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娜吧 关注:1,284贴子:6,989
  • 8回复贴,共1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教育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教育思想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人人都说,彼得大帝塑造了俄国现代化的躯体,而她为这具躯体注入了灵魂。本文从她对于欧洲启蒙思想的态度、她的教育改革以及她对自己帝位接班人的教育中分析她是如何看待俄国教育发展的,又是如何促进教育发展,并利用教育发展促进俄国发展的。叶卡捷琳娜用自己的雄才伟略为俄国教育的发展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  
    


1楼2009-10-05 21:54回复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非亚•腓特烈•奥古斯特,出生于德国一个落魄贵族家庭。由于其母亲与当时俄国女皇伊丽莎白死去的未婚夫是兄妹俩,而当时的俄国大公彼得是索非亚的表兄,加上索非亚从小受到严格的贵族教育,姿态优雅,容貌端庄,行为得体,所以女皇选择了索非亚作为大公的妻子。她嫁给大公时,改原本的宗教信仰路德教为俄国东正教,并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赛耶芙娜。后来伊丽莎白女皇死后,将帝位传给彼得大公。彼得大公由于从小在德国长大,崇敬德国,以致向俄国的死敌德国靠拢,并做出种种荒唐之举,弄得内政外交一片混乱。后来,叶卡捷琳娜在彼得渐失民心的局势之下,得到近卫军的支持发动政变,成为俄国女皇。她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沙皇,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沙皇。她热爱知识,并且极富野心。在她在位期间继承彼得一世的遗志,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社会方面实行改革,实行典型的开明君主专制的军事帝国主义政策,使俄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一日千里。叶卡捷琳娜女皇深感人才对于国家之重要性。至彼得一世之后,宫廷内政变迭起,局势混乱,教育状况恶化。再加上俄国本身在精神培育方面落后于西欧。各个沙皇都只知道享乐,不爱读书,对于身边的人也多是任人唯亲,不看重才能。叶卡捷琳娜还在做大公夫人时就发现诺大一个皇宫,居然没有几个人能够与她谈论文学、历史和艺术,居然找不到几本好书,她只好找各国大使们借书看。皇宫内充斥着淫乱、豪饮和不学无术。于是她更为笃定教育是人之为人、国之为国的根本,改革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将以下几个方面中分析其教育思想。


    2楼2009-10-05 21:56
    回复
      一、 对启蒙思想的态度 
      叶卡捷琳娜从她年轻时候起就显现出了她“既狂热又理智,既好大喜功又实事求是” 的特点,我们从她对待启蒙思想的态度上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她这种矛盾的性格。她早年熟读伏尔泰、爱尔维修、卢梭以及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并且深为其中所蕴含的民主自由以及人的本质等哲学思想所激励,她具有想要将它们付诸实现的热情。因此在她执政初期实行了一些改善农民生活、限制贵族特权的政策,但是她却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大贵族大地主强烈反对这些危害他们利益的政策,并扬言要将根基尚未稳固的叶卡捷琳娜赶下台。叶卡捷琳娜意识到了俄国的统治是建立在贵族制和农奴制的基础之上的,君主的权力虽然是至高无上,但如果没有大贵族的支持,没有农奴制,这种权力是不能得到保障的。叶卡捷琳娜崇拜启蒙思想家,但她更崇拜权力,这是她远赴他乡、忍辱偷生的目标,她要用手中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雄才伟略,让俄国在自己手中走向一种巅峰。于是她选择了让理想屈从于现实,从维护自己权利以及适应俄国国情出发,她将这些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束之高阁,用血腥手段来镇压农民起义,并极力向国外侵略扩张,在她统治的时期俄国的君主专制和农奴制都达到了顶峰。


      3楼2009-10-06 21:15
      回复
        顶。。!


        IP属地:上海5楼2009-10-13 14:23
        回复
          最后也沦为封建王权的保护者


          6楼2009-10-15 19:52
          回复
            二、 教育改革 
            在叶卡捷琳娜执政时期,在教育改革上基本继承了彼得大帝的思想,竭力向西方学习。但是她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她并没有像她所追随的偶像那样将西方的一套生吞活剥地搬到俄国来。她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帝王,她了解俄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明白西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但却不是一日能铸成的,时机还没有真正成熟,而她能做的是尽力将彼得大帝已经点燃的火焰保存下去,同时又要防止它的火焰过于旺盛而变得难以控制,最终毁掉自己和整个王朝。 
            叶卡捷琳娜正是怀着这种小心翼翼的心态来进行自己的教育改革的,她先后起用了两位教育改革家,一位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伊?伊?别茨基(1704——1795)和曾参加过奥地利教育改革的费?伊?扬科维奇(1741——1814)。


            7楼2009-10-22 19:12
            回复
              叶卡捷琳娜于1782年命扬科维奇组织了一个国民学校委员会,专门研究国民教育的改革工作。1786年又颁布了这个国民学校委员会拟定的《国民学校章程》。根据这个章程,分别在省城和县设立了五年制的中心国民学校和两年制的初级国民学校。这两种学校为以后城市设立的学校打下基础。《国民教育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规定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和中央掌握教育管理权等等,并扩大了俄国有产阶级子弟受教育的机会,为近代俄国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叶卡捷琳娜为俄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这些较为先进的教育形式只是针对于人数极少的贵族子弟的,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据统计,到1880年,国名学校才增至315所,学生19 915名,相对于当时拥有2600多万总人口的俄国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它又是无限的,因为它就是叶卡捷琳娜为俄国近代化注入的灵魂,虽然看似弱小却有无穷的潜力。


              9楼2009-10-22 19:13
              回复
                三、一心培育接班人 
                叶卡捷琳娜的儿子保罗一世从小在伊丽莎白女皇身边长大,对自己的母亲并无感情可言。特别是彼得三世死后,由于听信宫廷中的闲言闲语,保罗深信是母亲杀死了父亲,他对母亲由冷漠发展到了怨恨。尽管叶卡捷琳娜以将保罗培育成人为自己的责任,但保罗还是处处与母亲作对。他相貌丑陋、身体孱弱、思想偏激、言语行为极其幼稚。他到处以哈姆雷特自居,扬言要为父亲报仇。叶卡捷琳娜对他彻底失望了,但为了让自己辛辛苦苦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她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孙子身上。她的孙子亚历山大和君士坦丁堡都是由她一手带大的。在他们出生前,她就阅读了许多洛克、卢梭、巴斯多夫和裴斯泰洛齐等人的著作,写了许多批注,吸收了他们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为孩子制订了教育细则,并为他们聘请具有共和思想的家庭教师。她的教育方法来自于这些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但是她的教育目的却是培育拥有绝对权利的开明的封建君主。在叶卡捷琳娜的心目中,要做好俄国的君主,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学会做一个“开明”的君主。叶卡捷琳娜虽然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考虑出发禁止启蒙思想在俄国传播,但她也明白自己的政治才能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自己早年阅读的启蒙思想著作以及与那些最睿智的思想家们的通信交往,再加上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才积淀而成。叶卡捷琳娜希望自己的接班人也能像自己一样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使心智和品德都得到最好的锤炼。


                10楼2009-10-22 19:13
                回复
                  顶LZ


                  12楼2009-10-23 1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