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维美术馆的开始与结束
·
·
·
8月29日下午,画家库里斯·哈代找到我,希望我能为艾维美术馆写一篇文章。
·
“我又可以做到什么呢?一个作家不能为它带来什么改变。”我说。
·
“您只要写下来,”库里斯说,“写下它的一切,呈现事实。”
·
呈现事实吗?这是作家的工作吗?有几个作家在这么做呢?
·
我当然知道艾维美术馆;事实上,画家库里斯·哈代来找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是知道我与艾维美术馆的交集的。然而,他没想到的是,我与艾维美术馆的馆长艾维·留洱里斯是多年的挚友,对于艾维美术馆,这世上除了馆长艾维本人,可能就是我了解的最多——我在它身旁看着它如何被创办,如何辉煌,走向舆论的浪尖,又如何陨落下来。因此,客观来说,我来写这篇文章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
而且,在心中,我早隐隐地有为艾维美术馆写作的计划。
·
于是我告诉那位好心的大画家,我会去做这份工作;同时我开始整理从艾维美术馆建馆到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决定清晰简明地把这个站在艺术最前方的美术馆的历史展现给各位读者。不论各位读者关不关注近几年的艺术界,你们都有可能在各种场合听说过这个美术馆的名字,听到过围绕它的各种舆论与传言,但那是否接近真相,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
·
·
艾维美术馆的馆长艾维·留洱里斯,也就是我的挚友,本身是位展览画派的著名画家。(考虑到我这篇文章面向的是所有读者,其中可能有读者对艺术一概不知,因此在文章中,我会尽力去解释每一个概念,以及用语言描述那些著名或不著名的画作,用一种艺术去形容另一种艺术。)展览画派指的是一批富裕的画家,他们不必靠绘画为生,因此他们能够自由创作。他们的画作与时下流行的各种风格都不相符,而我们能看到他们的画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画作的展览。这一批独立画家被笼统地称为展览画派。艾维·留洱里斯就是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
·
我与艾维·留洱里斯相识是在我们22岁的时候——我与他同岁——在艾尼亚斯国立大学。那时我们还是对未来一无所知的青年。他是艺术学院油画系的学生,我则是历史系的研究生。在一次文学社与画社的聚会上,我见到了他,当时他坐在画社其他社员的身后,沉默着不说话,但又不像一些拒绝交际的人一样完全把自己隔离在交际圈之外,而是一直关注着我们的话题,只是不参与发言罢了。同样没有参与到话题中的我与他搭话,他马上表现出了在交谈与语言组织上的娴熟以及思想上的成熟。
·
“现今的艺术像宏伟瀑布下的一汪深潭。”他那时说。
·
我十分同意。在当时,作为一位立志要往文学发展的历史系学生,当代文学艺术总给我一种矛盾的印象。它有时好像拥有许多力量,这种力量继承于这个星球的漫长的文学历史,并且有许多新的方向;有时却像被现代主义的桎梏围困,再没有新的道路,甚至让我对文学理念的信仰有所动摇。而这种矛盾延伸到各种艺术形态之后也完全存在。
·
与艾维的初次见面及交谈,由于二人的腼腆与生疏,并没有展开许多深层次的对话,但也让我们发现了彼此的合辙,于是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并在之后成为了好友。这是那次跨社聚会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
大学的我和现在的我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艾维·留洱里斯似乎从未改变过。他一直沉默寡言却有自己的思考,一直践行着从大学时期就形成的艺术理念。
·
我们24岁时——那是我们在艾尼亚斯国立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他给我看了一幅他的新作。这是一幅笔法十分写实的画作,然而它描绘的却是一个人正在蜕变成巨型蝴蝶的场景,在一座城市的中心广场,许多人正在围观。围观群众的脸都十分模糊;只有画面左中央的蝴蝶人的脸庞棱角分明,眼神中带着一种痛苦的坚定。整幅画别的地方都颜色黯淡,只有两片蝴蝶翅膀颜色异常丰富,几乎让整体画面失去平衡。我告诉他这幅画很棒。他说他不知道该如何把这幅画给大众看,还有许多别的画作,他只是放在家里。他领我去看。在这之前我只看过他的一些上课习作,没有看过他真正当做“作品”的画作。我不得不承认艾维·留洱里斯是一位绘画天才,他的许多画作都具有一种美妙的魔力,一种绚烂感,又具有许多浓厚的悲观情绪。我告诉他他可以联系当地的展馆,并且寻找别的新生代画家,寻求联合办展,这样可行性也许会大些。
·
于是我们找到了弥留斯·奥威尔,现在已经是当代著名的滑稽主义画家,滑稽主义画派的开创者,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艾维美术馆的创办者之一。他的画作充盈着对社会及对艺术本身的嘲讽与玩弄。也许各位读者听说过他的一幅画作《摔倒》,据说是画家弥留斯·奥威尔一次不慎摔倒时碰到了调色盘,颜料在画布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彩色墨迹,而画布上是他未完成的练习——其实不能说是“未完成”,简直都算不上“刚开始”——一个普通的、简陋难看的半身肖像,墨迹正好遮住了肖像的脸庞。这幅画作一经展出就在艺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嘲讽它的大大的、色彩丰富的墨迹,嘲讽那些在墨迹下露出的好笑的简陋线条。弥留斯·奥威尔从未对这些评论回应过,仿佛画作本身就是对这些嘲讽的回嘲。
·
也许《摔倒》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但我认为弥留斯·奥威尔最有才华的作品是他早年的一幅作品《报纸》,他在4张2开普通打印纸上绘制了一份报纸,上面有各种荒诞不经的新闻报道与插图,对各种事物进行了无情调侃。这幅作品常年收藏在艾维美术馆中——不知道今后会去向何处。
·
而在我们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为生计奔波,画些装饰用的挂画维持收入。至于我们为何会想要去联系他,那是因为艾维·留洱里斯在网上的一个独立艺术家论坛上看到了弥留斯·奥威尔上传的作品——那是一些油画实验作品,风格接近于立体主义与新古典画派,与艾维·留洱里斯当时的风格比较接近。我们联系到他,询问他是否有时间与我们见一面,并告诉他我们要商谈的是一次联合办展。
·
他不是一个热情的人;在之后整个办展过程中他都看起来不那么投入,而事实上,他只是性格是如此,在他的心中,他一定把这次展出看得十分重要,把这次合作、这次互相的扶持看得十分重要。因为从那时一直到现在,弥留斯·奥威尔都与艾维美术馆、与艾维·留洱里斯站在一起,尽管从不对外界发声,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态度。
·
他同意联合办展,并拿出了30多幅画作——比艾维·留洱里斯自己决定展出的画作要多许多。但艾维十分高兴,这样一来这次展出的规模就能扩大不少。
·
然而一直到现在,所谓的“联合办展”也只是几个年轻人的一厢情愿,还停留在异想天开的阶段。艾维·留洱里斯不知天高地厚地联系了艾尼亚斯国立美术馆——结果自然是被这家影响巨大而且风格保守的老牌美术馆委婉地拒绝了。他冷静了些,又联系了默尔特城最大的一家现代艺术馆——皮罗艺术中心,希望与他们合作举办一次青年现代主义绘画展。但是,皮罗艺术中心有一套系统的培养青年画家的体系,青年绘画展他们自有打算。并不是说他们一定会将独立艺术家拒之门外,但是他们往往是在网络上找寻优秀青年艺术家然后主动联系他们,给予他们办展的机会。而艾维·留洱里斯与弥留斯·奥威尔完全没有自己的声名,哪怕在网络论坛上,都没有几人浏览过他们的画作,完全是湮没在艺术界的透明人。在姑且看过二人的画作之后,皮罗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对他们说,作品是好的,但不足以支撑起一场展出。
·
说到底,皮罗艺术中心的意思是,举办艾维与弥留斯的画展在他们看来无法为他们带来任何价值。对于一家现代主义美术馆来说,他们是不敢贸然冒险的;每一场展出都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
艾维有点泄气了;本来艾维的性格就不适合做这样的事:自我推荐,或是恳求他人。在继续联系几个小展馆被拒绝之后,艾维开始寻求新的方法。最后他决定——其实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举办露天画展,自己运作。
·
事实上,在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比寻求美术馆合作办展要更加正确。
·
接下来的事很简单:向政府租下了半个海默公园广场,尽管租费高昂,但对家境富足的艾维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我想我说过展览画派画家的特点)。我们又向广场方面取得了展览许可,然后购置了各种布置场地的物件。最后,一个春天的早晨,艾维·留洱里斯与弥留斯·奥威尔的青年联合画展在海默公园广场南端,在早起散步的年轻人与老人的注视下,在对艺术丝毫不知或是一知半解的游玩群众好奇地目光中,开始了。
·
是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会走进皮罗艺术中心或是其他美术馆的人,基本上都是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而这次的展出,尽管都是稚嫩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是出自两个透明画家之手,但它们都处在艺术发展的洪流之尖,这个波澜壮阔的洪流,闪耀着不同色彩的反光,突然一下子呈现在了这些对此毫不知晓的早起散步的普通人面前。艺术也许高于人类;但从不偏离人心。它们,这些作品,具有某些击中人心的力量。
·
这次展出产生了两位年轻人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当然也并不大。有几家艺术界媒体小篇幅报道了这个独立画展;一个不是特别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注意到了这个画展并在一家报纸上做出了一些评价。一些群众也在议论它。总的来说,这是一次超出了艾维预期的画展。
·
·
·
画展结束之后我向他祝贺。几个月后,我们从大学毕业。在那时,艾维·留洱里斯向我透露了他未来的打算:创办一家现代主义美术馆。这个念头大概在他办展之前就开始形成了。
·
我告诉他,这是一个好打算,但不轻松。他说他明白。交谈到此结束,我们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而实际上是相同的道路,艺术的道路。我留在了大学任职历史学教授,并在空闲之余开始了我的小说创作,三年之后,我的处女作《扮演》出版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
艾维·留洱里斯则在这座帝都默尔特城的某个角落准备着他的美术馆。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但从未有机会碰面。我知道他一直和弥留斯·奥威尔在一起,在进行他们的艺术创作——艾维时常资助弥留斯,使弥留斯能够专注于自己的艺术方向探索。他们在那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艾维·留洱里斯执着于创作世人从未见过的油画,可以说是一种发展到极致的新古典画派;弥留斯逐渐展露出自己滑稽主义的风格,他的《报纸》就是在那时创作的。那一年,艾尼亚斯国立美术馆举办了它的第一场现代主义画展,可谓是艺术界的一件盛事。艺术也许正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艾维去看了这次画展,并向我表达了他激动的心情。
·
艾维也看过我的小说,并对我的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难道还有比艾维更完美的挚友吗?还有比同在艺术之路上前行时看到的景色更美丽的事物吗?
·
艾维在论坛上联系到了许多有相同志趣的青年人;其中有很多人在如今都成为了著名的艺术家,也在如今站在了艺术与舆论的风口浪尖。安娜·艾里克·尼勒路亚特,这个不以艾尼亚斯为族姓的女孩,她的青年时代拥有着多么美好的风姿,我想在那时见过她、看到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会对她印象深刻。她的每一幅画作都是一场色彩实验,是一次不可复制的造物主奇迹。拥有年轻的安娜的那个世界、那个年代是令人动容的。还有穆里克·霍尔克,也许是当代最好的艺术家。又有谁见识过他年轻时候的狂言,和那些神经质的表达内心的画作?还有许许多多年轻的画家、艺术家,聚集在了艾维·留洱里斯身边,之后会发生什么,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改变呢?当时的我们谁都无法确定。
·
几年后的一个夏日午后,当时我的第三本小说正在畅销,我已娶妻生子,生活逐渐稳定下来,青春的痕迹开始在我的身上褪去,就在那时,艾维·留洱里斯的电话打来,告诉我美术馆的选址已经定下,在城西的哈尔维尔山公园,2个星期后就会破土动工,也许半年后就能够开放。
·
读者们:这对我们来说就像是自我人生的阶段性总结。艾维美术馆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从这一刻开始,艾维的生命走向了一个新的阶层;世界艺术的进展,也在这一刻,一个转向,从国立美术馆向这座从来不重要的哈尔维尔山转移。
·
艾尼亚斯历11012年12月1日,艾维美术馆正式开放;同时,艾维·留洱里斯、弥留斯·奥威尔、安娜·艾里克、穆里克·霍尔克等等年轻画家的画作在艾维美术馆进行展出。
艾维美术馆的开始与结束
·
·
·
8月29日下午,画家库里斯·哈代找到我,希望我能为艾维美术馆写一篇文章。
·
“我又可以做到什么呢?一个作家不能为它带来什么改变。”我说。
·
“您只要写下来,”库里斯说,“写下它的一切,呈现事实。”
·
呈现事实吗?这是作家的工作吗?有几个作家在这么做呢?
·
我当然知道艾维美术馆;事实上,画家库里斯·哈代来找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是知道我与艾维美术馆的交集的。然而,他没想到的是,我与艾维美术馆的馆长艾维·留洱里斯是多年的挚友,对于艾维美术馆,这世上除了馆长艾维本人,可能就是我了解的最多——我在它身旁看着它如何被创办,如何辉煌,走向舆论的浪尖,又如何陨落下来。因此,客观来说,我来写这篇文章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
而且,在心中,我早隐隐地有为艾维美术馆写作的计划。
·
于是我告诉那位好心的大画家,我会去做这份工作;同时我开始整理从艾维美术馆建馆到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决定清晰简明地把这个站在艺术最前方的美术馆的历史展现给各位读者。不论各位读者关不关注近几年的艺术界,你们都有可能在各种场合听说过这个美术馆的名字,听到过围绕它的各种舆论与传言,但那是否接近真相,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
·
·
艾维美术馆的馆长艾维·留洱里斯,也就是我的挚友,本身是位展览画派的著名画家。(考虑到我这篇文章面向的是所有读者,其中可能有读者对艺术一概不知,因此在文章中,我会尽力去解释每一个概念,以及用语言描述那些著名或不著名的画作,用一种艺术去形容另一种艺术。)展览画派指的是一批富裕的画家,他们不必靠绘画为生,因此他们能够自由创作。他们的画作与时下流行的各种风格都不相符,而我们能看到他们的画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画作的展览。这一批独立画家被笼统地称为展览画派。艾维·留洱里斯就是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
·
我与艾维·留洱里斯相识是在我们22岁的时候——我与他同岁——在艾尼亚斯国立大学。那时我们还是对未来一无所知的青年。他是艺术学院油画系的学生,我则是历史系的研究生。在一次文学社与画社的聚会上,我见到了他,当时他坐在画社其他社员的身后,沉默着不说话,但又不像一些拒绝交际的人一样完全把自己隔离在交际圈之外,而是一直关注着我们的话题,只是不参与发言罢了。同样没有参与到话题中的我与他搭话,他马上表现出了在交谈与语言组织上的娴熟以及思想上的成熟。
·
“现今的艺术像宏伟瀑布下的一汪深潭。”他那时说。
·
我十分同意。在当时,作为一位立志要往文学发展的历史系学生,当代文学艺术总给我一种矛盾的印象。它有时好像拥有许多力量,这种力量继承于这个星球的漫长的文学历史,并且有许多新的方向;有时却像被现代主义的桎梏围困,再没有新的道路,甚至让我对文学理念的信仰有所动摇。而这种矛盾延伸到各种艺术形态之后也完全存在。
·
与艾维的初次见面及交谈,由于二人的腼腆与生疏,并没有展开许多深层次的对话,但也让我们发现了彼此的合辙,于是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并在之后成为了好友。这是那次跨社聚会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
大学的我和现在的我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艾维·留洱里斯似乎从未改变过。他一直沉默寡言却有自己的思考,一直践行着从大学时期就形成的艺术理念。
·
我们24岁时——那是我们在艾尼亚斯国立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他给我看了一幅他的新作。这是一幅笔法十分写实的画作,然而它描绘的却是一个人正在蜕变成巨型蝴蝶的场景,在一座城市的中心广场,许多人正在围观。围观群众的脸都十分模糊;只有画面左中央的蝴蝶人的脸庞棱角分明,眼神中带着一种痛苦的坚定。整幅画别的地方都颜色黯淡,只有两片蝴蝶翅膀颜色异常丰富,几乎让整体画面失去平衡。我告诉他这幅画很棒。他说他不知道该如何把这幅画给大众看,还有许多别的画作,他只是放在家里。他领我去看。在这之前我只看过他的一些上课习作,没有看过他真正当做“作品”的画作。我不得不承认艾维·留洱里斯是一位绘画天才,他的许多画作都具有一种美妙的魔力,一种绚烂感,又具有许多浓厚的悲观情绪。我告诉他他可以联系当地的展馆,并且寻找别的新生代画家,寻求联合办展,这样可行性也许会大些。
·
于是我们找到了弥留斯·奥威尔,现在已经是当代著名的滑稽主义画家,滑稽主义画派的开创者,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艾维美术馆的创办者之一。他的画作充盈着对社会及对艺术本身的嘲讽与玩弄。也许各位读者听说过他的一幅画作《摔倒》,据说是画家弥留斯·奥威尔一次不慎摔倒时碰到了调色盘,颜料在画布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彩色墨迹,而画布上是他未完成的练习——其实不能说是“未完成”,简直都算不上“刚开始”——一个普通的、简陋难看的半身肖像,墨迹正好遮住了肖像的脸庞。这幅画作一经展出就在艺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嘲讽它的大大的、色彩丰富的墨迹,嘲讽那些在墨迹下露出的好笑的简陋线条。弥留斯·奥威尔从未对这些评论回应过,仿佛画作本身就是对这些嘲讽的回嘲。
·
也许《摔倒》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但我认为弥留斯·奥威尔最有才华的作品是他早年的一幅作品《报纸》,他在4张2开普通打印纸上绘制了一份报纸,上面有各种荒诞不经的新闻报道与插图,对各种事物进行了无情调侃。这幅作品常年收藏在艾维美术馆中——不知道今后会去向何处。
·
而在我们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为生计奔波,画些装饰用的挂画维持收入。至于我们为何会想要去联系他,那是因为艾维·留洱里斯在网上的一个独立艺术家论坛上看到了弥留斯·奥威尔上传的作品——那是一些油画实验作品,风格接近于立体主义与新古典画派,与艾维·留洱里斯当时的风格比较接近。我们联系到他,询问他是否有时间与我们见一面,并告诉他我们要商谈的是一次联合办展。
·
他不是一个热情的人;在之后整个办展过程中他都看起来不那么投入,而事实上,他只是性格是如此,在他的心中,他一定把这次展出看得十分重要,把这次合作、这次互相的扶持看得十分重要。因为从那时一直到现在,弥留斯·奥威尔都与艾维美术馆、与艾维·留洱里斯站在一起,尽管从不对外界发声,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态度。
·
他同意联合办展,并拿出了30多幅画作——比艾维·留洱里斯自己决定展出的画作要多许多。但艾维十分高兴,这样一来这次展出的规模就能扩大不少。
·
然而一直到现在,所谓的“联合办展”也只是几个年轻人的一厢情愿,还停留在异想天开的阶段。艾维·留洱里斯不知天高地厚地联系了艾尼亚斯国立美术馆——结果自然是被这家影响巨大而且风格保守的老牌美术馆委婉地拒绝了。他冷静了些,又联系了默尔特城最大的一家现代艺术馆——皮罗艺术中心,希望与他们合作举办一次青年现代主义绘画展。但是,皮罗艺术中心有一套系统的培养青年画家的体系,青年绘画展他们自有打算。并不是说他们一定会将独立艺术家拒之门外,但是他们往往是在网络上找寻优秀青年艺术家然后主动联系他们,给予他们办展的机会。而艾维·留洱里斯与弥留斯·奥威尔完全没有自己的声名,哪怕在网络论坛上,都没有几人浏览过他们的画作,完全是湮没在艺术界的透明人。在姑且看过二人的画作之后,皮罗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对他们说,作品是好的,但不足以支撑起一场展出。
·
说到底,皮罗艺术中心的意思是,举办艾维与弥留斯的画展在他们看来无法为他们带来任何价值。对于一家现代主义美术馆来说,他们是不敢贸然冒险的;每一场展出都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
艾维有点泄气了;本来艾维的性格就不适合做这样的事:自我推荐,或是恳求他人。在继续联系几个小展馆被拒绝之后,艾维开始寻求新的方法。最后他决定——其实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举办露天画展,自己运作。
·
事实上,在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比寻求美术馆合作办展要更加正确。
·
接下来的事很简单:向政府租下了半个海默公园广场,尽管租费高昂,但对家境富足的艾维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我想我说过展览画派画家的特点)。我们又向广场方面取得了展览许可,然后购置了各种布置场地的物件。最后,一个春天的早晨,艾维·留洱里斯与弥留斯·奥威尔的青年联合画展在海默公园广场南端,在早起散步的年轻人与老人的注视下,在对艺术丝毫不知或是一知半解的游玩群众好奇地目光中,开始了。
·
是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会走进皮罗艺术中心或是其他美术馆的人,基本上都是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而这次的展出,尽管都是稚嫩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是出自两个透明画家之手,但它们都处在艺术发展的洪流之尖,这个波澜壮阔的洪流,闪耀着不同色彩的反光,突然一下子呈现在了这些对此毫不知晓的早起散步的普通人面前。艺术也许高于人类;但从不偏离人心。它们,这些作品,具有某些击中人心的力量。
·
这次展出产生了两位年轻人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当然也并不大。有几家艺术界媒体小篇幅报道了这个独立画展;一个不是特别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注意到了这个画展并在一家报纸上做出了一些评价。一些群众也在议论它。总的来说,这是一次超出了艾维预期的画展。
·
·
·
画展结束之后我向他祝贺。几个月后,我们从大学毕业。在那时,艾维·留洱里斯向我透露了他未来的打算:创办一家现代主义美术馆。这个念头大概在他办展之前就开始形成了。
·
我告诉他,这是一个好打算,但不轻松。他说他明白。交谈到此结束,我们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而实际上是相同的道路,艺术的道路。我留在了大学任职历史学教授,并在空闲之余开始了我的小说创作,三年之后,我的处女作《扮演》出版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
艾维·留洱里斯则在这座帝都默尔特城的某个角落准备着他的美术馆。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但从未有机会碰面。我知道他一直和弥留斯·奥威尔在一起,在进行他们的艺术创作——艾维时常资助弥留斯,使弥留斯能够专注于自己的艺术方向探索。他们在那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艾维·留洱里斯执着于创作世人从未见过的油画,可以说是一种发展到极致的新古典画派;弥留斯逐渐展露出自己滑稽主义的风格,他的《报纸》就是在那时创作的。那一年,艾尼亚斯国立美术馆举办了它的第一场现代主义画展,可谓是艺术界的一件盛事。艺术也许正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艾维去看了这次画展,并向我表达了他激动的心情。
·
艾维也看过我的小说,并对我的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难道还有比艾维更完美的挚友吗?还有比同在艺术之路上前行时看到的景色更美丽的事物吗?
·
艾维在论坛上联系到了许多有相同志趣的青年人;其中有很多人在如今都成为了著名的艺术家,也在如今站在了艺术与舆论的风口浪尖。安娜·艾里克·尼勒路亚特,这个不以艾尼亚斯为族姓的女孩,她的青年时代拥有着多么美好的风姿,我想在那时见过她、看到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会对她印象深刻。她的每一幅画作都是一场色彩实验,是一次不可复制的造物主奇迹。拥有年轻的安娜的那个世界、那个年代是令人动容的。还有穆里克·霍尔克,也许是当代最好的艺术家。又有谁见识过他年轻时候的狂言,和那些神经质的表达内心的画作?还有许许多多年轻的画家、艺术家,聚集在了艾维·留洱里斯身边,之后会发生什么,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改变呢?当时的我们谁都无法确定。
·
几年后的一个夏日午后,当时我的第三本小说正在畅销,我已娶妻生子,生活逐渐稳定下来,青春的痕迹开始在我的身上褪去,就在那时,艾维·留洱里斯的电话打来,告诉我美术馆的选址已经定下,在城西的哈尔维尔山公园,2个星期后就会破土动工,也许半年后就能够开放。
·
读者们:这对我们来说就像是自我人生的阶段性总结。艾维美术馆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从这一刻开始,艾维的生命走向了一个新的阶层;世界艺术的进展,也在这一刻,一个转向,从国立美术馆向这座从来不重要的哈尔维尔山转移。
·
艾尼亚斯历11012年12月1日,艾维美术馆正式开放;同时,艾维·留洱里斯、弥留斯·奥威尔、安娜·艾里克、穆里克·霍尔克等等年轻画家的画作在艾维美术馆进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