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xedgear吧 关注:43,204贴子:1,658,313

“上海少年”与“花花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ecently, "上海少年"事件持续发酵,近几天,媒体,个人都明察暗访,去了解事情的详情,文章铺天盖地袭来,在网络上FG有如此热度已是多年前的事,可惜负面印象似乎成为FG在公众面前的第一现象。跟风也好,态度也罢,借着这次机会来聊一聊一直想说的,不仅仅限于FG的东西,也当作是补交作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07 15:09回复
    单看事件本身,我将其理解为一次宣传失误,视频的创意,拍摄我想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的创意,在全世界,这样的行为都不是个例,可能是很多骑手的日常,这一次的事情,让FG有这等曝光度不单是因为视频内容本身,而是各媒体们的报道,转载可在我的理解下,媒体的曝光,不过是让更多不了解情况的人能够乱七八糟写几个文字来“呻吟”,又令更多处于事件内,相关人员等人的“呐喊”显得无力,因此这个时候仍去评判孰对熟错,没有太多的意义,正如FG本身一样,其在中国的处境也如少年处于风口浪尖的处境一样,假如一心去证明FG的存在,力求让大众加深对其的认识,希望大众按照我们理解FG的方式去接受FG,未免太天真,不具有现实意义。这一点从这次事件也可以看出,越是想要为FG正名,就越容易被一些人,一些媒体抓住我们这个群体的弱点,最后得到的是几句令人心寒的话。所以不要想着如何处理,如何正名,FG本身就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完美,在大众面前,可能不过是“危险”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可以忽略其缺陷,这是首要的。
    我们更加应该去反思,反思的是事情背后映射出来的,关于媒体,关于环境的一些事实。
    前几日在公众号看见一篇文章,很有思想,不再将注意点放在主人工身上,而是指出了其中的,机动车群体的某些不正当行为,从而令人深省,是否其实FG会令人们“避之不及”,不仅仅因为其本身的某些特殊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07 15: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我们将人和物分离地看,从环境上分,可以分为骑手的心理环境,以及国内的骑行环境。国内的马路上大概可分为三个群体,行人,机动车,自行车。可能大家都有感觉,这三个群体之间似乎是相互鄙视的,而自行车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因为假如发生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是你撞伤人你要赔钱,就是你被人撞伤,收获医院游览机会,这样的情况下,在国内甚至难以找到一条正规的自行车道,作为自行车大国,上亿的自行车只能冲向机动车道,冲向人行道?对不起,在我的城市,不要说有自行车道被占用的情况,根本就没有这玩意,有时人行道都被汽车占用。在条文规定中,要求是有自行车道就骑自行车道,无则在机动车道右侧骑行,这样的规定怎么都有一种曲线救国的味道,而且还挺省事。既然人行道和机动车道的划分我们都接受,那为什么就不能划分出多一条自行车道。
      我很好奇,究竟有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自行车骑手的利益?难道骑自行车的都是所谓的“不纳税群体”?难道人群挼很庞大,不值得去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吗。我所说的不是事后的保障,而是在防止事故发生的相应措施。当自行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负全责,可我们并不是为了事故后那一点赔偿,我们更想要的也是安全。也全不是喜欢所谓“飞车”,做“危险动作”的主,看到大多数的批评者的语气,颇有一锅端的意思。并非只有坐在电脑后面的编辑们知道交通安全。
      然而法律里出现的更多的却是禁止,限制一类的词句,假如单靠禁止上路一类的思想就能阻止事故的发生,未免太过简单,因为也许对于机动车主们来说,撞个自行车或许算不了什么。而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惨痛的经历,因此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以,我想对于交通事故,要避及,不是单单靠慢速,刹车,这些"objects",而是要改变环境,更加透彻与有效。
      本以为共享单车的出现,可以唤起人们对这一庞大的群体的关注,是,的确是引起了关注,但都在一些违法行为上,如何去营造一个良好的骑行环境,多有人想,少有人做,更少有人关注。可能人们乐意见到又一起共享单车被破解,被砸,涂改的新闻,然后发表评论“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然后坐入汽车,向着机动车道右侧前面的自行车不停地按喇叭,心想,你这X怎么这么慢。这时所谓的素质也就荡然无存了,口口声声说的规矩自然就挡不住怒火了。泱泱大国,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不管是自行车,汽车,还是行人,解决交通上的问题,不是只靠禁止,单双号限行这样的思路就能解决的。它很难解决,但并不意味,就可以拖着不去解决。
      其实为什么FG骑手喜欢做出“危险动作”?是否因为“我能,所以我做”这样简单的逻辑,又或者是效仿心理的驱使?可能各人都有不同想法。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对公众来说如同“恐怖分子”般危险,确仍会去做,为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07 15:10
      回复
        骑行环境影响心理环境。有些自行车骑手们在路上,特别是年轻人,喜欢与汽车较量,似乎本能地去加快速度,我超越你了,我就比你厉害。这时候汽车也耐不住了,一踩油门,又过去了,这就是死循环的开始。骑单车的拼不过,会再继续。开车的,行人,可能就会开始诟病,开始批评你,你又更加不服气。其实何必?说
        起来也可笑,总喜欢挑战吗?有意思吗,是不是觉得机动车亏欠了自己?还是侵犯了自己?可能都没有,我们只不过是想通过在路上的一些行为宣泄自己的“愤青思想”,因为一些急于证明自己的想法,可能还有分泌过多的激素,在路上做出了些令周围人都厌恶的行为,自己却仍乐在其中,才因此变得不可收拾。当我们一个一个人不再敏感,觉得:大家都这样,那我们也这样。以这些行为为风尚开始流传。错误便难以收拾。而假如你想要证明你的特别的,本不被大众认可的行为在人们眼里能够有所改观,我想你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就像biang那样的行为,或者说是很多FG骑手的行为,都可能是从别人的视频,或者别人的亲身传导,又或者是自己一时的想法,从中都可以看出一些病态的骑行心理,“与机动车为敌?”,还是“The king of the road?”,还是"燥起来"?别以为别人会觉得你这样做很coolllllll,这只会增加他们对你的讨厌。请不要让自己的心理不平衡影响到别人。安全隐患的确很大,且不单单危害到你自己,更危害了他人。我们应该学会将自己一些不平衡的想法删除,骑行环境固然是差,如果再将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差,那样何来改善的机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07 15:11
        回复
          保持冷静,文明骑车,八个字说易难做。假如不能期待骑行环境能在短时间改变,就尽量让自己心境改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07 15:12
          回复
            有的骑手也能够踏踏实实地骑行,也会玩动作,而我所说的东西的目的也不是拒绝让你去玩一些有趣的东西,而是不要带着那样的目的去做,并学会把握什么时机,到怎样的程度。以穿插车流,在车流里long skid作为宣传,以特殊博眼球的做法会得到同好的喜爱,但并不意味着能吸引别的人,假如你想说不稀罕他们欣赏,请你记住,网络里没有真正意义的精确群发。
            我想成熟应该是明白特殊有时候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为何FG会令大众如此讨厌?加上一点思考,可能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众人的评价都如此一致
            可我想说的重点还没有完,整个事件最让我好笑也让我震惊的,是媒体,无数个媒体,用语调雷同的台词,描述,转发,报道。更有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小学还未读完的编辑,用一些敷衍,构思可能只在脊髓完成的文字来评价FG,却没有深入了解过它。我很奇怪一些媒体,一些有知识的人,究竟知道多少关于FG的东西,道听途说是否就足够做文章?是否存在危险就该排斥,是否一件事就可以让你对它的形象直接下结论?作为媒体,应有作为媒体的自觉,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去做传播,已经是大众对媒体的共识,我想几年来迅速兴起的自媒体,小型媒体,虽胜在论断个人思想严重,也败在个人思想严重,若都能像新闻联播那样多有客观的思考,也不至于太令人烦躁。不去正确宣传,等于杀害。别为了几个点击率就放下了作为媒体的姿态。
            既然媒体都有这样的行为,那么对于几亿的网民,我们更不能期待能有怎样理性的思考。只要喷就对了,只要强调自己是对的,是有道德的就对了。跟紧别人的言论不会错。讨厌但也并无办法,所以请选择性屏蔽,我想讲的,不是要媒体,众人按照我们的想法去评价FG,而是我们要学会如何保持自己的态度,又同时学会收敛。再三地讲,不要急着去告诉全世界,“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话,假如你无法改变别人,就尝试改变自己,但若是自己仍坚持是对的,那就尝试维持它,再来评判。
            经常有人说FG危险,都出在没有刹车。有的人就会如被点死穴,拼命辩解。是吧,本来在场地的东西怎么能够开出赛道。若是说到开到路上的赛车等来作为论据,只会拉低自己,类似的辩解不必再做,FG属于灰色地带的东西,实有缺陷,可单凭这点媒体就全盘否定,做出“该死”的论断,简直无赖。世上的东西不是因为有了缺点就要剔除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8-07 15:13
            回复
              打着为了青少年的好的名义,去端掉FG,也是没有道理可言的。不知道有些编辑们能够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进行报道,还颇为自得地评价,是从哪里来的自信心。为了一点稿费?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来制造存在感?那么麻烦各位能够把这种批评的精力,能够放在解决问题上。
              他们不解决问题,他们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讲到Biang,我不会去为Biang辩解,他确实有错的地方,但我也不认为Biang有什么罪,可能只错在视频被传得太火,本身,因为他和千万个正在评论里说着biang的过错的人,做着一样的事。先祝愿biang不要因为此事离开这个圈子,也希望身边的人能够给予他理解,给他一个机会。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有同biang 相似的经历,再也没有再进入这个圈子,可以未见得变得好起来。biang少年,虽然我们未曾谋面,希望你变得好起来。也希望大众能够了解我们,能够给我们一些正确的关注,我们在改也在变好。
              记住三件事情:文明,不要急着证明你自己,冷静。
              不再将特殊认为是骄傲的事便是成熟。
              以上文字权当发泄,任何不合看官胃口的都可看作放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8-07 15:13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8-07 15:13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字太多不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8-07 15:16
                  回复
                    好贴顶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8-07 15:41
                    回复
                      好贴顶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8-07 15:55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8-07 15:57
                        回复
                          其实我没看完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8-07 15:57
                          回复
                            看了一半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8-07 16:2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说的蛮好的,冷静和理性还是很重要。只是关于记者这一点,现在的记者不比以前,没有职业操守可言,他们已经变成了只要能引爆话题就无所不用其极的一群人,没底线没操守没尊严。这次的事情也是,所有媒体都不会在乎固齿是死是活,只要引爆了这个话题,他们就能赚钱加薪升职,固齿玩家怎么想,一点都不重要。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8-07 16: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