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千年 东佳书院
大东家 东佳书院
中央电视台(CCTV10)东佳书院纪录片
东佳书院——世界上最早的大学
东佳书院——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图书馆之一
东佳书院——两级教学世界最早
东佳书院——“学田制”的设立世界最早
东佳书院——延续,办学时间世界最长
从唐龙纪元年(889)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东佳书院的历史经过了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朝代,延续 1130年,其时间之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之最。
东佳书院全图
书院坐落在“群峦逶迤,起伏沧浪,泉流浩涌,飞瀑千丈”的东佳山下,这里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无车马之喧,无俗尘之染,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好地方。“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这幅赞美东佳书院风景的对联,镌刻在两个四米高的石柱上,至今保存完好。历史文献为后人大致呈现了东佳书院的原貌:书院入道口,立一门闾,全然竹构。约行里许,有石阍突出院墙。入院,院阁九幢、约三十间。其中,两幢傍西岭,三幢依南麓,四幢临东山。集贤院是主建筑,院内“堂庑数十间,冠垛丛立,甍榭参差”。此外,还有礼圣殿、衮公亭、师寓、讲堂、试堂、书楼、赏莲亭、寄咏舒、望云庵等建筑,布局精巧,错落有致。对此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建筑群,北宋学者钱若水赋诗赞道:“楼上落霞粘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朱实垂庭红橘熟,清香袭座药畦春”。
僖宗、南唐烈祖、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皇帝先后褒旌陈氏为“义门”。唐僖宗题诗:“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宋太宗题诗:“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书院因声名远播、山水佳秀、藏书丰富,还吸引了欧阳修、朱熹、吕端、钱若水、黄庭坚、杨亿、苏轼、陈尧叟、等文人学士前来求知、讲学或游览,留下了300多件题词文章和诗篇。理学家朱熹来此讲过学,并题有“唐宗令名久著,义门孝德流芳”。被后人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在书院题诗:“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北宋翰林院学士杨亿有感于皇帝赠书数千轴,撰写了《御书楼记》。诗人苏东坡到此,也深有感慨:“曾至东佳书院来,紫岩洞口荔枝阶。……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钱若水的“居住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宋琪的“群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张齐贤的“儿童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乐中……”, 。不仅文人墨客来,朝廷命官也蜂至沓来,史载12位宰相到过东佳书院,其中有寇准、陈尧叟、文彦博、吕蒙正、晏殊、李昉、宋琪。当时,有副对联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盛况:“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东佳书院当时就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如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广为美谈。仅“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计,应举登科者四百有三。郎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十八人,当要路而居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珪、俦而下二十九人”。名震朝野,蜚声全国。陈氏家族在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


大东家 东佳书院
中央电视台(CCTV10)东佳书院纪录片
东佳书院——世界上最早的大学
东佳书院——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图书馆之一
东佳书院——两级教学世界最早
东佳书院——“学田制”的设立世界最早
东佳书院——延续,办学时间世界最长
从唐龙纪元年(889)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东佳书院的历史经过了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朝代,延续 1130年,其时间之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之最。
东佳书院全图
书院坐落在“群峦逶迤,起伏沧浪,泉流浩涌,飞瀑千丈”的东佳山下,这里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无车马之喧,无俗尘之染,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好地方。“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这幅赞美东佳书院风景的对联,镌刻在两个四米高的石柱上,至今保存完好。历史文献为后人大致呈现了东佳书院的原貌:书院入道口,立一门闾,全然竹构。约行里许,有石阍突出院墙。入院,院阁九幢、约三十间。其中,两幢傍西岭,三幢依南麓,四幢临东山。集贤院是主建筑,院内“堂庑数十间,冠垛丛立,甍榭参差”。此外,还有礼圣殿、衮公亭、师寓、讲堂、试堂、书楼、赏莲亭、寄咏舒、望云庵等建筑,布局精巧,错落有致。对此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建筑群,北宋学者钱若水赋诗赞道:“楼上落霞粘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朱实垂庭红橘熟,清香袭座药畦春”。
僖宗、南唐烈祖、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皇帝先后褒旌陈氏为“义门”。唐僖宗题诗:“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宋太宗题诗:“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书院因声名远播、山水佳秀、藏书丰富,还吸引了欧阳修、朱熹、吕端、钱若水、黄庭坚、杨亿、苏轼、陈尧叟、等文人学士前来求知、讲学或游览,留下了300多件题词文章和诗篇。理学家朱熹来此讲过学,并题有“唐宗令名久著,义门孝德流芳”。被后人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在书院题诗:“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北宋翰林院学士杨亿有感于皇帝赠书数千轴,撰写了《御书楼记》。诗人苏东坡到此,也深有感慨:“曾至东佳书院来,紫岩洞口荔枝阶。……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钱若水的“居住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宋琪的“群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张齐贤的“儿童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乐中……”, 。不仅文人墨客来,朝廷命官也蜂至沓来,史载12位宰相到过东佳书院,其中有寇准、陈尧叟、文彦博、吕蒙正、晏殊、李昉、宋琪。当时,有副对联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盛况:“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东佳书院当时就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如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广为美谈。仅“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计,应举登科者四百有三。郎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十八人,当要路而居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珪、俦而下二十九人”。名震朝野,蜚声全国。陈氏家族在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