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献红吧 关注:16贴子:255
  • 1回复贴,共1

佛家的中道与儒家的中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家的中道与儒家的中庸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18 18:58回复
    儒家的中庸与佛家的中道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佛家的中道指无住生心。一切皆幻故无住,心无执念;虽然一切皆幻,但还需以幻修幻、就路还家,因为无幻则无真、无路则不能到家。虽然普度众生也是幻,但倘不如此,众生就不能解脱痛苦。
    如何心无执念?就是不要有分别心。对于菩萨,哪怕最细微的念头,也是分别心。有分别心,就做不到真正的客观对待。而消除分别心,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
    换句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无住'。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会起心动念,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迷失初心。所以,念头可以发作,但要时时常常返观内照,使自己的念头都尽量符合中道,
    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无住是修行、做人、自度的根本,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生心是修行、度他、实证大道的必经之路,所以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做到了无住生心,一方面心地坦荡虚怀若谷、无牵无挂潇潇洒洒,对人性的光明充满信心;一方面又如临深渊如临大敌、对人性的黑暗透彻了解,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特别注重策略。
    这样,就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圣者如此为人处世,就能使自己达到中和境界,时时合道,又尽可能防患于未然,治病救人惩前毖后,使社会走在稳定前进的轨道上。
    但世人未闻大道,充满了偏见邪见,世间也充满了善恶两端。圣者如何治理人民呢?
    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世人都是活在二元对立中的,不是执善就是执恶。而圣者超越二元对立的善恶观念,用中道治理。
    其斯以为舜乎!
    舜帝就是用中道治国,而成为舜帝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18 1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