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的情绪不对劲,疲惫失眠噩梦胡思乱想心情特别不好。或者忽然间变得活跃,多话自信,狂买东西。还有身体的疼痛,颈椎病,胃痛,皮肤的炎症,身体的疼痛感。某些小小的迹象,也许是你的情绪正在生病。
重要的事情写在前面:
不要恐慌!
不要在百度寻医问药!
请去正规医院挂号就诊!
精神卫生中心或者大型医院的精神科和心理科。十几块钱的挂号费,就能够请专业的医生给你一个初步的诊断。
根据我目前使用的《躁郁症治疗手册》。医生在诊断时,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判定。


通常要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才判定说是有可能出现了相关的病症,但也不一定是精神类的疾病,有可能一些身体上的疾病也会引起精神类疾病的表现。比如梅毒,脑部的肌瘤,以及脑部的创伤等等。
所以医生也会给你做一些身体的检查,有的是心电图,有的是验血等等的。如果你还有一些符合其他疾病的身体症状表现的话,可能还会有相关的检查。
不要觉得医生是为了骗你钱让你多做检查,乖乖的把检查做了,医生会根据结果给你一个诊断。
除了身体检查之外,还会给你做一对一的对谈,观察你的状态,然后做问卷,比如说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等等。
就我接触到的精神科医生来说,都非常的耐心。只有一次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挂了专家号,结果花了一百多块钱,专家要取快递,他跟我说两句话,就要把我打发走,于是我就追着他问,他就告诉我说要多晒太阳,多做运动就没了。好心疼我的挂号费啊。( ̄∇ ̄)
精神科室的医生,一个普遍的情况,就是他不会很关心你的人生,他可能就是根据你的症状,考虑说今天要给你加药或者减药。
如果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发病,以及如何去维持日常的护理等等的,可能还是应该像我一样购买一些心理咨询系列的专业书籍来阅读,如果没有专业背景的话,还是要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
由于我支付不起昂贵的心理咨询费用,所以我没有去做过心理咨询。只是听上海的病友比较推荐简单心理这个机构,在知乎也有他们的账号。
由于我的康复状况比较好,所以我更加关心的反而是情绪的边界在哪里呢?什么时候我们知道应该去求助,什么时候,只不过是普通的心情不好,或者心情亢奋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的研究成果,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因为有的人他的性格就是比较情绪化,大起大伏的,多愁善感的,甚至轻躁成为了一种成功人士的性格特征。
美国的精神医疗方面,因为很多是医药公司在掌控着研究方向,所以医生会鼓励病人,有迹象就服药,但这不一定是正确的。也造成了很多药物滥用和药物成瘾的问题。
其实就精神医疗方面,对于躁郁症的研究,目前都还是刚刚开始的阶段,连现在使用非常普遍,效果很好的锂盐,都还是1980年发现有效并且推广使用的。对于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甚至国际上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
在美国精神病协会1994年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给了躁郁症目前的官方定义,必须有多种行为与心理的躁郁症表现,并非是必要条件,不过大部分确诊的病人都同时有躁郁和抑郁两种表现,还要考虑是否是一次发作还是反复发作,严重的程度等等。
狂躁期的标准是明显出现不正常的,持续的情绪高涨,滔滔不绝易激怒,持续时间至少为一周,或者是一段住院期,发作期间至少有三种狂躁症状表现,同时必须严重到妨碍正常生活社交活动,人际关系或不得不住院的程度。再者,这些症状非治疗或滥用药物引起,因为治疗和滥用药物引起的狂躁令有官方编码。
但是很遗憾的是躁郁症,或者说是双向情感障碍,现在的官方定义的不是很客观,通常就是要持续某一段时间的多种症状的集合才能够判定。
就目前来说,美国学术界的研究是建议在精神病医师了解官方确诊标准的同时,也应该对以下的一些情况有所区分在症状上情绪高涨和易激怒这两种群体要分开,还有,就是既有抑郁又有躁郁的混合状态群体,和纯狂躁,纯抑郁也要区分。
还有严重性,时常,发作模式,周期间隔,疗程,发病时间,家族史,关联症状,药物的治疗反应等等都应该要有所区分。由于篇幅的问题,所以就不一一引用了。
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是躁郁症患者在不同的发作期会有不同的症状,例如一个患者可能连续两年为快速循环发作,而接下来的五年无发作,或者可能早期有其他精神病症状,如妄想和幻听,但之后又无此类症状,这些例外对于大多数诊断体系提出了疑问,因为这些体系都认定患者的状态会保持不变。
所以这也对目前很多人说的,一旦得了精神病的话,就要长期服药不能停药的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有的人他可能只是一次发作之后就进入了比较稳定的时期,可能开始的药物控制之后3到5年之后没有发作,医生在长期跟进病历时,发现患者的状态比较稳定,那他可能会给出可以停药的建议。但他也会建议病人在季节变化和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的情境下,可以做一些预防性的服药。
我们大学的老师告诉我,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不一定书上说的对你来说都有效果,要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有很多患过精神病症并得到康复的人,在没有药物的帮助下,也可以过着正常的生活,而且过得很好。
但说到这个并不是鼓励病人自行的停药。因为不坚持治疗和中途停药,可能会引起反复发作,甚至终生无法离开药物。
我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批人,我就读于厦门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学就开始学习心理知识,个案咨询,群体辅导等等。我们的一些老师有很多年的精神康复经验,也分享过很多精神病人的故事,所以我对于疾病的恐惧并没有很严重。并且在疾病之后买购买了专业的书籍,自己读,也让我的家人读。减少家人的焦虑,让我的家人能够正确看待这种疾病,并对我抱有信心。
我至今仍然记得,一位有十多年精神疾病治疗经验的老师,分享的香港案例,一个小女孩,她的父亲是船员,在一次海难中去世了,于是女孩从此患上了精神疾病,每当到了小时候父亲要从海上回来的那个季节,她的状态就会好一点,仿佛是在等待父亲回来。后来她孤身一人,半年住院,半年工作,让自己存活下来,她活得勇敢而坚强。
当你患上疾病,你必须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坚强,才能够活得更好。
其实现在精神疾病已经非常普遍,我身边不时就可以接触到产后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抑郁倾向的朋友。
大家都对这种疾病感到非常的痛苦。但其实这种痛苦主要来自社会的歧视,家人不理解,焦虑,担心。自己对未来的恐慌与担忧所引起的。
要消除恐惧,首先要了解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了解现在的研究成果。久病成医,本来疾病就是一种非常孤独的体验,在最深的痛苦中,没有人可以帮到你。即使有人伸手要拉你,你不伸手拉住他,你也无法从地上站起来。
所以不要恐慌,把恐慌化为力量去面对疾病。
生命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去年冬天的时候,我种下一棵龙沙宝石,由于选择的地点缺少阳光,所以一直饱受黑斑病的困扰,但是在今年它却开出了非常美丽的花,即使它带着疾病,依然努力地绽放美丽。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疗愈经验,文章中躁郁症的定义与诊断,来源于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躁郁症治疗手册》第三章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重要的事情写在前面:
不要恐慌!
不要在百度寻医问药!
请去正规医院挂号就诊!
精神卫生中心或者大型医院的精神科和心理科。十几块钱的挂号费,就能够请专业的医生给你一个初步的诊断。
根据我目前使用的《躁郁症治疗手册》。医生在诊断时,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判定。


通常要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才判定说是有可能出现了相关的病症,但也不一定是精神类的疾病,有可能一些身体上的疾病也会引起精神类疾病的表现。比如梅毒,脑部的肌瘤,以及脑部的创伤等等。
所以医生也会给你做一些身体的检查,有的是心电图,有的是验血等等的。如果你还有一些符合其他疾病的身体症状表现的话,可能还会有相关的检查。
不要觉得医生是为了骗你钱让你多做检查,乖乖的把检查做了,医生会根据结果给你一个诊断。
除了身体检查之外,还会给你做一对一的对谈,观察你的状态,然后做问卷,比如说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等等。
就我接触到的精神科医生来说,都非常的耐心。只有一次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挂了专家号,结果花了一百多块钱,专家要取快递,他跟我说两句话,就要把我打发走,于是我就追着他问,他就告诉我说要多晒太阳,多做运动就没了。好心疼我的挂号费啊。( ̄∇ ̄)
精神科室的医生,一个普遍的情况,就是他不会很关心你的人生,他可能就是根据你的症状,考虑说今天要给你加药或者减药。
如果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发病,以及如何去维持日常的护理等等的,可能还是应该像我一样购买一些心理咨询系列的专业书籍来阅读,如果没有专业背景的话,还是要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
由于我支付不起昂贵的心理咨询费用,所以我没有去做过心理咨询。只是听上海的病友比较推荐简单心理这个机构,在知乎也有他们的账号。
由于我的康复状况比较好,所以我更加关心的反而是情绪的边界在哪里呢?什么时候我们知道应该去求助,什么时候,只不过是普通的心情不好,或者心情亢奋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的研究成果,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因为有的人他的性格就是比较情绪化,大起大伏的,多愁善感的,甚至轻躁成为了一种成功人士的性格特征。
美国的精神医疗方面,因为很多是医药公司在掌控着研究方向,所以医生会鼓励病人,有迹象就服药,但这不一定是正确的。也造成了很多药物滥用和药物成瘾的问题。
其实就精神医疗方面,对于躁郁症的研究,目前都还是刚刚开始的阶段,连现在使用非常普遍,效果很好的锂盐,都还是1980年发现有效并且推广使用的。对于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甚至国际上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
在美国精神病协会1994年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给了躁郁症目前的官方定义,必须有多种行为与心理的躁郁症表现,并非是必要条件,不过大部分确诊的病人都同时有躁郁和抑郁两种表现,还要考虑是否是一次发作还是反复发作,严重的程度等等。
狂躁期的标准是明显出现不正常的,持续的情绪高涨,滔滔不绝易激怒,持续时间至少为一周,或者是一段住院期,发作期间至少有三种狂躁症状表现,同时必须严重到妨碍正常生活社交活动,人际关系或不得不住院的程度。再者,这些症状非治疗或滥用药物引起,因为治疗和滥用药物引起的狂躁令有官方编码。
但是很遗憾的是躁郁症,或者说是双向情感障碍,现在的官方定义的不是很客观,通常就是要持续某一段时间的多种症状的集合才能够判定。
就目前来说,美国学术界的研究是建议在精神病医师了解官方确诊标准的同时,也应该对以下的一些情况有所区分在症状上情绪高涨和易激怒这两种群体要分开,还有,就是既有抑郁又有躁郁的混合状态群体,和纯狂躁,纯抑郁也要区分。
还有严重性,时常,发作模式,周期间隔,疗程,发病时间,家族史,关联症状,药物的治疗反应等等都应该要有所区分。由于篇幅的问题,所以就不一一引用了。
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是躁郁症患者在不同的发作期会有不同的症状,例如一个患者可能连续两年为快速循环发作,而接下来的五年无发作,或者可能早期有其他精神病症状,如妄想和幻听,但之后又无此类症状,这些例外对于大多数诊断体系提出了疑问,因为这些体系都认定患者的状态会保持不变。
所以这也对目前很多人说的,一旦得了精神病的话,就要长期服药不能停药的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有的人他可能只是一次发作之后就进入了比较稳定的时期,可能开始的药物控制之后3到5年之后没有发作,医生在长期跟进病历时,发现患者的状态比较稳定,那他可能会给出可以停药的建议。但他也会建议病人在季节变化和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的情境下,可以做一些预防性的服药。
我们大学的老师告诉我,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不一定书上说的对你来说都有效果,要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有很多患过精神病症并得到康复的人,在没有药物的帮助下,也可以过着正常的生活,而且过得很好。
但说到这个并不是鼓励病人自行的停药。因为不坚持治疗和中途停药,可能会引起反复发作,甚至终生无法离开药物。
我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批人,我就读于厦门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学就开始学习心理知识,个案咨询,群体辅导等等。我们的一些老师有很多年的精神康复经验,也分享过很多精神病人的故事,所以我对于疾病的恐惧并没有很严重。并且在疾病之后买购买了专业的书籍,自己读,也让我的家人读。减少家人的焦虑,让我的家人能够正确看待这种疾病,并对我抱有信心。
我至今仍然记得,一位有十多年精神疾病治疗经验的老师,分享的香港案例,一个小女孩,她的父亲是船员,在一次海难中去世了,于是女孩从此患上了精神疾病,每当到了小时候父亲要从海上回来的那个季节,她的状态就会好一点,仿佛是在等待父亲回来。后来她孤身一人,半年住院,半年工作,让自己存活下来,她活得勇敢而坚强。
当你患上疾病,你必须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坚强,才能够活得更好。
其实现在精神疾病已经非常普遍,我身边不时就可以接触到产后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抑郁倾向的朋友。
大家都对这种疾病感到非常的痛苦。但其实这种痛苦主要来自社会的歧视,家人不理解,焦虑,担心。自己对未来的恐慌与担忧所引起的。
要消除恐惧,首先要了解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了解现在的研究成果。久病成医,本来疾病就是一种非常孤独的体验,在最深的痛苦中,没有人可以帮到你。即使有人伸手要拉你,你不伸手拉住他,你也无法从地上站起来。
所以不要恐慌,把恐慌化为力量去面对疾病。
生命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去年冬天的时候,我种下一棵龙沙宝石,由于选择的地点缺少阳光,所以一直饱受黑斑病的困扰,但是在今年它却开出了非常美丽的花,即使它带着疾病,依然努力地绽放美丽。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疗愈经验,文章中躁郁症的定义与诊断,来源于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躁郁症治疗手册》第三章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