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繁复精深,而世界的日新月异,使得信息量每日呈指数增长。我们感叹和艳羡那些处处得心应手的学习高手,是不是有什么独步天下的方法或者过目不忘的本事,这么多东西,怎么都能学好?
其实,要在学习能力上有所突破,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深,在于用进阶的方法训练认知,才能以点带面,遍地开花。这不只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的拔尖人物,无不如此。
举个例子,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大部分主角都是骨格精奇,天资过人的,再加上屡有奇遇,因此一路学习武功,都顺风顺水,轻轻松松走上人生巅峰。但其中也有例外,有一些主角明明天资中等,甚至堪称鲁钝,但最后也跻身顶尖高手之列,比如郭靖。
对于郭靖的成功,很多人归结于机遇,因为他有机会接触到别人接触不到的高人和武功,但这恐怕不是他最终“学有所成”的唯一原因。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厉害的高人,精妙的工具,丰富的知识,未必能彻底激活学习者的素质。学习者需要的不是足够的知识和工具,而是在学习认知上的不断突破和提升。郭靖真正的机遇不是接触到高人和武功,而是总能有契机不断地使他的认知目标进阶,一步步构成了他博大的武学知识体系,成为一代宗师,而不只是一介武夫。
对于认知目标的分类,最有名的是布鲁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他将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布鲁姆金字塔”。
我们可以用郭靖对《九阴真经》这一部无上宝典的学习,来看一看他是如何经历布鲁姆提出的六个目标层次的。
一开始是记忆。郭靖最一开始接触《九阴真经》,是周伯通让他将《九阴真经》从头到尾背得烂熟,连篇末经过两重编码的复杂无序的古怪文字,也让他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然而郭靖对于自己背的是什么,完全不知道。这个时候你能说他学会《九阴真经》了吗?记忆固然是他后来能够随时反复推敲经文的基础,但离“学会”,还差得远呢。可见即便“过目不忘”,也不是核心的学习能力。
接下来是理解。郭靖在被动灌输的情况下背会了《九阴真经》,直到受伤的洪七公从他背诵的经文里听出了门道,率先理解,又对郭靖加以指导,他才算开始理解经文。但这种理解是初步的,因为只是从经文里的一个小部分《易经锻骨篇》开始,对于其他大部分内容,还没有更多的涉及。而且这种理解,仍然是被动传授的理解。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可以说,郭靖已经开始在学习《九阴真经》了。
关键的转变在于主动理解之后的应用。郭靖被杨康陷害,被丐帮误会,绑在轩辕台上。他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忽然看到天上的北斗七星,脑中涌现了重要的武学场景和重要概念。然后他主动地联系、理解,并自然产生应用的冲动,因此而挣脱绳索,乃至在后面与丐帮阵法的缠斗时,也不断地应用:“(郭靖)有心要试试刚好想通的天罡北斗阵法,双臂一振,足下已踏定了“天权”之位……”应用又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这种应用与理解的循环,随着他经历的丰富,不断地充实他对《九阴真经》的学习。
我们对很多知识、技能的掌握,往往到了应用层级,就觉得我们学会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理解了,能用了,而且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但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知识体系,训练一种通用的学习能力,碎片知识的应用,显然远远不够。
我们都知道,接触过《九阴真经》的人其实不少,比如梅超风夫妇,也对经书进行了钻研学习,但他们却学歪了,变成了“九阴白骨爪”这样的阴毒功夫,他们也有主动的理解与应用,但他们的理解始终不够透彻,因为他们只见碎片,而未能联系分析。
郭靖和他们的不同,在于他继续进阶,对《九阴真经》进行分析。他遇到了一灯大师。一灯大师偶然中帮他解码了经文中的古怪文字,发现这是《九阴真经》的总纲,也就是说,整部经书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思路构成的,各部分的联系是什么,都在这些古怪文字里有所说明。郭靖在分析总纲之后,发现了经文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基础,是纲要,后者则是具体的工具,如果没有前者的引导,工具就容易用错,这就是梅超风走错路子的原因。可以说,对知识有一个框架意识,并开始分析框架当中各个部件的功能和联系,进一步确保了理解和应用的精准。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分析和框架完善,郭靖终于成了一代宗师,这时候他对武功的认知已经不仅局限在《九阴真经》了,他拥有了对整个武学领域更高的视野,所以他能够综合、能够评价。
所谓综合,是他把所学的大大小小种种武学中的原理加以融合,抽象出一种组合。典型表现就是他后来将一生的武学精华藏在了“倚天剑”里。这些材料是他在综合之后高度凝炼的实用之作,可以使人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武力值,因而周芷若在学习这部分材料之后,从一个弱女子迅速成为技压群雄的高手
其实,要在学习能力上有所突破,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深,在于用进阶的方法训练认知,才能以点带面,遍地开花。这不只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的拔尖人物,无不如此。
举个例子,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大部分主角都是骨格精奇,天资过人的,再加上屡有奇遇,因此一路学习武功,都顺风顺水,轻轻松松走上人生巅峰。但其中也有例外,有一些主角明明天资中等,甚至堪称鲁钝,但最后也跻身顶尖高手之列,比如郭靖。
对于郭靖的成功,很多人归结于机遇,因为他有机会接触到别人接触不到的高人和武功,但这恐怕不是他最终“学有所成”的唯一原因。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厉害的高人,精妙的工具,丰富的知识,未必能彻底激活学习者的素质。学习者需要的不是足够的知识和工具,而是在学习认知上的不断突破和提升。郭靖真正的机遇不是接触到高人和武功,而是总能有契机不断地使他的认知目标进阶,一步步构成了他博大的武学知识体系,成为一代宗师,而不只是一介武夫。
对于认知目标的分类,最有名的是布鲁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他将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布鲁姆金字塔”。
我们可以用郭靖对《九阴真经》这一部无上宝典的学习,来看一看他是如何经历布鲁姆提出的六个目标层次的。
一开始是记忆。郭靖最一开始接触《九阴真经》,是周伯通让他将《九阴真经》从头到尾背得烂熟,连篇末经过两重编码的复杂无序的古怪文字,也让他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然而郭靖对于自己背的是什么,完全不知道。这个时候你能说他学会《九阴真经》了吗?记忆固然是他后来能够随时反复推敲经文的基础,但离“学会”,还差得远呢。可见即便“过目不忘”,也不是核心的学习能力。
接下来是理解。郭靖在被动灌输的情况下背会了《九阴真经》,直到受伤的洪七公从他背诵的经文里听出了门道,率先理解,又对郭靖加以指导,他才算开始理解经文。但这种理解是初步的,因为只是从经文里的一个小部分《易经锻骨篇》开始,对于其他大部分内容,还没有更多的涉及。而且这种理解,仍然是被动传授的理解。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可以说,郭靖已经开始在学习《九阴真经》了。
关键的转变在于主动理解之后的应用。郭靖被杨康陷害,被丐帮误会,绑在轩辕台上。他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忽然看到天上的北斗七星,脑中涌现了重要的武学场景和重要概念。然后他主动地联系、理解,并自然产生应用的冲动,因此而挣脱绳索,乃至在后面与丐帮阵法的缠斗时,也不断地应用:“(郭靖)有心要试试刚好想通的天罡北斗阵法,双臂一振,足下已踏定了“天权”之位……”应用又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这种应用与理解的循环,随着他经历的丰富,不断地充实他对《九阴真经》的学习。
我们对很多知识、技能的掌握,往往到了应用层级,就觉得我们学会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理解了,能用了,而且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但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知识体系,训练一种通用的学习能力,碎片知识的应用,显然远远不够。
我们都知道,接触过《九阴真经》的人其实不少,比如梅超风夫妇,也对经书进行了钻研学习,但他们却学歪了,变成了“九阴白骨爪”这样的阴毒功夫,他们也有主动的理解与应用,但他们的理解始终不够透彻,因为他们只见碎片,而未能联系分析。
郭靖和他们的不同,在于他继续进阶,对《九阴真经》进行分析。他遇到了一灯大师。一灯大师偶然中帮他解码了经文中的古怪文字,发现这是《九阴真经》的总纲,也就是说,整部经书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思路构成的,各部分的联系是什么,都在这些古怪文字里有所说明。郭靖在分析总纲之后,发现了经文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基础,是纲要,后者则是具体的工具,如果没有前者的引导,工具就容易用错,这就是梅超风走错路子的原因。可以说,对知识有一个框架意识,并开始分析框架当中各个部件的功能和联系,进一步确保了理解和应用的精准。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分析和框架完善,郭靖终于成了一代宗师,这时候他对武功的认知已经不仅局限在《九阴真经》了,他拥有了对整个武学领域更高的视野,所以他能够综合、能够评价。
所谓综合,是他把所学的大大小小种种武学中的原理加以融合,抽象出一种组合。典型表现就是他后来将一生的武学精华藏在了“倚天剑”里。这些材料是他在综合之后高度凝炼的实用之作,可以使人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武力值,因而周芷若在学习这部分材料之后,从一个弱女子迅速成为技压群雄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