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本片被奉为经典之作,并且是赫本女士演艺生涯中一部优秀的影片。

按照萧伯纳本人的设想,卖花姑娘在发现了自己被充当了赌注之后愤然出走,做了一个职业女性。而影片的结局都是以她重新回到教授身边作为结尾。

女权主义者会说这是本质的区别。

从传统的角度或者作为纯粹的观众,都希望女人回到男人的身边,这种结局即使在今天也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期待。
这个结尾是温馨的,但是也有点让人唏嘘,毕竟教授得到了一个廉价的女仆和妻子,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了合乎情理的解释。

故事的主角是女人。

乔治顾柯是美国电影界的皮格米良。
他的电影是塑造女神的,凯瑟林赫本,英格丽褒曼,费文丽,琼克劳馥,在他的镜头下是神采奕奕的银幕女神,他了解女人,欣赏女人,赞美女人,他是一个真正懂得女性心理的大师。
所以在他的电影里,女人才是主角,即便他喜欢在这些女人身边安排气质稳重成熟的男演员作为护花使者,可是女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由于这个原因,盖勃才使制片人中途解雇了他,换上了弗来明来指导乱世佳人,为的是不让费文丽的光彩盖过自己。

当然,本片的主角是奥黛丽赫本。
是伊丽莎。
艳丽的色彩,华美的服饰,轻快的场景,都是为了突显一个即将诞生的女神。
赫本固然是美丽而优雅的,但是这个特点使她对于卖花女的诠释有所欠缺。我更相信朱丽比她更适合。
因为赫本实在缺乏真正的底层女人的气质。
作为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出身的女人,赫本是始终属于她出身的那个上流社会的,她毕生尊奉的也是这个阶层的法则。她只选择那些优雅,有教养的绅士做自己的伴侣和朋友,她的品位一向是欧美上流社会的风向标,和肯尼迪夫人一样,她是真正的贵夫人,即使她穿着女仆的衣服也掩盖不住她天成的雅致。
而伊丽莎是粗俗的,下层的女孩,即使她通过学习获得了晋身上流社会的钥匙,骨子里还是个平民女孩。
只不过她从中获得了一个知识分子男人的爱慕。
赫本就是赫本,只有她才可以穿着贵族风范的比顿设计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而不显得庸俗,假如换了朱丽,就象是个小丑了。
我们看的,喜欢的不是伊丽莎,是可爱的赫本。
她的电影永远首先是时尚教材,其次是爱情故事,最后附带着有一点艺术性。
雷克斯哈里斯的眼睛总让我想起我曾经遇到的一个男人的眼睛。
那种只有老练成熟的男人才有的犀利,幽默,看透一切,带着嘲讽而绝不低俗的眼神。
在这样的眼睛注视下,女人往往会摘下一切伪装,变成一个小姑娘,在他面前不知所措。
至少我在这种眼神的注视下是不敢任性和撒谎的。
那眼睛似乎在说,别在我这里使女人那一套,我可不吃这个。
雷克斯就是王。
他也只扮演王者。
他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王者的气派,二战时期的军旅生涯又给他凭添了一种在威严之下的理性的风度,所以他扮演的教授不太象个古板的书生,我们脑海里那种脆弱摇摆的英国男人,而是出场就可以有震撼力的配剑贵族。虽然他在这奢华的美国电影里也是又唱又跳,把自己的幽默发挥到了及至,但是他那男子汉的气派确实不能和霍华德的文质彬彬相提并论。可以说,他这种不怒自威的气质为影片做了有益的平衡,不但平衡了赫本已见衰老的容貌,而且冲淡了影片的轻佻气氛,减少了女性特色。
其实教授对伊丽莎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妒忌和习惯的混合。男人对女人的感情里,假如没有了妒忌就不是真正的爱,虚荣与妒忌是男人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象幻想和依赖是女人的爱情一样。
一个女人可以由男人来塑造,而且多半这女人会因为感激而爱上这男人,可是女人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男人的。
一个女人所犯的众多错误之一就是试图改变男人。
女学生可以爱上男老师,可是男学生只是由老女教师来诱惑的。
所以无论在现实还是艺术中,男人塑造女人是可以为人们接受的,而女人塑造男人总是很诡异和无奈。
奥斯丁的达西先生永远在她的书里,他永远变不成真人走下来。
许多女人责怪伊丽莎留下的结尾,而且对影片中最后一幕教授最后的台词很不满意,认为这是十足的大男人思想。
我觉得女人无非两种,一种是找父亲,一种是找儿子。反正是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男性。
找父亲型的女人可塑性很大,她们是服从男人的权威的,她们愿意在这种令人不自由但是却有安全感的关系中自得其乐,愿意让男人来塑造自己,成为他们的保姆和女伴。她是崇拜男人才可以爱上男人的。
假如这种崇拜消失了,她就不再爱他。
所以做这种女人的丈夫,要象希金斯一样永远处于支配的地位,保持一种让女人琢磨不透却又因为这种神秘和权威赋予的安全感而依赖自己。
而找儿子型的女人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支配男人,做家庭的女王。她们通常很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从男人内裤的颜色到领带的图案,从家产纷争到公司的人事,她都要插手。她只有在这种劳碌中才有一种成就感,把丈夫和儿子都变成乖宝宝,把自己变成老母鸡。她的野心就是塑造男人。
不过结果通常不怎么好,丈夫和儿子都烦她,却也因为离不了她而更恨他。她最后经常是很孤独的。
在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中,有趣的是两者是自说自话,要么就是一边倒。真正的要形成一种彻底的平等沟通关系几乎是痴人说梦。
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结果是大部分男人居然说自己最欣赏的依旧是善良,美丽和贤惠的女人。
当今社会据说已经是男女平等了,似乎女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是男人的骨子里居然还是这样的守旧,真是让人怀疑女性解放的结局了。
我的拖鞋在哪里?
我的袜子在哪里?
交电费的卡在哪里?
他永远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哪里。
不是不能不知道,是故意不知道,因为你这个女仆才应该知道。
窈窕淑女,美丽的女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