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醒后沉默
中档耳机实际失真率是x%。旗舰耳机失真率是0.X%。播放器的失真率是0.00X%。
从理论值我们可以看出来,声音逼真程度,主要取决于耳机。旗舰耳机比中档耳机,失真率的差别,远比播放器差别来的大。
这是理论分析。实际听感分析呢,也很好举例。
比如说,用一个厚嗓的魅族手机,或者华为把声音设置选项打勾声音变粗。换句话说,播放器已经不能再低了,失真明显,底噪多,各种无线信号干扰,智能系统软件干扰炸锅。就这么一个前端,搭配索尼EXK的声音效果,远好于常规两千多的塞子。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EXK上市价格都是4900块,然后索尼通常会跳水6.5折,下市的时候会6折。
也就是说,EXK的音质档次是五千价位档次。拿着这俩塞子,去跟535,IE80比素质,比失真率,比逼真程度, EXK完胜。
我说的不是听感,不是风格,不是感受,是实打实的讲素质指标。
为什么讲指标,比如两个耳机对比指标(比如密度),a的密度大于b,这个结果,(只要不是木耳朵)不会因为你的主观喜好不同(喜欢女毒、喜欢男声、喜欢动词打次、喜欢清爽)而有所改变。
也就是说,手机推EXK,和你用播放器推IE80,到底哪个素质指标高?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也就是说,整体方案的最终音质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塞子或者耳机本身。
再举一个我自己试验多次的例子,D50或者calyx m推HD800 VS 两万三总价平衡台式前端套装推HD650、701、DT990,到底哪个音质素质指标高?
显然,还是HD800这组素质、指标更高,更通透,更透明,高解析,更多细节,更逼真。
不管是理论分析,还是案例分析,都是终端的塞子耳机比播放器更重要。
一机多耳机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答案是存在的。在直推环境,功率大伙普遍不达标的时候,耳机会出现因为功率电流电压等原因导致发尖、密度不够、过薄现象。
那么前端的音色如何补救?前端密度好,有一定的厚度,整体一些齿音频段,这种音色,是存在百搭可能性的。而实际测试过程中,除非特别新技术的耳机,否则密度路数的D50和先锋100R确确实实是百搭的。
是推好还是换耳机?
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XX耳机不好听,是因为没推好。
这个说法不准确。如果这么说,因为耳机阻抗高,前端功率过小导致,两者音色不搭配,这个说法是成立的。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说法,最多出现的地方,是HD650。
HD650和HD800频响覆盖参数存在的天然差距,HD650实际上**HZ以下是完全砍掉的。也就是说,为毛听着麻木缺乏细节,这些频段,耳机天然设计就放弃了。
你想获得好的下潜,那么就需要前端压榨式的,把原本微弱弱势的频段,强行挤压出来。这个挤压势必带来其他频段的失真。到底是推好了,还是推坏了,难说。
回到标题,遇到这种情况,咱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既然耳机原始覆盖面,就远不如旗舰耳机,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前端投入的资金,换一个方向。也就是说,便宜密度好的砖头、直推旗舰耳机。
VS 台式系统推中档耳机,到底哪个便宜,到底哪个音质更高。
听感咱们不BB,单说参数,旗舰耳机哪怕是功率电流没有喂足,自身的频响覆盖面不会变,仍然远远胜出。再者响应灵敏程度远高于中档耳机,响应越积极,信息量、声音细节就越多,评价一个声音是不是逼真细腻,主要就是细节灵敏程度,越细节灵敏再现,则越逼真。
这个问题,是个开放式的问题。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我把我众多实验之后的结论贴出来。至于说有疑义,太正常了,都是业余业余业余级别的,你我之间,都肯定说错了不少东西。错多还是错少,恐怕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别。
中档耳机实际失真率是x%。旗舰耳机失真率是0.X%。播放器的失真率是0.00X%。
从理论值我们可以看出来,声音逼真程度,主要取决于耳机。旗舰耳机比中档耳机,失真率的差别,远比播放器差别来的大。
这是理论分析。实际听感分析呢,也很好举例。
比如说,用一个厚嗓的魅族手机,或者华为把声音设置选项打勾声音变粗。换句话说,播放器已经不能再低了,失真明显,底噪多,各种无线信号干扰,智能系统软件干扰炸锅。就这么一个前端,搭配索尼EXK的声音效果,远好于常规两千多的塞子。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EXK上市价格都是4900块,然后索尼通常会跳水6.5折,下市的时候会6折。
也就是说,EXK的音质档次是五千价位档次。拿着这俩塞子,去跟535,IE80比素质,比失真率,比逼真程度, EXK完胜。
我说的不是听感,不是风格,不是感受,是实打实的讲素质指标。
为什么讲指标,比如两个耳机对比指标(比如密度),a的密度大于b,这个结果,(只要不是木耳朵)不会因为你的主观喜好不同(喜欢女毒、喜欢男声、喜欢动词打次、喜欢清爽)而有所改变。
也就是说,手机推EXK,和你用播放器推IE80,到底哪个素质指标高?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也就是说,整体方案的最终音质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塞子或者耳机本身。
再举一个我自己试验多次的例子,D50或者calyx m推HD800 VS 两万三总价平衡台式前端套装推HD650、701、DT990,到底哪个音质素质指标高?
显然,还是HD800这组素质、指标更高,更通透,更透明,高解析,更多细节,更逼真。
不管是理论分析,还是案例分析,都是终端的塞子耳机比播放器更重要。
一机多耳机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答案是存在的。在直推环境,功率大伙普遍不达标的时候,耳机会出现因为功率电流电压等原因导致发尖、密度不够、过薄现象。
那么前端的音色如何补救?前端密度好,有一定的厚度,整体一些齿音频段,这种音色,是存在百搭可能性的。而实际测试过程中,除非特别新技术的耳机,否则密度路数的D50和先锋100R确确实实是百搭的。
是推好还是换耳机?
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XX耳机不好听,是因为没推好。
这个说法不准确。如果这么说,因为耳机阻抗高,前端功率过小导致,两者音色不搭配,这个说法是成立的。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说法,最多出现的地方,是HD650。
HD650和HD800频响覆盖参数存在的天然差距,HD650实际上**HZ以下是完全砍掉的。也就是说,为毛听着麻木缺乏细节,这些频段,耳机天然设计就放弃了。
你想获得好的下潜,那么就需要前端压榨式的,把原本微弱弱势的频段,强行挤压出来。这个挤压势必带来其他频段的失真。到底是推好了,还是推坏了,难说。
回到标题,遇到这种情况,咱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既然耳机原始覆盖面,就远不如旗舰耳机,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前端投入的资金,换一个方向。也就是说,便宜密度好的砖头、直推旗舰耳机。
VS 台式系统推中档耳机,到底哪个便宜,到底哪个音质更高。
听感咱们不BB,单说参数,旗舰耳机哪怕是功率电流没有喂足,自身的频响覆盖面不会变,仍然远远胜出。再者响应灵敏程度远高于中档耳机,响应越积极,信息量、声音细节就越多,评价一个声音是不是逼真细腻,主要就是细节灵敏程度,越细节灵敏再现,则越逼真。
这个问题,是个开放式的问题。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我把我众多实验之后的结论贴出来。至于说有疑义,太正常了,都是业余业余业余级别的,你我之间,都肯定说错了不少东西。错多还是错少,恐怕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