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到一个问题,可以说是困扰了我十几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真正算作反应了现实。
小时候,受我国以前那个年代的时代影响。特别是受鲁迅等民国左派作家的影响,觉得揭露社会黑暗,讲阶级冲突的才叫做现实。比如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看的一篇文章,是柔石写的,名字叫做《为奴隶的母亲》。其实我真的从没有查阅过那个时代的母亲的生活,不过那个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反应了男女不平等,以及阶级压迫、社会黑暗,于是认为它是真实的。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我长大后,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标准是如此的虚幻,和我的人生经验毫无关系。记得看过一本书,好像是评论法国作家于曼的《善意的人们》所代表的社会现实主义,说他们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实际的老板、工人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而是在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在进行创作。
问题是哪一个领域不是如此呢?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历史,因为我觉得它代表的了真实,代表了不掺杂一点水分的真实。结果在看到一位美国作家写的德国史时,我又失望了。他说战后德国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为了找到希特勒会崛起的德国自己历史文化的原因。当时我是如此的失望,原来历史学家是这样写作的,原来他们是首先带着观点,然后再去寻找材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谁又说不是呢?貌似是爱因斯坦说的,你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你采用什么样的理论。这就是世界真实的面貌。让人如此的无法接受。
曾经我觉得日本动漫有点幼稚,事实上我觉得武侠小说,或者说整个武侠文化都非常幼稚,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讲述金钱和阶级。
阶级,对,现实生活才是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深度和真实感的唯一标准。曾经我是这么想的,但是这么想是对的吗?难道生活真的只有苟且,而不存在诗和远方?或者说现实生活真的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单调?
2015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其实所谓的自由民主等等普世价值观80%的普通民众都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可能仅仅是口袋里的钱和自己的爱情友情这些而已。
我不知道。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唯有仅仅关照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生活才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讨厌甚至厌恶任何大历史主题的叙述,我发现在这些叙述里面都掺杂了不知真假的主观臆测。到底实际情况如何,又有谁知道呢?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我后来反反复复翻看教科书,或者各位历史大学者所写的所谓的大历史书。我总是满心的疑惑。真的吗?爆发的原因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直到最后我找到一本书,名字叫做《梦游者》的讲一战的书。里面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说是事实上连战争的发起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战为什么以及怎么会就发生了。
当然了,从马主义的角度,或者说列宁的角度来说,一战代表着CAPITALISM到了衰亡的危急时刻,是IMPERIALISM之间的一场不义的战争。但是这到底是在说什么?这些断语难道不是主观判断然后在搜集所谓的证据之后形成的?
当然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说,他曾经在一战后写过一本书,说人类有毁灭自己的冲动,也就是毁灭本能。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记得霸王别姬里面STUDENT在街上运动,里面段小楼评价说那都是性 欲得不到释放,憋得。把我笑得眼泪流,不过我觉得段小楼说的是对的。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很厌恶所谓的上 街运动。
所以总的来说,有段时间我特别厌恶什么理论,什么大叙述。我就只看小故事,特别特别小的故事。比如说我现在看历史,只看每个朝代中的一些八卦。比如说我最感兴趣的宋徽宗和李师师的故事,我觉得比讲什么宋金战争真实多了,鬼知道宋金战争中有多少故事是编的。反正都是编的,还不如看觉得编的有现实感的。
你可能要问啥叫现实感。这个我一般认为带点黄、带点生活味的就叫现实感。
二战后,可能是为了反对马主义吧。所以总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性。我总是在想,嘛叫反映什么人性。这不扯淡吗?
好像是托尔斯泰发现的,把人性剥离开,一层层剥开,最后就是什么都没有啊,估计就和动物差不多。所以托尔斯泰才老想皈依宗教,老想讲一些老掉牙的让人倒胃口、估计所有读者都觉得假的不行的道德说教。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复活》,我的天,我小时候就觉得这故事真是假的可以。
但是话说回来了,你说人性卑劣,和动物差不多,分析人性到底就是虚无。那么道德就一定也是虚无吗?
这倒不一定,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觉得平平凡凡中讲点良心发现的故事反而是最真实的故事,可笑不。
小时候,受我国以前那个年代的时代影响。特别是受鲁迅等民国左派作家的影响,觉得揭露社会黑暗,讲阶级冲突的才叫做现实。比如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看的一篇文章,是柔石写的,名字叫做《为奴隶的母亲》。其实我真的从没有查阅过那个时代的母亲的生活,不过那个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反应了男女不平等,以及阶级压迫、社会黑暗,于是认为它是真实的。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我长大后,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标准是如此的虚幻,和我的人生经验毫无关系。记得看过一本书,好像是评论法国作家于曼的《善意的人们》所代表的社会现实主义,说他们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实际的老板、工人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而是在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在进行创作。
问题是哪一个领域不是如此呢?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历史,因为我觉得它代表的了真实,代表了不掺杂一点水分的真实。结果在看到一位美国作家写的德国史时,我又失望了。他说战后德国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为了找到希特勒会崛起的德国自己历史文化的原因。当时我是如此的失望,原来历史学家是这样写作的,原来他们是首先带着观点,然后再去寻找材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谁又说不是呢?貌似是爱因斯坦说的,你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你采用什么样的理论。这就是世界真实的面貌。让人如此的无法接受。
曾经我觉得日本动漫有点幼稚,事实上我觉得武侠小说,或者说整个武侠文化都非常幼稚,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讲述金钱和阶级。
阶级,对,现实生活才是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深度和真实感的唯一标准。曾经我是这么想的,但是这么想是对的吗?难道生活真的只有苟且,而不存在诗和远方?或者说现实生活真的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单调?
2015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其实所谓的自由民主等等普世价值观80%的普通民众都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可能仅仅是口袋里的钱和自己的爱情友情这些而已。
我不知道。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唯有仅仅关照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生活才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讨厌甚至厌恶任何大历史主题的叙述,我发现在这些叙述里面都掺杂了不知真假的主观臆测。到底实际情况如何,又有谁知道呢?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我后来反反复复翻看教科书,或者各位历史大学者所写的所谓的大历史书。我总是满心的疑惑。真的吗?爆发的原因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直到最后我找到一本书,名字叫做《梦游者》的讲一战的书。里面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说是事实上连战争的发起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战为什么以及怎么会就发生了。
当然了,从马主义的角度,或者说列宁的角度来说,一战代表着CAPITALISM到了衰亡的危急时刻,是IMPERIALISM之间的一场不义的战争。但是这到底是在说什么?这些断语难道不是主观判断然后在搜集所谓的证据之后形成的?
当然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说,他曾经在一战后写过一本书,说人类有毁灭自己的冲动,也就是毁灭本能。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记得霸王别姬里面STUDENT在街上运动,里面段小楼评价说那都是性 欲得不到释放,憋得。把我笑得眼泪流,不过我觉得段小楼说的是对的。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很厌恶所谓的上 街运动。
所以总的来说,有段时间我特别厌恶什么理论,什么大叙述。我就只看小故事,特别特别小的故事。比如说我现在看历史,只看每个朝代中的一些八卦。比如说我最感兴趣的宋徽宗和李师师的故事,我觉得比讲什么宋金战争真实多了,鬼知道宋金战争中有多少故事是编的。反正都是编的,还不如看觉得编的有现实感的。
你可能要问啥叫现实感。这个我一般认为带点黄、带点生活味的就叫现实感。
二战后,可能是为了反对马主义吧。所以总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性。我总是在想,嘛叫反映什么人性。这不扯淡吗?
好像是托尔斯泰发现的,把人性剥离开,一层层剥开,最后就是什么都没有啊,估计就和动物差不多。所以托尔斯泰才老想皈依宗教,老想讲一些老掉牙的让人倒胃口、估计所有读者都觉得假的不行的道德说教。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复活》,我的天,我小时候就觉得这故事真是假的可以。
但是话说回来了,你说人性卑劣,和动物差不多,分析人性到底就是虚无。那么道德就一定也是虚无吗?
这倒不一定,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觉得平平凡凡中讲点良心发现的故事反而是最真实的故事,可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