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生的本质。
《圣经》上说,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人活多年,就应当快乐多年,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
我们若面对生活中诸多的不易,不应该想到如何逃避它。最重要的是,面对那些爱你的和你爱的人,你该如何继续下去。微笑并承担。我们都要在以后的路途上,变得坚强。
这是安妮之于我的,而我之于你们。
终于写到最后了。我所要讲的最后一个命题,关于生命的长久持续与虚无,生命的本质往往比肉体更长久。
这另我想起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朱赛普的三部曲之一,那个出生在船上,生长在船上,最后也选择与那艘船一起炸毁在海上的钢琴师。这是部感人的并且发人深思的电影,那个一生都未曾踏足过陆地的天才钢琴师最后说:“我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我没有下船,不是因为我看见的,而是因为我看不见的。这个世界太大,没有尽头,我无法把握。我放弃不了这艘船,所以我选择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我也没在这世上存在过。”那位钢琴师因为世界的太过强大以及自身的渺小甘于放弃生命的存在。
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在为他选择这样一条偏颇而决绝的道路终结自己的一生而唏嘘不已。
而我只想说,有时候世界太过强大,个人的力量又极尽微薄,对于庞大的茫茫宇宙来说,我们个体的生命也只是沧海一粟。会否有人与我一样时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而不能也无力改变什么呢?而我却时常审思这样一个命题,因为生命的过于弱小,注定成为一场虚妄,那么,我们的生命又是否算是有其意义的呢,还只是取消生命意义的所在?
最终,我们都会老去。安妮说,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手里的时间还有多少,生命只是一场幻觉。你知道。
而我们,最终会逝去,总有一天,需要挥手对这个世界说再见,完成我们作为生命个体的一场轮回。但这就真的可以说是生命意义上的真正的泯灭了么?生的本质是什么?生的本质往往比肉体更长久。它是独立于肉体的精神意识体,存在于这个庞大浩瀚的宇宙。
什么样才叫做真正的消失?
我觉得,只有当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认识他(她)的人都消失,那些他(她)占据着别人脑海中的记忆不再复现的时候,才能说这个人是取消生命意义的所在。
我们的字迹,我们的气味,我们某天写在日记上的只言片语,我们留在他人眼中的印象,这些都是从我们身上剥落下的灵魂碎片,代表我们曾经走过的长路。
这是生命存在过的印证。我们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对抗时间的强大,使之永恒。
——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让自己活地丰盛。
即使只是一场幻觉,也应该让自己激越地活,波澜起伏,盛放成一朵幻觉中的蔷薇。
所以,安妮说,她写这本书,只是为了纪念。纪念她曾经走过的路,最终的虚无。
她用文字,来对抗这个世界的强大和生命的繁芜。那是幻觉之中的《蔷薇岛屿》。
安妮宝贝,这样一个颠沛而坚忍的女子,有幸走过了那样多的鸿毛般轻浮的时间和铅云般沉重的世事,才能流露出这样神气的文字。
她让我看见,我想成为的样子。
《蔷薇岛屿》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书中探询的命题,让人看到本质的东西,纯洁而深刻,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读。
又及。初衷想写成是一篇文学评论的意味,结果后来发现由了自己的性子,写成了一篇小感类的杂文。是因为介绍自己很喜欢的作品,所以用了自己擅长的文风,来讲述安妮以及她的《蔷薇岛屿》。
希望你们能够以此铭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