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吧 关注:55,635贴子:124,647
  • 2回复贴,共1

【专辑分享】2001 台湾 (一)卷首语 和 地理视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卷首语】
台湾的意义
这期杂志,我们拿出了近整本的篇幅来报道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就是我国的台湾岛。为什么选择台湾,因为台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热点地区。
提起台湾,一连串作家、明星还有政治人物的名字就会涌入你的耳鼓,似乎每个人对台湾都知道许多,其实不然。
编完这期杂志,我的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一个全新的台湾展现在我的眼前。
首先是对台湾的位置及台湾对中国的意义的认识,对我来说,是过去未曾有过的。
要认识台湾的位置,你必须站在一张包括了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更重要的是太平洋的世界地图面前,你会看到:从北至南,有一个弧形岛链逶迤而来。北起俄罗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至我国的台湾岛,再经菲律宾群岛,一直到加里曼丹岛。这样一条庞大的岛链紧紧环绕着中国东、南沿海。我国海岸线虽然曲折漫长,但是出入太平洋,必须从这条岛链的空隙间穿过。这条岛链仿佛是一道由岛屿构成的篱笆。这道篱笆对中国出入太平洋起着关键的作用。和平时期这种作用尚不明显,一旦冲突发生,这种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台湾的重要性在于,它正处在这条紧紧环绕中国的岛弧链上。它是中国面对太平洋的最前沿。只有从这个中国的“大阳台”上中国人才能一览无余地欣赏太平洋浩瀚无垠的海浪。失去了台湾,我们就不能直接去拥抱太平洋。我们和太平洋之间就会出现“第三者”。这就是台湾对于中国的意义。
如果从国际海洋公约的角度看,台湾就更显得无比珍贵了。1982年,世界上117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自从这个《公约》公布以来,大洋中一个露出水面的礁石也变得格外重要了。因为《公约》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而岛屿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样一来,大海中每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头,哪怕只是一个点,就可以为所属国带来具有绝对主权的450平方海里的领海和具有经济开发权的13万平方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正因为岛屿具有这种数万倍的增值能力。因此,涉及海岛的主权归属,世界各国绝不相让。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的周围又有附属于它的大大小小86个岛屿。因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可为中国带来数万倍的“绿色国土”。这是台湾对于中国的又一个意义。
由此想到台湾附近属于中国的钓鱼岛、赤尾屿等,对于中国的意义,与台湾同焉,只不过大小而已。
编完台湾专辑,对台湾还有一个新认识,就是台湾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的一个生动的案例。台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岛、美丽岛,世界上还很少有像台湾这样资源丰富、动植物生态系统丰富完整的岛屿。纵贯台湾的中央山脉,拦截了东西向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雨,丰富的降雨带来了繁茂的植被,而海拔高度平均3000米以上的座座山峰,把一个在平原上需南北纵跨数千公里才能看到的各类动植物生态群落,浓缩在高程只有几千米的幅度内,由此可以想见台湾的自然景观密集度是何其之高。然而人类对台湾的开发,尤其是日本、荷兰等殖民者对台湾的疯狂掠夺,破坏了台湾的生态系统,曾几何时,台湾岛上遍布参天的古树,尤其是百年古樟,比比皆是,可是只因为樟树产樟脑,而惨遭砍伐。日本人占领期间,为制樟脑,曾统计台湾当时有古樟树180万株。后来这些樟木被日本砍伐殆尽。目前,仅留一株在南投县供后人凭吊。台湾还曾经是群鹿奔走、鹿鸣呦呦的“鹿岛”。岛上曾经有50多个以鹿为名的地名。据记载,仅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台湾岛就向日本出口鹿皮15万张,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还出口鹿皮12万张,如此疯狂的捕杀,台湾的野生梅花鹿全部灭绝,现在仅余数只在动物园中。
国民党退据台湾以后,早期曾大肆砍伐树木,出口日本。如此新伤旧创,台湾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毁坏……
在人类重重虐待下,大地开始反扑了。台湾的洪灾从历史上的20多年一次,逐次演变为10年,5年,2年,1年一次。
在无数惨痛的教训面前,台湾人民终于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今台湾已建起了大型的以保护生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公园5个,还有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恢复台湾的生态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台湾的生态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美丽岛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地理视点】
15年前关于中国的预言……
15年前,国家“六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是“预测2000年的中国”。当时中央各部委动员了400多名专家学者运用数学模型对15年后的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预测。斗转星移,2000年已经过去,我们终于可以对当年预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了。然而,验证的结果却颇耐人寻味:凡是有关经济发展建设方面的预言几乎全部落空,而有关生态环境前景方面的预言又几乎全部兑现。
让我们先看看对经济发展建设的预测。在电信、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当年专家们认为,它们将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瓶颈”。而事实上,今日电话的普及率达到15%,移动电话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二;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更令学者们始料不及,然而这在预测中竟没有提及。学者们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能源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届时每年缺煤2000万吨,现实却是煤炭市场供过于求,以致需要采取限产措施;电力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二,电力部门开始鼓励居民们多用电。在交通运输上,过去的“出行难”已成为历史。当时,还有人预测粮食产量不足以养活2000年的12亿多人口(需要特别指出,人口的预测是最精确的),只有扩大进口才能满足内需。事实上,在2000年,全国的存粮已够再吃一年,以致在80年代就有人提出的“退耕还林”、恢复良性生态的设想终于迎来了可以付诸实施的可能性。
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对生态环境方面发展状况的悲观预测如今又都“不幸而言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展、沙尘暴、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等,这些学者们最不愿意见到的环境整体上的持续恶化的预测差不多都发生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在世纪末以创纪录的黄河断流(1997年)、长江水灾(1998年)和波及北京的空前频繁的沙尘暴(2000年)为标志,长期积累的西部生态破坏终于以生态危机的形式总爆发,令举国震惊。
当然,学者们的预测并非主观想象,而是以大量统计数据的收集、合理数学模型的建立、繁复严格的演算,才做出谨慎求实的结论的。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发生经济问题预测落空而环境问题预测落实呢?
有人认为,从今天的现实看15年前学者们的“失误”,主要在于对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能力的估计不足。然而正是政府大力推动电信、电力、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取得超常发展,从而造成了学者们的“失算”。我也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学者们今天所面对的尴尬的预测“失误”,可能恰恰在于他们当年的“正确”——当他们根据慎密的研究预测出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这种悲观的预测恰恰成为对社会的“预警”,促使政府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应对。
那么,为什么在环境问题上,同样是学者们“悲观”的“预警”,却未能促成政府动用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作出正确的应对,防范于未然,以致于眼睁睁地瞅着它们一一“不幸而言中”,直到世纪末终于演变成生态灾难,才想起“亡羊补牢”呢?环境问题之复杂与难以解决的症结何在?这也许是另立一项新的研究项目才能讲得清楚的问题,笔者在此只想试图找一个可供探讨的切入点。
大凡环境问题都是横向发展的,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以及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等等,是没有县界、省界乃至国界之分的,而解决环境问题的人类社会结构、政府部门,却是由不同的主权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纵向设计构筑的。这种环境系统整体性与行政系统分割性的矛盾,正是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特别是由于地区利益与部门利益之争,也由于现行经济政绩攀比机制,使关系民族兴衰的生态安全,往往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20世纪末,“西部开发,生态先行”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环保举措,如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区步伐等,从正面印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政府的强大宏观调控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去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性。现在,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对15年后的中国,又该做出怎样的预测和预言呢?
台湾:位置和价值
在亚洲大陆东岸,自北向南出现了由一系列岛弧所组成的各个陆缘海:从白令海峡的白令海开始,往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其中除去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外,黄海、东海与南海在我国都有很长的海岸线。这几个陆缘海中,不论是从所涉及的国家还是从经济、人口、政治、军事方面来说,黄海、东海与南海最为重要。而我国的台湾岛恰好是在东海与南海的接合部,是控制大陆进出太平洋的要地。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台湾就成为了世人注目之地。
17世纪荷兰人看到了台湾在东亚的地位,便乘明末衰落时侵入台湾筑城、驻军。其后在与中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贸易中,荷兰人获利甚丰。
郑成功为反清复明,当其在闽南沿海及岛屿的基地受到威胁时,便转向台湾,驱逐荷兰人后,经营台湾为其新基地。清政府在经受郑突然袭击南京受损之后,为防止再受攻击,不得不下“迁海令”,强令江南及浙、闽、粤沿海居民内迁三、五十里,船只一律不准入海,越界者斩无赦。结果,沿海一带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清廷为彻底解决东南沿海的安定问题,决心统一台湾。到郑成功之孙克时,清大军过海,实现了祖国统一。至此,“迁海令”与对台封锁均告结束,两岸均获得新的互利发展。
其后,经过改革维新而崛起的日本,认识到台湾在其争霸亚洲中的地位,遂在甲午战争获胜后,强迫清政府将澎湖、台湾割予日本。由此,日本控制了从千岛群岛到台湾的岛弧,左右与影响了从鄂霍次克海到南海的大片海域,掌握了亚洲东岸大部分海岸地区进入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在二战中,偷袭珍珠港的舰队是从千岛群岛出发的,突袭美在菲的空军基地的飞机也是从台湾起飞的。战争开始,日军进展迅速,很快打到所罗门群岛,这与其以台为基地的有利条件有关。可以设想一下,当时日本如果没有占据台湾,则其战场形势也许会另当别论。
美国亦认识到台湾的战略位置。国民党溃居台湾后,处境困难,朝不保夕。美国借朝鲜战争出兵台湾,控制台湾海峡,制造两岸分离,威胁中国安全,以取得冷战的有利地位。这种作法导致了50年代后期的台海战争风云与金门炮击。70年代,美国为摆脱越战中的困境,遂与中国建交,对台则是断交、毁约、撤军。可见,台湾不过是美国手中的一张牌,美国一切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准。
这些历史事件,充分证明台湾对我国的安全至关重要,其在东亚的战略地位与价值更是不可忽视。
今天,地缘政治形势很大程度是受地缘经济利益的影响。台湾亦不例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但美仍给台湾以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台产品的出口创造机会;80年代末,两岸开始往来,这为台湾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在受到竞争压力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良机。
可是,这种结构调整也引起了另一方面的变化,即台湾在高新技术上对美、日依赖过多,致使产品在日美市场遇到了强烈的竞争;与大陆贸易中台湾产品占据技术优势,遇到的竞争比较少。然而,在与大陆的贸易中,台湾的优势有一种扭曲现象。这是因为台商在大陆投资,使其采购原料与半成品大增,而台对大陆产品非但不给予其产品在大陆所享有的优惠政策,反而施以多种限制。从而扩大了彼此贸易中的差距。
在亚太经合组织中,中国经济将有较快发展,当大陆与美国经济利益远远超过台湾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时,则美国在权衡轻重时作何选择,答案是不难想象的。从历史的记录和当前的现实看,台湾的最大地缘政治利益,地缘经济利益所在是明显的。想依不可靠的外力达到不切实际的目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台湾与大陆的结合是发挥彼此地缘优势的必然归宿。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台湾专辑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地理单元,两岸关系也一直是世界和国人关注的焦点。也许是政治和军事的风风雨雨,过多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至于人们缺乏对台湾自然、历史、文化、城市、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仔细地端详。今天,本刊集中杂志大部分篇幅来全方位地扫描台湾。相信读完这个专辑,一个美丽、坎坷、生机勃勃、立体的台湾将呈现在您的面前。


1楼2017-10-19 09:49回复
    贴吧图片 发不上了╮(╯▽╰)╭ 打字吧,总是让验证,感兴趣的慢慢看 ,虽然过去16年了,但是 早期的杂志读起来真是字字珠
    前段时间号找不到了,这两年几乎在路上,顺道去了不少地方的旧书店。 有时间 2001 ——2003 年的陆续分享出来
    【特别策划】
    1、台湾美丽多磨难
    2、故宫半壁在台北
    在海峡两岸存在着两座故宫博物院,它们都以清室宫廷收藏为基础;在追溯博物院历史时,也都将1925年的开院视作各自诞生的标志。有人说北京故宫不过是一个空壳,真正的国宝都在台北;也有人说迁台的文物仅占原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台湾故宫博物院根本不能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比。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3、魔方大都会:台北
    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概括台北。300年的岁月虽不算太长,它的风雨却也足以酝酿一座城市多变的容颜,更何况是台北。繁华?冷漠?进步?黑暗?……台北的性格像她夏日的天气一样难以捉摸。也许,台北更像是一个硕大无朋的魔方,变幻着千般色彩、万种滋味。就让我们的视线穿越海峡,去看看那座城被高楼擦红了的天际线,看看她真实的炊烟。
    4、山海联袂妆台湾 台湾的地貌景观
    5、世界IT 的 两点 ,新竹科学院
    号称“台湾硅谷”的新竹科学园区,从25年前一个荒凉的小小农业县,一跃成为“高科技、高收入”的代名词,被大家公认是台湾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台湾工商时报社网络版的资深记者王仕琦以她数次采访新竹科学园区的经历,为我们撰写了这篇详尽的报道。
    6、客家人在台湾
    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是汉民族中一个独特的支系,被称为“客家民系”。在台湾,约占总人口1/6的400万客家人更是以其独特的方言、习俗和文化传承,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群体。
    7、解密台湾高山族
    台湾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地方,台湾的高山族有着众多的支系,有许多新发现和新认识,读完此文,希望读者能对台湾高山族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8、一水之隔望金门
    一提起金门,人们总有一种神秘、陌生的感觉。在两岸紧张对峙的年代,金门变成了戒备森严的军事孤岛。不知有多少人来到厦门后,都无一例外的登上鼓浪屿的日光岩或者其它高地向东方眺望,若能隐隐约约看到浮出大海的小岛,便会激动地喊:看到啦!那就是金门!是呀,金门西距厦门不到10公里,而东距台湾岛却有277公里,小金门岛(烈屿)距厦门更近,只有6公里,如此近在咫尺,却相互遥望了50多年,今天终于有一艘船从金门向大陆驶来了。


    3楼2017-10-20 07: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