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重大错误之三:哲学开始的错误
中国大陆的哲学教科书在开始,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类似这样的论述:“哲学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精神的,精神是第一性的就是唯心主义”。——由此编造出哲学上的重重迷雾和最大的深渊。出于言论自由,我们不反对这种划分,但是,大家不知道:这种“划分”导致读者会产生怎样的认识错误?对人们的思维会有什么错误的影响?
从整体上俯瞰哲学界长期争论、评论这个问题会发现——
1、“两大阵营”这种划分,给我们编造了一个哲学上、认识上、思维上、选择上的“隧道视野效应”——身处隧道的人们,看到的只是两端狭窄的视野,不走向这一端,就得走向那一端,没有其它选择。这种划分,给我们编造了一个哲学上、认识上、选择上的“单边主义”——非黑即白、非友即敌,让我们深陷其中。
“隧道视野效应”也好,“单边主义”也好,关键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内陆教科书肯定的告诉大家唯物主义是对的,唯心主义是错的——最后让你没有选择、无可争辩、无需思考这个前提或者本身是错误的,使接触的人钻进认识上、思维上的深井,反过来只能看到一个井口——编造者的目的——只有唯物主义是对的。这就好像说:蔬菜分为“绿色和白色两大阵营”,绿色的是对的,白色的是错的。
2、“两大阵营”这种划分的错误是先把人们的思维限制在只有两个方向的选择上,无视其它方面,同时还要把那个“不对”的唯心主义的东西封杀掉,隔离掉,让中国人根本看不到、看不清、不知道唯心主义是什么东西,具体内容是什么,形成了哲学上、认识上思维上的一个深渊,让学习、接触哲学的人们生活在这个编造的深渊里。
我们发现,只要学生接触中国内陆教科书就一定会不由自主的掉进这个“没有争论意义”的深渊,在深渊里又不停的争论。
3、常言道:三句话不离本行。被中国内陆教科书“两大阵营的划分”迷住的人们,在评论各种哲学理论、观念、观点时,就会不由自主的、习惯性的、非要用“唯物”或“唯心”这种划分作为“标准”,给其它哲学、思想、观点、言论戴上一个“唯物”或“唯心”的“帽子”—— 三句话不离“唯物”或“唯心”。
4、常言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是,在中国内陆,很多从来没有学过,没有看过,也不了解唯心主义的人,却大言不惭的跟着别人、教科书批判一些理论是唯心的东西。
实际上,在文革期间,学过中国内陆哲学教科书的人,包括教师和编写哲学教科书的人,大多数都没有看过唯心主义方面的书,当时,根本就没有唯心主义(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方面的信息(书籍、资料等等),什么是唯心主义,只有教科书上持批判的几个观点,大家就跟着哲学教科书开始批判唯心主义了,而唯心主义究竟是什么内容,有多少理论,有哪些著作,人们都一无所知,批判唯心主义只是一场政治运动。
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有多少人认真看过唯心主义方面的书?看过几本?比如,《形而上学》,它是谁写的?有几个学生能看懂书中说的是什么?
多数中国人在批判唯心主义时,自己根本不知道唯心主义的内容涵盖了哪些方面。
5、还有一些对唯心主义理论有研究的人,他们甚至知道唯心主义理论中有正确的东西,唯物主义有错误的理论。他们看待那些人:以“唯物”为正确的,以“唯心”是错误的评论“标准”时,可以知道那些人根本没有多少唯心主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讨论哲学问题时,又会不知不觉的戴着有“唯物”或“唯心”这个有特色的“眼镜”,习惯性的用“唯物”或“唯心”作为“标准”来划分、评价其他哲学理论,而且“一定”要把其他哲学理论划分到“唯物”或“唯心”中去。——自己无法脱离这种划分的迷雾、陷阱。比如,本来《大哲学》的理论没有“唯物”或“唯心”之分,他们也会给《大哲学》的理论一个“唯物”或“唯心”的“帽子”。
我们用“唯物”或“唯心”划分多种多样的哲学理论时,自己已经犯了主观主义、“唯心”的错误。——要承认,为什么自己非要这样划分呢,因为我们没有学过其他的哲学,没有其他划分的工具,习惯这样划分,遇事都要这样划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
如果我们承认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就应该承认,哲学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用“唯物”或“唯心”的“一种标准”去对待多种多样的哲学理论。就像不能用“绿色和白色”来划分蔬菜一样。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能用“阶级阵营”去划分各种各样的人一样,如果有人这样划分,在理论上可行——言论自由,而在生活中,一定会被视为“有精神病”。
6、在生活中,我们办事时,需要思考,需要参考。假设思考、想象是唯心的,参考的是唯物的,那么,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对与错”之分。只要我们正确的把握事物,把事情办好,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思考和参考划分为“唯物”或“唯心”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内陆教科书不仅让读者戴上了“唯心”的眼镜,也让读者戴上了偏见的眼镜,使中国的哲学的发展偏离了科学的、客观的道路,在“唯物”的这唯一的道路上发展下去。
到此,我们跳出中国内陆教科书的迷雾和深渊,俯瞰中国哲学界争论问题时,人们都难以逃离中国内陆教科书“划分”编造的重重迷雾和最大的深渊。
愿《大哲学》能启发或增加你的智慧,成为你生活中有用的工具!——这是我们研究、讨论《大哲学》的目的。
中国大陆的哲学教科书在开始,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类似这样的论述:“哲学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精神的,精神是第一性的就是唯心主义”。——由此编造出哲学上的重重迷雾和最大的深渊。出于言论自由,我们不反对这种划分,但是,大家不知道:这种“划分”导致读者会产生怎样的认识错误?对人们的思维会有什么错误的影响?
从整体上俯瞰哲学界长期争论、评论这个问题会发现——
1、“两大阵营”这种划分,给我们编造了一个哲学上、认识上、思维上、选择上的“隧道视野效应”——身处隧道的人们,看到的只是两端狭窄的视野,不走向这一端,就得走向那一端,没有其它选择。这种划分,给我们编造了一个哲学上、认识上、选择上的“单边主义”——非黑即白、非友即敌,让我们深陷其中。
“隧道视野效应”也好,“单边主义”也好,关键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内陆教科书肯定的告诉大家唯物主义是对的,唯心主义是错的——最后让你没有选择、无可争辩、无需思考这个前提或者本身是错误的,使接触的人钻进认识上、思维上的深井,反过来只能看到一个井口——编造者的目的——只有唯物主义是对的。这就好像说:蔬菜分为“绿色和白色两大阵营”,绿色的是对的,白色的是错的。
2、“两大阵营”这种划分的错误是先把人们的思维限制在只有两个方向的选择上,无视其它方面,同时还要把那个“不对”的唯心主义的东西封杀掉,隔离掉,让中国人根本看不到、看不清、不知道唯心主义是什么东西,具体内容是什么,形成了哲学上、认识上思维上的一个深渊,让学习、接触哲学的人们生活在这个编造的深渊里。
我们发现,只要学生接触中国内陆教科书就一定会不由自主的掉进这个“没有争论意义”的深渊,在深渊里又不停的争论。
3、常言道:三句话不离本行。被中国内陆教科书“两大阵营的划分”迷住的人们,在评论各种哲学理论、观念、观点时,就会不由自主的、习惯性的、非要用“唯物”或“唯心”这种划分作为“标准”,给其它哲学、思想、观点、言论戴上一个“唯物”或“唯心”的“帽子”—— 三句话不离“唯物”或“唯心”。
4、常言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是,在中国内陆,很多从来没有学过,没有看过,也不了解唯心主义的人,却大言不惭的跟着别人、教科书批判一些理论是唯心的东西。
实际上,在文革期间,学过中国内陆哲学教科书的人,包括教师和编写哲学教科书的人,大多数都没有看过唯心主义方面的书,当时,根本就没有唯心主义(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方面的信息(书籍、资料等等),什么是唯心主义,只有教科书上持批判的几个观点,大家就跟着哲学教科书开始批判唯心主义了,而唯心主义究竟是什么内容,有多少理论,有哪些著作,人们都一无所知,批判唯心主义只是一场政治运动。
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有多少人认真看过唯心主义方面的书?看过几本?比如,《形而上学》,它是谁写的?有几个学生能看懂书中说的是什么?
多数中国人在批判唯心主义时,自己根本不知道唯心主义的内容涵盖了哪些方面。
5、还有一些对唯心主义理论有研究的人,他们甚至知道唯心主义理论中有正确的东西,唯物主义有错误的理论。他们看待那些人:以“唯物”为正确的,以“唯心”是错误的评论“标准”时,可以知道那些人根本没有多少唯心主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讨论哲学问题时,又会不知不觉的戴着有“唯物”或“唯心”这个有特色的“眼镜”,习惯性的用“唯物”或“唯心”作为“标准”来划分、评价其他哲学理论,而且“一定”要把其他哲学理论划分到“唯物”或“唯心”中去。——自己无法脱离这种划分的迷雾、陷阱。比如,本来《大哲学》的理论没有“唯物”或“唯心”之分,他们也会给《大哲学》的理论一个“唯物”或“唯心”的“帽子”。
我们用“唯物”或“唯心”划分多种多样的哲学理论时,自己已经犯了主观主义、“唯心”的错误。——要承认,为什么自己非要这样划分呢,因为我们没有学过其他的哲学,没有其他划分的工具,习惯这样划分,遇事都要这样划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
如果我们承认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就应该承认,哲学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用“唯物”或“唯心”的“一种标准”去对待多种多样的哲学理论。就像不能用“绿色和白色”来划分蔬菜一样。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能用“阶级阵营”去划分各种各样的人一样,如果有人这样划分,在理论上可行——言论自由,而在生活中,一定会被视为“有精神病”。
6、在生活中,我们办事时,需要思考,需要参考。假设思考、想象是唯心的,参考的是唯物的,那么,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对与错”之分。只要我们正确的把握事物,把事情办好,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思考和参考划分为“唯物”或“唯心”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内陆教科书不仅让读者戴上了“唯心”的眼镜,也让读者戴上了偏见的眼镜,使中国的哲学的发展偏离了科学的、客观的道路,在“唯物”的这唯一的道路上发展下去。
到此,我们跳出中国内陆教科书的迷雾和深渊,俯瞰中国哲学界争论问题时,人们都难以逃离中国内陆教科书“划分”编造的重重迷雾和最大的深渊。
愿《大哲学》能启发或增加你的智慧,成为你生活中有用的工具!——这是我们研究、讨论《大哲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