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灵异囧吧 关注:4贴子:135
  • 6回复贴,共1

珊瑚灵异囧の「京都一年」(=^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1楼2009-02-03 12:19回复
    ~~~


    2楼2009-02-03 12:21
    回复
      2025-08-21 11:06: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内容简介】
      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本书主要介绍京都这座历史文化城市,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具有非常及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日本的历史生活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3楼2009-02-03 12:21
      回复
        【编辑推荐】
        奈良正仓院展参观记 
        在十一月初旬一个干燥而晴朗的日子里,我陪同平冈教授的夫人,赴奈良参观当地国立博物馆所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正仓院展”。这是相当辛苦,但是精神上却极丰富而愉快的一次旅行。 
        这一天上午九点半,我们从北白川的京大人文科学研究所出发,由于天气晴朗,又逢假日,街上游人特多。那辆比台北市的公共汽车短三分之一的京都市营巴士,沿站容纳不少的候车客,把车身胀得鼓鼓的(至少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到达疑点的京都火车站时已是十点钟了。平冈教授一再吩咐不要在奈良吃馆子,上观光区的当,所以我和平冈夫人先去买“寿司便当”,再去买车票。火车站里里外外都是人,日本人是出名好游山玩水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假期……


        4楼2009-02-03 12:21
        回复
          【作译者介绍】
           本书提供作译者介绍
          林文月,台湾省彰化县人。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留母校执教,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教学之余,更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重要著作有:《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遥远》、《午夜书房》、《交谈》、《作品》、《拟古》(以上为散文集)、《谢灵运传》、《连雅堂传》(以上为传记)及《澄辉集》、《谢灵运及其诗》、《山水与古典》、《中古文学论丛》(以上为论文集),并译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


          5楼2009-02-03 12:22
          回复
            【目录信息】
            深秋再访京都——《京都一年》代序
            自序
            奈良正仓院展参观记
            京都茶会记
            岁末京都歌舞伎观赏记
            访桂离宫及修学院离宫
            京都的庭园
            空海-东寺·市集
            樱花时节观都舞
            神户东方学会杂记
            鉴真与唐招提寺
            祗园祭
            京都的古书铺
            吃在京都
            我所认识的三位京都女性
            京都“汤屋”趣谈
            “京都一年”以后


            6楼2009-02-03 12:22
            回复
              【书摘】
              吃在京都
                在我构想这个题目的时候,立刻想到,如果是一个日本人,或一个在日本住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必定会指责我错了。因为在日本,有一句很普通的谚语:“吃倒在大阪;穿倒在京都。”以吃著称的是大阪人,为了满足口腹,大阪人不惜慷慨倾囊,吃倒了家产;京都人的嗜好是在衣着,尤其是京都的妇女,她们宁愿倾家荡产去买一袭华丽的和服,或粗饭蔬食地节省,以换取一条西阵织锦带。。所以如果说:“吃在京都”,不要说大阪的人会嗤之以鼻,连东京的人都会不屑倾耳的。不过,尽管京都人把生活的重点放在衣着上,他们也自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食经,而有些当地的老饕,更以为想吃细腻精致的菜肴,非京都莫属。
                我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外国人,而且,对京都我几乎是一见倾心的,我爱她那四季多变化的自然环境,我爱她那古趣盎然的庭园寺院,我爱她那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调,而如果不去尝试京都的食物,怎能更深入地了解京都人的生活全面呢?可惜我在京都的时间有限,而又只是一个穷书生,所以只能在有限度的条件之下,去窥探京都人的食生活,否则恐怕真会“吃倒在京都”,而贻笑大方了。
                日本人以含蓄为美德,一切讲究收敛,不喜宣扬,而这个现象在保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古都更为显著。就以料理亭为例子吧,你想吃一顿真正京都风味的食物,往往不是在闹区的三条或四条即可以找到的。一个精于此道的京都人会带你到某一条小弄堂里的平房前面,告诉你在那儿你可以享受一餐美食。那个料理亭可能与附近的民家没有什么分别,木造的日式房屋,窄小的门面,拉开细格子的木门,可能还垂着一幅蓝色蜡染的布幔,所不同者,无论你什么时候进去,他们的店前总是扫除洁净,在那石板地面上泼洒着水的。日本料理亭前喜欢泼水的缘故,一方面是因为可以保持灰土不扬,干净凉快,另一方面则因为“泼水”这个词的发音在日语里近似“招迎”,可以解释做“以广招徕”,生意人借此讨个生意兴隆的吉利。只要一听见拉木门的声音,店里就会有两三个穿着和服,脸上堆满笑容的中年妇人碎步出迎,她们会操着浓重的京都口音说欢迎客人的话,并且迅速地接过客人手上提的东西,引导入内里。平常一个较高等的料理亭,往往要走一段石板廊子,才能到餐室。这时你会惊讶于里面的气氛是如何与外头所看到的门面不同了。京都自干余年前平安时代以来,直到明治时代,为日本的都城,历史与古迹是它的光荣与特色,因此京都人都刻意保留古物,他们宁愿时时翻修木屋纸门,却不愿让钢筋水泥的大厦替代那些低矮阴暗的老房子。先前你所看见的京都式细格木门也许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因此那不施漆的木料已发黑。但是跨过门槛,低头从布幔下钻过,你会看到一条洁净的石板路,石板与石板之间可能还有翠绿的苔痕,两旁布置着精致而古雅的石庭或假山石。眼前的景致予人的印象勿宁是宾至如归,亲切而温暖的,使你不会有置身餐馆的感觉。


              7楼2009-02-03 1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