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永禄十年天下布武 · 千五百六十七年 一月上旬(24)
战国时代,正月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年之计在于元旦来形容。
而正月又和供奉用的年糕有着斩不断的联系。
最初的时候,年糕是用来供奉神明的神圣的食物,在庆祝和祭祀的场合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多么贫穷的百姓,在正月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准备好年糕。
静子当然也不例外,从年末开始她就东一个西一个的筹备着物资。
除了一般的正月准备以外,还需要准备几个格外重要的道具,【门松】【注连绳】【镜饼(圆形年糕)】
元旦,原本是迎接从高山上降临下来为家家户户带来幸福平安的【年神/岁神(丰收之神或者祖灵)】的日子。
因此门松既作为新年的年神降临时的记号,同时也是迎接年神进家里的凭代。
注连绳是代表着迎接神明降临的这个地方是清净的场所的神圣之印。
镜饼则是迎接神明的贡品,同时也有着凭代(居处)的含义。
准备一般是截至到十二月二十八日,之后的日子就要尽可能不去做了。
除了元旦的准备以外,还需要准备庆祝元旦的宴会。
和去年不同,今年除了新移民的村民以外,二作村落的村民也会加入进来。宴会自然也成了大宴会。
持续着这样手忙脚乱的感觉,静子的村落终于迎来了正月。
元旦。
平常难以在寒冷天气早起的村民们也唯独这一天会在日出前就起床
然后聚集在广场上,点起篝火等待着日出。
几个小时后,太阳升起,于是村民全员一起合掌祈祷这一年也能平平安安的度过。
祈祷结束后就要开始捣年糕。
准备好臼和杵,将预先准备好的糯米蒸透直到糯米失去了糯米的形状。
因为人数很多,需要准备好几组臼和杵。
捣年糕开始没多久,二作村落的村民们也加入了进来,
相互恭候新年以后,他们将礼物交到了静子的手中。
数日前二作捕获到了三匹大野猪,深感走运的他今天便带了一部分过来。
一行人思考该怎么料理,最后决定做成牡丹锅。
但是自古以来锅具除了当作最基本的餐具以外,同时也是神圣的物品,把自己的筷子伸到锅里造成污染的事是非常荒诞不经的。
另一方面也有【同一个锅里吃饭】的谚语,大家围在一起吃同样的东西很容易增进感情。
结果,还是没有选择【锅】,而是选择围着地炉一起吃饭,以防万一还另外准备了专门的筷子用来取食。
猪肉料理以外,静子在正月里常吃的食物是以年糕为主料的汤料理,也就是所谓的杂煮。
杂煮一次最早出现在室町时代的《铃鹿家书》中。
江户时代以前大米一直都是高价品,再加上赋税的性质,一般的庶民通常是用芋头代替年糕。
武家社会中煮年糕也是宴会上最先享用的吉利的食物,甚至有没有煮年糕宴会就无法开始的说话,所以凡是宴会总是先端出煮年糕款待客人。
不过在通过定田(不烧田,种大米以外的作物)、烧田(燃烧桔梗肥沃土壤)等方式来种植大米以外的作物的地区里,有着正月的头三天不能用年糕供奉神佛享用的禁忌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买来的大米并不是本土产出的作物,而用这样的作物来供奉神明是不合适的。
关于煮年糕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室町时代开始在正式场合中端出的宴席一般以汤类为首,年糕、山芋、芋头、大豆等等对身体有益的食物通常会加入其中。不过根据地域的不同也有在汤里面加入海鲜的情况。
到了江户时代后,一般人也能够轻易的入手年糕,用煮年糕庆祝正月的习俗也渐渐在全国(北海道、冲绳除外)蔓延开来。
后来杂煮被解释为“什么都可以放进去煮”,最后不仅仅是像原本的杂煮一样加入对身体有益的食物,既是是对身体没有特别益处的食物也渐渐加入到了其中。
如今依据地域的不同杂煮已经发展出了各不相同的味道,有人认为会变成这样说不定就是因为对【杂煮】一词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