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俄罗斯的电子工业衰退的非常厉害,但在苏联时期还是颇为可圈可点的。在独立的电子元器件方面,苏联的技术不比西方差,即使局部有差距,差距最多不过5年。
真正导致当今俄罗斯电子工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是苏联解体。
在苏联的经济布局之初,斯大林为了加强各个加盟国的联系,就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产业布局按照上下游关系分配到各个加盟国,比如原材料产地为俄罗斯、初加工为乌克兰,深加工在白俄罗斯,整机产品则回俄罗斯组装制造。当然,这仅仅是举例子。
历史上,由于拉脱维亚具有较好的经济水平,苏联在1959年于拉脱维亚成立了里加半导体工厂。而乌克兰除了拥有黑海造船厂、安东诺夫设计局、南方设计局等之外,还是苏联的电子信息工业基地,苏联的半导体工业和微电子工业基地则布局在白俄罗斯。
而随着苏联解体,直接导致苏联时代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破碎化。加上俄罗斯寡头和西方国家用非战争的方式洗劫了苏联人民的财产,导致原苏联各加盟国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
恰逢此时,美国、西欧和日本、韩国不遗余力的从苏联挖掘人才。中国也搞了双引工程,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抓: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中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国力有限,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美国。美国从苏联挖走了不少出色的架构师,不过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这些人在美国更多的是在给美国工程师打下手,比如彼得希洛科夫,他是超标量之父,在英特尔期间提出了simd的概念,参与p3的核显设计和英特尔3d工艺的预设。
正是因为苏联解体之后造成的人才断档,使得俄罗斯已经没有能力自己搞一套指令集和CPU,并开发一整套软件生态与Wintel分庭抗礼。
这时候,俄罗斯只有几个选择,ARM、MIPS、risc-v、SPARC。
SPARC是SUN的遗产,但生态实在是不行,国内飞腾开发过SPARC,最后也不得不转投ARM,因此SPARC不会在俄罗斯贝加尔电子的选择范围里。
risc-v出现的比较迟,而且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因此没能入俄罗斯贝加尔电子法眼也是情理之中。
ARM在商业上是比较开放的,但在技术上却收的很紧,而且指令集授权也比较少,加上政治原因,俄罗斯公司获得ARM指令集授权开发自己的CPU核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俄罗斯显然是有理想的,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买ARM的IP做集成。
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MIPS了,首先MIPS比较学院派,指令集授权比较容易,而且客户可以自由添加指令,这就使以MIPS为基础添加指令集,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指令集提供了可能性(国内龙芯也是这样做的,在MIPS基础上添加了上千条指令集,形成了LoongISA)。其次,MIPS授权费要比ARM便宜太多。最后,MIPS的跟新很慢,相对于ARM堪称神速的进步的速度——ARM64的Cortex a53/57,a72,a73;ARM32的Cortex a7/a15,a12,a17。MIPS的更新近乎是龟速,这就给俄罗斯贝加尔电子反客为主的机会。
虽然贝加尔-T1是买IP做集成,但不排除之后贝加尔电子会走上和龙芯一样自己添加指令集,自主设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