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论史吧 关注:241贴子:3,833
日本茶道历史
茶叶的故乡在我国云南省与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国的接壤地带。那儿至今仍有几棵千年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有1700年,堪称茶树之王。 最初人们喝的是绿茶,(公元1世纪)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方法。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根据日本《茶经详说》,729年,圣武天皇在宫中召集僧侣百人念《般若经》,第2天赠茶犒劳众僧。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因此,能得到天皇以茶犒赏的仪式也就非同一般了。当时的茶主要作药用。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栂尾山上,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1楼2005-10-26 19:46回复
    到了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WABI”的心态,在郊外或僻静的地方过上隐居的生活,享受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灵上的安逸,以“恬静、闲寂”为美 。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道中来,使“清寂”之美得以广泛的传播。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的观点可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4楼2005-10-26 19:52
    回复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仪式的规则更严格,这是经过精心提炼后形成的最周到、最简练的动作。如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从前,把象征阶级和地位的东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现在虽不强调这些,但进茶室不能交头接耳,因为茶会必须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


      6楼2005-10-26 19:56
      回复
        茶室除了讲究室外的幽雅环境,还很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通常壁上挂一幅古朴的书画,再配上一枝或几枝鲜花装饰,虽简单却显得高雅幽静。茶客进入茶室后,应安静、恭谨地跪在“榻榻米”上,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


        7楼2005-10-26 19:58
        回复
          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接着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就结束。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


          8楼2005-10-26 19:59
          回复
            再来


            9楼2005-10-26 19:59
            回复
              .


              10楼2005-10-26 20:00
              回复
                .


                11楼2005-10-26 20:00
                回复
                  .


                  12楼2005-10-26 20:01
                  回复
                    茶道中人


                    荣西(1141年-1215年)
                    最早把绿茶带入日本的人是荣西。其实,日本茶史可追溯到奈良时代至平安初期。因为最初把茶叶引入日本的是一位叫永忠(注1)的僧侣。但是,当时并没有在日本得以普及。而从中国宋朝归来的荣西却把这种习惯发展为一种文化。最初讲究的是,“茶德”(意为通过品茶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后来又发展为猜茶名,以后又把它与日本的“连歌”结合在一起,日后便形成为一种文化。 

                     其实,荣西把品茶习惯引入日本之后,又经明惠(注2)才发展为今日的茶文化的。 

                     *(注1) 永忠(742年-816年) 

                     奈良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初期的僧侣。770年-781年遣唐,805年与最澄等人一起归国。 

                     *(注2)明惠(1173年-1232年) 镰仓时代,华严宗派荣西的高徒。


                    13楼2005-10-26 20:08
                    回复
                      村田珠光 (1423年-1502年)
                      有关村田珠光的生平逸事很多书籍都有介绍,但是,还有许多地方至今仍不太清楚。据说,有一天足利义政(注1)感到百无聊赖。他便问身边的同朋会的能阿弥:“有没有比较好玩儿的东西?”能阿弥告诉他:“有一位叫村田的人,他精通茶道,何不向他请教一番?”此后,义政便以村田为师,一生以茶道为乐。    

                       “和汉无境”代表了村田珠光的思想。此言顾名思义,任何东西是没有境界的,而且任何东西的价值也可在一夜之间消失或出现。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特点。原来没有价格的东西,由经鉴别团的鉴定,此物便转眼身价百倍千倍。使茶碗成为有价格的商品,便是他的一大贡献。    

                       村田珠光他从师于一休(注2)僧侣,并创立了“茶禅一味”(注3)。他的“和敬清寂”思想,对茶道鼻祖千利休的影响甚大。 

                       *注1 足利义政(1436-1490)    

                       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    

                       足利义政之子,1449年任征夷大将军,历任从一位权纳言、左大臣、准三宫。应仁之乱后隐退。建立银阁寺,爱好能乐和茶道。 

                       *注2 一休(1394-1481) 

                       室町幕府时期的临济宗僧侣。名宗纯,号狂元子。晚年为京都大德寺住持。著有《狂云集》等。 

                       *注3 茶禅一味 茶道与禅宗原非一家,但两者在人的修行过程中难分彼此。    

                       所谓“禅”是梵文“dhyHna”(禅那)的音译略称,意译作“静虑”、“思维修”等,指安住一心,静心思考,使身心得到平和或体悟特定的义理的行为过程。本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后传入中国,并发展为禅宗。中国禅宗又东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禅宗。


                      14楼2005-10-26 20:09
                      回复
                        武野绍鸥(1502年-1555年)
                        武野绍鸥 

                         武野绍鸥为茶坛名人之一。饮茶鼻祖村田珠光曾对武野先生有过很大的影响。武野绍鸥既是千利休的老师,也是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即使说活跃在安土桃山时代的茶人都是他的弟子的话也决不会过言。简而言之,武野绍鸥是把茶术教于千利休的人。(千利休在日本人人皆知)。就是这样有名的千利休,他60多岁前还只是武野门下的一个学徒。    

                         为什么说武野绍鸥是活跃在茶世界的一个重要人物呢?重要原因是他还是一个连歌师。他的连歌中凝聚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简单地说,他的连歌中反应了日本最美、最好的情感。而且,他把这种美的意识及思维方式与茶世界的表现方式结合为一。也就是说,他通过书法、茶道具、花、礼等具体的东西来表现那种抽象的、难以表现的东西。为此,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武野绍鸥时代诞生的“茶禅一味”这个单词,是与他的作用分不开的。


                        15楼2005-10-26 20:11
                        回复
                          织田信长 (1534年-1582年)
                           战国大将织田信长,同时也是一位茶具收藏家。可是他收藏的茶具留在自己身边的很少。那么,他收藏的名茶具都到哪儿去了呢?其实,他收藏的名茶具很多都作为一种荣誉赐给了他的一部分家臣。只有这些家臣才能同他一起享受饮茶的乐趣。这就是他笼络家臣的方法。另外,他还重用民间茶艺高手。这在信长以前的时代是很难想象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位著名的千利休。


                          17楼2005-10-26 20:13
                          回复
                            古田织部(1544年-1615年)
                            安土桃山至江户时代初期的茶人古田织部,不但对日本茶世界的影响很大,而且,他对日本文化与政治的影响也很大。因为织部父子同是织田信长同朋众的成员。(父子在同朋众中举足轻重,父子俩也是织田信长的左右)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左右政治,而织部左右文化,这两大齿轮的转动,推动了当时的日本经济。    

                             织部为千利休之弟子。千利休让长次郎烧出正圆形的茶碗,据说,那茶碗圆得仿佛都能把人吸入其中一样。这样如火纯青的感觉,按欧美的说法来说是一种文艺复兴的文化;而另一方面,织部的茶碗是椭圆形的,而且,还被“弯”过。如果,您曾经有过自制陶器经验的话,您就一定知道即使想使茶碗为椭圆形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把茶碗做成正圆形的。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爱好”使茶碗略带角度。织部的诞生使日本的茶世界迎来了一个巴洛克式的时代。从信长、秀吉到德川家康时代有这种追求“倾斜”文化的现象。从这种“倾斜”文化中派生出来的艺术,就是日本的代表艺术歌舞伎。    

                             千利休利用一贴半的茶室表现一个茶的内在世界,而织部却编织了一个茶的外部世界。


                            18楼2005-10-26 20:14
                            回复
                              本阿弥光悦(1558年-1637年)
                              光悦是活跃于安土桃山至江户时代的艺术家,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极大。    

                               光悦不但继承了刀剑鉴定的家业,而且还专研陶器与时绘。因此,他也是超一流的陶器艺术家与时绘画的作家。他为女儿出嫁时制作的茶碗“不二山”至今仍被视为无价之宝。(不二山:指的是今日的富士山。它隐喻富士山的美与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女儿曾用自己的和服袖子包过此茶碗,故又被称为“振袖茶碗”而为众人所知。    

                               光悦也是“茶碗作坊制度”的首创人。当时,他把京都市北区鹰峰街中的五十五家个体工匠,组成了一个“作坊”,并由他亲自编导,而他本人也是一位艺术家。


                              19楼2005-10-26 2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