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为了种草莓买了一份 格陆谷粗椰壳(¥48),一份格陆谷细椰糠(¥45)
当时听建议(比如B站的那些UP主:来点粗细椰糠,加点珍珠岩)
然后我就混了,本来是按泡发体积算好够用的,但后面椰糠就不够用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因,不同密度的东西的体积是不能直接相加的
我以为60L粗的加60L细的等于120L肯定够用了,但其实最后混合了,估计只有89十升,相当于变相少了几十块钱
而且认真思考下
那些专业卖基质的公司,没几个是把基质混了卖的
格陆谷要么卖纯的粗椰壳,要么卖纯的细耶糠,还有卖泥炭土的那些公司,全是一个包装同等颗粒大小的
而且人家还是花了代价把这些物质按颗粒大小分类的
这些商人为什么要花更多的钱去分离提纯这些基质,他们可比我们会算账多了
因为,颗粒相同的基质效率更好
一份混乱的基质,可能只能种一棵植物
而分离提纯后,可以多种零点几颗植物
特别是泥炭这种不可再生的,只有分离提纯,才能最大化泥炭的效率
从混乱到分离是熵减的,是花费了代价的
基质的整整齐齐,本来就是类似钢铁那样,花费了代价才得到的优秀性能
而金属单质会熵增(被空气氧化,人类需要花费大量的代价去生产和维护这些金属)
基质也一样会熵增,就算分好,也要抵抗时间的侵蚀(逐渐变得混乱)
而你混合了这些基质,相当于提前让其效率变差(本来一份基质一个植物,现在要更多)
真滴其实是很蠢。。。
正确的做法是,只用一种基质,或者铺一层换一层
比如1:1的粗椰壳和细椰糠
下面铺一份粗椰壳透气,以及防止细椰糠流失
然后中间铺两份细椰糠,来保水,保养分
上面再铺层粗椰壳透气,以及防止下面细椰糠被冲乱
基质的作用,我觉得吧就是
1:起个支撑作用
2:给根保温避光
3:当水分和养分的缓冲带(而一个不错的缓冲带的考量标准就是单位体积或重量的基质在保证透气性和盐度合理范围时,缓冲的肥料和水分能尽可能多点,这样可以让管理更方便些)
其实如果有滴灌可以无视这条,我就准备上滴灌了
当时听建议(比如B站的那些UP主:来点粗细椰糠,加点珍珠岩)
然后我就混了,本来是按泡发体积算好够用的,但后面椰糠就不够用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因,不同密度的东西的体积是不能直接相加的
我以为60L粗的加60L细的等于120L肯定够用了,但其实最后混合了,估计只有89十升,相当于变相少了几十块钱
而且认真思考下
那些专业卖基质的公司,没几个是把基质混了卖的
格陆谷要么卖纯的粗椰壳,要么卖纯的细耶糠,还有卖泥炭土的那些公司,全是一个包装同等颗粒大小的
而且人家还是花了代价把这些物质按颗粒大小分类的
这些商人为什么要花更多的钱去分离提纯这些基质,他们可比我们会算账多了
因为,颗粒相同的基质效率更好
一份混乱的基质,可能只能种一棵植物
而分离提纯后,可以多种零点几颗植物
特别是泥炭这种不可再生的,只有分离提纯,才能最大化泥炭的效率
从混乱到分离是熵减的,是花费了代价的
基质的整整齐齐,本来就是类似钢铁那样,花费了代价才得到的优秀性能
而金属单质会熵增(被空气氧化,人类需要花费大量的代价去生产和维护这些金属)
基质也一样会熵增,就算分好,也要抵抗时间的侵蚀(逐渐变得混乱)
而你混合了这些基质,相当于提前让其效率变差(本来一份基质一个植物,现在要更多)
真滴其实是很蠢。。。
正确的做法是,只用一种基质,或者铺一层换一层
比如1:1的粗椰壳和细椰糠
下面铺一份粗椰壳透气,以及防止细椰糠流失
然后中间铺两份细椰糠,来保水,保养分
上面再铺层粗椰壳透气,以及防止下面细椰糠被冲乱
基质的作用,我觉得吧就是
1:起个支撑作用
2:给根保温避光
3:当水分和养分的缓冲带(而一个不错的缓冲带的考量标准就是单位体积或重量的基质在保证透气性和盐度合理范围时,缓冲的肥料和水分能尽可能多点,这样可以让管理更方便些)
其实如果有滴灌可以无视这条,我就准备上滴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