悟的情感,接着在火光中妹妹开始回忆,回忆的中途时不时转回现在,在火灾中一步步调动起过往的情感,到最后再回归,道出姐姐的牺牲,接着全文最后用人性的反思与亲情温暖,以及对未来的把握来收尾。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总的来说作者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作者认为哪里不对可以随时找我再讨论,这里文编影皇,祝君文运,与君共勉
第一,作者在开头用了大量的主观人物心理描写,将本文的情感过于生硬的直接抛出,举个例子,开头作者写到一句“你是个罪人”,我想这是作者为本文设下的悬念,以此来作为小说伏笔,但是对于读者来讲,这反而不算是铺垫,而是直接的感情冲击,在前文寥寥几句后出现这句话会让读者无法从心里产生代入感,因为读者的视角是处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如果要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情感,必定是建立在某些情节的共鸣之上,简单来说本文开头有些突兀,并非是平淡的描写后就可以发生转折,而是先有些较小的起伏才好引导读者的代入。
第二,是由于作者的侧重点安排问题,还是从开头举个例子,作者写到“姐姐是对我最好的人”,但是对于这个“最”字是怎么体现的呢?日常的照顾也好,对妹妹的宽容也好,这些都不是能表达出沉重情感的事,并且作者在开头是先写了主角母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扛着全家的重压,那么作者想刻画的姐姐的形象必须要让读者很清楚,很明显的看出与母亲的不同,后文中固然有很多表现姐姐人物品质的部分,但是足以照应开头的事只有最后姐姐在火灾中保护妹妹的事,作者可能是想通过中间的故事来慢慢让读者积累情感,在最后把情感一下子爆发,以及用妹妹的悔悟来与前文对比升华情感,但是,正如我所说的,火灾这一部分的剧情是文中唯一能够符合开头设定的“最”的例子,在一开始读者没有产生代入感使得本文情感积累的过程大打折扣,而最后的火灾剧情更多的是情感升华,没有将共鸣提升,在这部分剧情中悔悟的部分尤其重要,关键时刻的人性刻画,反思与改变,应当是作者需要主意的侧重点。
另外,关于细节部分的话,还是举开头的例子,“朋友,你愿意……”这一句话就使得人物从内心戏中产生了隔阂,上一段尚且是人物对自己的控诉,下一段以向外界问话的方式来写,不是说有毛病,而是此处略有将情感放淡的隔阂感,虽然我一开始说了本文开头情感的开端描写过于直接沉重会显得生硬,但是此处则是更加的使读者与人物产生隔阂,没有起到共鸣的作用。
我个人是不太纠结遣词造句上的毛病,但是“心里平静或否”与“再也生不起一丝快乐”是有冲突的,平静本身是一种心态,固然不会是具备喜悦的情感,而不平静则范围广阔的多,单纯的与快乐联系起来是不太符合逻辑的。
以上是我对某些不足之处的看法,包括代入感与侧重点以及剧情整体把握的问题。
然后我说一下本文可取的地方。
这一点我就不说太多了,只说一点,作者虽然在开头情感的安排不太恰当,但是也对于心里戏的描写极其细腻,尤其在本文的最后独白部分可以说是尽显作者功底,这种由读者已经产生理解的部分向最后释怀的转折才是非常好的代入,遗憾的是直到结尾才体现了出来。
最后谈一谈我的一点建议吧,我认为这篇文可以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来写,举个例子,开头先写妹妹与姐姐在火灾现场,此时姐姐对妹妹说一些话,而妹妹内心产生了悔悟的情感,接着在火光中妹妹开始回忆,回忆的中途时不时转回现在,在火灾中一步步调动起过往的情感,到最后再回归,道出姐姐的牺牲,接着全文最后用人性的反思与亲情温暖,以及对未来的把握来收尾。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总的来说作者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作者认为哪里不对可以随时找我再讨论,这里文编影皇,祝君文运,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