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langer吧 关注:737贴子:7,630
  • 12回复贴,共1

用我自己的话谈谈一些认识的语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用我自己的话谈谈一些认识的语言(瞭解度不一)。除了“如何”,还谈“为何”。
注:全闲聊,非教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18 01:10回复
    Teonaht的【语素可分离】:线性句法的灵活,又涉及 词素/词/句 的界定
    不同通常“格语言”的词序灵活:单词虽可换位置,同样的语法元素却仍须跟着走;
    T则是词序相对稳定,语法元素位置及形式不固定。例如複数:li tselten 或 li nittselte 或 lini tselte;属格结构:la bettairem 或 remlabettai 或 bettairem laid;人称及时体标记:o teproel 或 otteproel 或 elo tepro;並列结构:hman jo deygrin 或 hman deygrinjo …
    为何:灵活配合格律要求(重音韵律等变化)以便“顺口”“好听”
    这种灵活也见于Ithkuil,Sona等其它造语,目的类似
    还有像Ithkuil及ámman îar的那样“纯语法元素构成词”。为何可以那样?钻了“词”定义模糊性的空子;硬性规定的话,可认为词就是“有独立重音的一个韵律单位”
    以上说的都是形态-语音设计上的“花招”,但你从中可以想想按形态特点给语言分类的不确定或有多大意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18 01:38
    回复
      2025-08-06 11:3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Kēlen:其实它还不算典型的【无动词】语言。典型的“无动词”应该是这样的:
      我-自动格 学校-终点格 公车-进行态-工具格,眼睛-我的-与格 猫-(不带格) 马路-来源格
      一些所谓“习语”也是某种“无动词”,如 英语 To hell with them!拉丁语 per aspera ad astra 等(顺便你可以怀疑下介词动词的区分)
      就是说只要“格”足够多,你越不需要额外的词说明“所谓何事”
      “动词”这种词类本来是作为“句子中心”说明“所谓何事”的,在形态丰富的语法中典型会附着重要信息,在依赖词序的语法中还兼管名词的排位
      “无动词”就好比“去中心化”或“名主化”
      其实可能也取决于你怎么看,比如上面“不带格”的名词又何尝不可视为是种“动词”
      为何:上面某句吧
      Ithkuil,Qohenje之类的“名词动词形态无区分”原理类似
      还有,对,汉语;除非在句中起“中心”作用,字词本身没词性。甚至难划分词:“我吃饭”可以是“主谓宾”,或“主谓”,或“人称附着词+谓”,或“主语从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9-18 12:13
      收起回复
        “作格性”:普通定义是“及物句宾语形式同不及物主语,及物主语另外不同”(人-n 睡觉,人-s 吃 鱼-n)— 这是句法表现
        语义表现:作格典型是有·意识发起行为者,通格典型是事态经受者(且无意)
        为何:不止于简单的主客体区分,而以意志性为基础表达事态(之因果)
        现代西方造语大都尝试採用这种形态配列,细节不一,都侧重语义上的表现 (ámman îar, Okuna, Kēlen, Teonaht, Ithkuil, Rikchik, ..)
        纳威语(Na'vi)的“作格”其实语义表现很微
        往往同时没有动词“语态”区分:如上节原理,这种交给名词了:
        石头-通 动
        人-作 动
        人-自己-作 动
        人-作 石头-通 动
        更没有“被动”语态,但可通过切换话题性来模拟:
        石头-通 人-作 动 “石头,人把它动了” 或 “石头被人动了”
        切换意志性有更多语义区分(英语词为例):
        we-互-通 meet “我们相遇”
        we-互-作 meet “我们见面”
        he-作 find self “他找到自己”
        he-通 find self “他发现自己”
        她-自作 笑 我 “她嘲笑我”
        她-通 笑 我-半作 “她因我微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18 14:14
        回复
          “非线性”:主要指在书面媒介中开发不止一维的句法可能性
          简单应用表现有 归併(同一对象只须写一次,不必重复)、分支(多重平行)
          视觉作用有 现实/关系象似性、类似上面那样的“去特定视角化”(相同情境的不同解读选择留给读者)等等
          为何:弥补线性表现的不足(不是替代)
          简单示例(UNLWS):此图可解读为“人吃鱼和麵包,人觉得鱼比麵包好吃”
          或“麵包和鱼被人吃,而麵包不如鱼好,人如是认为”
          或“吃麵包和鱼的是人,他/她觉得鱼的好吃度更高而麵包的稍逊”
          或“有人觉得他/她吃的鱼比吃的麵包好”
          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19 06:33
          回复
            Teonaht和Kēlen都是Smiley Award得主哈…今年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9-19 15:32
            收起回复
              句法的线性面貌除了“题元等级”“信息地位”“成分轻重”外还有一种 —
              Okuna的【词序与辖域】:限定词的作用范围取决于与动词的距离
              人-作 玉米 [只 磨了] “人对玉米做的事只是磨了”
              人-作 [只 玉米 磨了] “人磨了的只是玉米”或“人做的只是磨了玉米”
              玉米 [只 人-作 磨了] “磨了玉米的只有人”或“玉米受到的只是被人磨”
              [只 人-作 玉米 磨了] “发生的只不过是人磨了玉米”
              画 一幅 [孩子-每个-与 看了] “把(同)一幅画给每个孩子看了”
              [孩子-每个-与 画 一幅 看了] “给每个孩子(分别)看了一幅(不同的)画”
              为何:以简单少量形式区分细微意义(此处只是一例)
              另有“英语里形容词排序的语义根据”(见别人的文章,此处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9-20 14:03
              回复
                【属格】与其它“修饰短语”的关系:
                那人的故事 = [关于那人的]故事?[那人写的]故事?[那人讲的]故事?[那人推荐的]故事?
                你的益达 = [你买的]**?[你卖的]**?[你给的]**?[给你的]**?
                我的语言 = [我最会说的]语言?[我在用的]语言?[我发明的]语言?[我介绍的]语言?[我偏爱的]语言?[我理解的]语言?
                ……
                有的自然语言也有些语法化区分,人造语言能做得更细致(Lojban4种+,Láadan5+,ámman îar6+,Ithkuil7+……)
                带“+”是因为属格范畴与别的“修饰短语”其实无明确区分界限
                为何:当你说“我的XX”时,其实意味着什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9-26 00:55
                回复
                  2025-08-06 11:32: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是谁?
                  “你”又是谁?
                  “这个”是哪个?
                  不厌其烦的“他/她/它”“啥/谁/哪”?
                  “甲乙丙丁”这些呢?
                  ……
                  为何:哪怕有上下文也不够用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何了
                  【代词】:除了 第几人称,单双复数,阴阳中性,远中近指,……还能怎样?(语言例子略;现实例子足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0-31 1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