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一篇文,大家看看,有啥意见?
作者:颇牧卫霍
一般来说,一个皇帝,什么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而由权臣军政一把抓,正常人都会不爽的。比如吴国的孙亮,据说聪明伶俐,15岁的时候看见什么事都是孙綝做主,那是不爽到了极点。到处跟人说,我是皇帝,但大将军却把我当橡皮图章,什么事都决定好了找我签个字就完,你们说这像话吗?像话吗?
《吴历》曰:亮数出中书视孙权旧事,问左右侍臣:“先帝数有特制,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1】
就算“温顺”如汉献帝,也曾经对曹操有过类似言论,说到底我是皇帝,你是辅助啊!你要是不肯打辅助,就把我赶下台算了!
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2】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刘禅像孙亮对孙綝一样对待诸葛亮,不肯乖乖当橡皮图章,整天喊着要亲政,诸葛亮该怎么办呢?
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无论怎么处理,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诸葛亮了。他要是乖乖归还权力,退居二线养老,就失去了”鞠躬尽瘁“的机会;他要是反手教训刘禅,教他作人,就毁掉了忠臣的形象。
但幸运的是,在诸葛亮大权独揽的十几年间,刘禅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爽,反而一直都非常配合。
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流行的有两种解释,都认为刘禅不是正常人。
一种解释认为,刘禅就是个脑袋被摔坏的傻X,压根没有权力欲望,每天能玩玩鸟斗斗蟋蟀就满足了。就他这智商,让他向孙亮看齐,不是太为难他了吗?这种说法延伸一下,就是诸葛亮走了狗屎运,幸亏碰上了个傻X皇帝,否则只能阿弥陀佛了。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刘禅大智若愚,有超强的隐忍力压制自己的权力欲望,于是成就了诸葛亮的佳话。他要就孙亮那点小聪明,动不动为难诸葛亮,大喊着要亲政,蜀国才叫命运多舛呢!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有点极端。刘禅是个正常人,也可以不猜忌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行使权力的时候小心到了极点。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传记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即使很小的事情,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小到什么程度呢?二十板以上的惩罚,他都不放心交给别人。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3】
很多人根本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以为这代表诸葛亮权力巨大,想赶刘禅下台易如反掌。其实正相反,刘小胖看见诸葛亮的这种执政风格,肯定会非常放心的。这说明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培植自己的党羽,发展自己的嫡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手下当差是个什么感觉,肯定是早请示、晚汇报,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在丞相府里当个主簿、参军、长史,听起来很威风,可实际上你的职责完全被诸葛亮覆盖,你真的会喜欢这样的上司吗?你就不能放心地全权交给我吗?
诸葛亮的一个主簿叫杨颙,他起草的文件诸葛亮都要亲自校对,杨颙实在受不了,给诸葛亮扯了一堆大道理,中心思想就是您得学会抓大放小,要充分信任下属,让下属各司其职。校对文书是我这个主簿的职责,您就别管了!
亮尝自校簿书,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亮谢之。【4】
诸葛亮听了,就“呵呵”一下完事。
很多人对权力这个东西不理解,总以为当了大将军,就控制了所有的军队;开府治事,府里的掾属就只认你不认皇帝。可是,明天皇帝宣布解除你大将军的职务,或者撤了你的丞相府,你曾经的下属们真的会为你摇旗呐喊,反对皇帝吗?当然不一定,看看邓艾钟会是怎么被打翻在地就知道了。
你能命令、指挥下属,如果只是因为你的职务高,对皇帝是没有威胁的。哪天皇帝不高兴了,把你的职务收回,你立马谁也指挥不动了。如果你真想造皇帝的反,就必须培植大量的党羽、嫡系,这些人的利益和你紧紧绑定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既然如此,该如何养成自己的嫡系马仔呢?诸葛亮的这种方法,是绝不可能的。相反,应该适当放权给下属,甚至听任他们利用权力谋取私利,而你当他们的保护伞。这种背景下,一旦你倒了台,他们就会人人自危;你青云直上,他们就都跟着喝汤。
我们看看司马懿是如何对待蒋济的。蒋济当上了中护军这个肥差,贪污受贿,弄得洛阳满城皆知。司马懿知道了,只是和他确认一下眼神,就露出了“你懂的”微笑。
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与济善,闻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5】
结果,高平陵政变时,蒋济坚定地站在司马懿一边。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蒋济是诸葛亮的下属,他能有机会贪污受贿吗?选谁当牙门将,谁当百人督,诸葛亮都会亲自过问,仔细审查,蒋济除了照章办事,还有别的选择吗?哪天诸葛亮被皇帝撤了职,蒋济会哭着喊着为诸葛亮抱不平吗?
我们再看看诸葛诞是怎么培植嫡系的,为了在寿春造反,他养了数千死士,并放纵他们到处犯法,即使犯了死罪,他也会出面护犊子。
《魏书》曰:诞赏赐过度。有犯死者,亏制以活之。【6】
结果,这帮人全力支持他造反,即使失败了,也心甘情愿为他而死。
干宝《晋纪》曰: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6】
我们再回头想想诸葛亮的作风,他会纵容手下犯法吗?他可是出了名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啊!再亲的人犯了法,他也要惩罚,从不当别人的保护伞。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7】
这种背景下,谁会为了他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刘禅的反呢?
综上,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出将入相,刘禅却能在皇位上稳坐泰山,一点都不用担心。诸葛亮事无巨细,二十板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过问,极少放权下属,在公保证了蜀汉政治清明,在私“自废武功”,断绝了培植党羽的可能,让刘禅非常放心。
很多人喜欢指责诸葛亮不注重选拔人才,不信任下属,其实是不明白诸葛亮的苦心。如果非要说诸葛亮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就是太容易“过劳死”了。
【1】《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注》
【2】《后汉书.伏皇后纪》
【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
【4】《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裴注》
【5】《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裴注》
【6】《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裴注》
【7】《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作者:颇牧卫霍
一般来说,一个皇帝,什么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而由权臣军政一把抓,正常人都会不爽的。比如吴国的孙亮,据说聪明伶俐,15岁的时候看见什么事都是孙綝做主,那是不爽到了极点。到处跟人说,我是皇帝,但大将军却把我当橡皮图章,什么事都决定好了找我签个字就完,你们说这像话吗?像话吗?
《吴历》曰:亮数出中书视孙权旧事,问左右侍臣:“先帝数有特制,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1】
就算“温顺”如汉献帝,也曾经对曹操有过类似言论,说到底我是皇帝,你是辅助啊!你要是不肯打辅助,就把我赶下台算了!
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2】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刘禅像孙亮对孙綝一样对待诸葛亮,不肯乖乖当橡皮图章,整天喊着要亲政,诸葛亮该怎么办呢?
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无论怎么处理,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诸葛亮了。他要是乖乖归还权力,退居二线养老,就失去了”鞠躬尽瘁“的机会;他要是反手教训刘禅,教他作人,就毁掉了忠臣的形象。
但幸运的是,在诸葛亮大权独揽的十几年间,刘禅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爽,反而一直都非常配合。
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流行的有两种解释,都认为刘禅不是正常人。
一种解释认为,刘禅就是个脑袋被摔坏的傻X,压根没有权力欲望,每天能玩玩鸟斗斗蟋蟀就满足了。就他这智商,让他向孙亮看齐,不是太为难他了吗?这种说法延伸一下,就是诸葛亮走了狗屎运,幸亏碰上了个傻X皇帝,否则只能阿弥陀佛了。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刘禅大智若愚,有超强的隐忍力压制自己的权力欲望,于是成就了诸葛亮的佳话。他要就孙亮那点小聪明,动不动为难诸葛亮,大喊着要亲政,蜀国才叫命运多舛呢!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有点极端。刘禅是个正常人,也可以不猜忌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行使权力的时候小心到了极点。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传记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即使很小的事情,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小到什么程度呢?二十板以上的惩罚,他都不放心交给别人。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3】
很多人根本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以为这代表诸葛亮权力巨大,想赶刘禅下台易如反掌。其实正相反,刘小胖看见诸葛亮的这种执政风格,肯定会非常放心的。这说明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培植自己的党羽,发展自己的嫡系。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手下当差是个什么感觉,肯定是早请示、晚汇报,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在丞相府里当个主簿、参军、长史,听起来很威风,可实际上你的职责完全被诸葛亮覆盖,你真的会喜欢这样的上司吗?你就不能放心地全权交给我吗?
诸葛亮的一个主簿叫杨颙,他起草的文件诸葛亮都要亲自校对,杨颙实在受不了,给诸葛亮扯了一堆大道理,中心思想就是您得学会抓大放小,要充分信任下属,让下属各司其职。校对文书是我这个主簿的职责,您就别管了!
亮尝自校簿书,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亮谢之。【4】
诸葛亮听了,就“呵呵”一下完事。
很多人对权力这个东西不理解,总以为当了大将军,就控制了所有的军队;开府治事,府里的掾属就只认你不认皇帝。可是,明天皇帝宣布解除你大将军的职务,或者撤了你的丞相府,你曾经的下属们真的会为你摇旗呐喊,反对皇帝吗?当然不一定,看看邓艾钟会是怎么被打翻在地就知道了。
你能命令、指挥下属,如果只是因为你的职务高,对皇帝是没有威胁的。哪天皇帝不高兴了,把你的职务收回,你立马谁也指挥不动了。如果你真想造皇帝的反,就必须培植大量的党羽、嫡系,这些人的利益和你紧紧绑定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既然如此,该如何养成自己的嫡系马仔呢?诸葛亮的这种方法,是绝不可能的。相反,应该适当放权给下属,甚至听任他们利用权力谋取私利,而你当他们的保护伞。这种背景下,一旦你倒了台,他们就会人人自危;你青云直上,他们就都跟着喝汤。
我们看看司马懿是如何对待蒋济的。蒋济当上了中护军这个肥差,贪污受贿,弄得洛阳满城皆知。司马懿知道了,只是和他确认一下眼神,就露出了“你懂的”微笑。
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与济善,闻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5】
结果,高平陵政变时,蒋济坚定地站在司马懿一边。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蒋济是诸葛亮的下属,他能有机会贪污受贿吗?选谁当牙门将,谁当百人督,诸葛亮都会亲自过问,仔细审查,蒋济除了照章办事,还有别的选择吗?哪天诸葛亮被皇帝撤了职,蒋济会哭着喊着为诸葛亮抱不平吗?
我们再看看诸葛诞是怎么培植嫡系的,为了在寿春造反,他养了数千死士,并放纵他们到处犯法,即使犯了死罪,他也会出面护犊子。
《魏书》曰:诞赏赐过度。有犯死者,亏制以活之。【6】
结果,这帮人全力支持他造反,即使失败了,也心甘情愿为他而死。
干宝《晋纪》曰: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6】
我们再回头想想诸葛亮的作风,他会纵容手下犯法吗?他可是出了名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啊!再亲的人犯了法,他也要惩罚,从不当别人的保护伞。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7】
这种背景下,谁会为了他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刘禅的反呢?
综上,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出将入相,刘禅却能在皇位上稳坐泰山,一点都不用担心。诸葛亮事无巨细,二十板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过问,极少放权下属,在公保证了蜀汉政治清明,在私“自废武功”,断绝了培植党羽的可能,让刘禅非常放心。
很多人喜欢指责诸葛亮不注重选拔人才,不信任下属,其实是不明白诸葛亮的苦心。如果非要说诸葛亮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就是太容易“过劳死”了。
【1】《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注》
【2】《后汉书.伏皇后纪》
【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
【4】《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裴注》
【5】《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裴注》
【6】《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裴注》
【7】《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