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吧 关注:7,400贴子:36,959

科幻小说史第五章 埃德加·爱伦·坡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科幻小说史第五章(五)
埃德加·爱伦·坡 美国作家和新闻记者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对后世的美国读者和作家的影响甚巨。爱伦·坡的写作风格相当高雅,人们不知如何形容它,而有时形容为“美文”。他性喜冗长,屡屡尝试幽默,却沉重不堪,一点也不娱情。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很单薄;但是他想象中的力量和天才(尤其在他的科幻小说中),往往能够使其作品牢牢扎根于读者脑海,这是其他更好的作家往往做不到的。他的作品的绝大多数是“哥特”小说,如死后世界的鬼影幢幢,或者诡异事件以及怪异的谋杀案等等。但是他的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大概五分之一)属于科幻小说,这包括了他的一些最优秀作品。
许多评论家将玛丽·雪莱视为现代科幻小说的起点,而爱伦•坡是科幻小说始祖的说法也有许多拥护者。Thomas Disch说得相当直白:“坡是起源。”(Disch, p.34)持玛丽·雪莱起点说的布莱恩·奥尔迪斯则将“爱伦·坡是科幻小说之父”的观念追溯到1905年的一篇匿名评论。Aldiss不无敌意地评论道:“自此以后,这一概念就没有消停过,就像诈尸一样。”Aldiss认为,“爱伦·坡的最好的小说并不是科幻小说,倒过来说,他的科幻小说也不是他最好的小说……这一天才远不是科幻之父,相反当他直面科幻主题的时候,他的做法就是草草应付。”(Aldiss, pp. 58-59, 63)他觉察到了爱伦·坡作品中的根本含糊性,许多评论家有时将他的不成熟和廉价写作视为致命缺点,而两相比较,前者更具有艺术上自我削弱。Disch承认这种不成熟和廉价写作,认为作为整体的科幻小说其实都以廉价货币流通,并坚持(无疑是正确的)撇开爱伦·坡言过其实的所有缺点,爱伦·坡还是有他的独到之处——超群的想象能力直达读者内心。在“科学”与“魔法”,理性主义和神秘奇想之间的辩证平衡中(如本书一直强调的,这是科幻小说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爱伦·坡的直觉和正当性找到了它的科幻表达。在他早年的一首长诗《阿尔阿拉夫》[1](1829。爱伦·坡的自注表明,该标题是“第谷所发现的一颗星星的名字,它突然出现在天际”,然后“突然消失”)几乎是17世纪特色的,它设想银河是用来阻挡人类的,以使外星人免于亚当之罪恶。上帝申说了这颗新星的精神,并指示它——
泄露你出使的秘密使命
    对那些正在闪烁的骄傲的星辰,——于是成为
    对每颗心而言的森严壁垒
    以免星辰在人类的罪恶中蹒跚!


IP属地:四川1楼2009-11-16 10:59回复
    一种熟悉而老旧的宗教感受给其他故事的“硬”科幻叙述染了色。《埃洛斯与沙弥翁的对话》(The Conversation of Eiros and Charmion, 1839) 中,世界为一颗彗星所毁,但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相撞(虽然这正是人类所害怕的),而是因为彗星的附近轨道将氧气源源不断注入大气层,引发了难以避免的末日大 火。这是一部引人注目的灾难故事,但是爱伦·坡采用了对话的框架:世界末日之后,栖居在Aidenn的无身体的两个精灵,回忆起大灾难以作为神学课程 (“让我们鞠躬,沙弥翁,在全能的上帝面前”, Poe, p.363)。另一部寓言小说《莫诺斯与尤拉的对 话》(The colloquy of Monos and Una, 1841)涉及了未来人类对世界无节制态度:“巨大的冒烟的城市林立,不可胜数。 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被篡改一空。”(Poe, p.451)叙事者回想她的一生,她的死亡和再生,以及进入“永生”。在《瓦尔德马先生病例之真相》(The Facts in the Case of M. Valdemar, 1845)中,一名濒死的病人被催眠,成为了不死的僵尸。
    这一情况,在爱伦·坡的最后一部巨作《我发现了——一首散文诗》(Eureka: a Prose Poem, 1849. 副标题为“关于物质及精神之宇宙的随笔”)达到了高峰。这部长篇散文演讲试图将当时的科学和天文学知识与类唯心主义宗教感受相嫁接,在这种宗教感受中,宇 宙由神圣的“太一”(Oneness)所主宰。《我发现了》重述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拉普拉斯理论[2]和德国天文学家马德勒(Mädler)关于银河中心 有吸引群星的巨物质的理论。爱伦·坡还构想了史前大爆炸,并坚持认为万物都会归于大挤压(Big Crunch)。这一观点并不在于他有任何观察数据 (《我发现了》开篇就拒斥经验科学,而提倡“直觉”推理),而是因为他相信宇宙(或者上帝)是一个遵循着“吸引”和“排斥”辩证原则的统一体。近来,有些 评论家试图把《我发现了》合法化为一部哲学宇宙论著作,但是它并不是:它在形而上学方面和尽稀泥,他有些纯属运气的猜测(比如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其整 体,即使从19世纪中叶的科学标准来判断,都有无数错讹(电是一种斥力原则,金星是自照明的,地球上新物种的进化是被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的逐次生成所触发 的,甚至开普勒式的老生常谈:一种和谐的数学关系统御着行星与太阳的相对距离——爱伦·坡相信这是一个平方反比定律,是宇宙普遍的数学真理)。[3]但 是,这都毫无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爱伦·坡将他的所有科学解读和天文学思考丢进同一个碾磨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时间之终结时的大挤压将会把物质和 精神结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将成为上帝。
    直到所有闪亮的星星聚为一体……人类终将不知不觉地停止感觉自己是人类,终将到达那个令人敬畏的凯旋之日,那时他将意识到自己作为上帝存在。同时请记住一切都是生命——生命——生命中的生命——小生命在大生命中,而一切都在神灵之中。(Poe, pp.1358-1359)[4]


    IP属地:四川2楼2009-11-16 10:59
    回复
      2025-08-21 11:28: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但是,这里汉斯·普法尔中断了他的讲述,并承诺如果鹿特丹德高望重的公民可以“赦免我离开鹿特丹时所犯下的造成三名讨债人死亡的罪行”,那么他将送上更有 趣的月球之旅故事。在长达一页的尾声部分,爱伦·坡提到了鹿特丹公民的“惊讶和赞叹”,但他们立即列举以下显见事实推翻了信件的真实性:“一个曾因不端行 为被人割掉了两只耳朵的会变戏法的侏儒已从邻近的布鲁日市失踪了好几天”,“贴满那个气球表面的报纸是荷兰报纸,因此不可能是在月球上印成”,汉斯·普法 尔,“这个酒鬼恶棍以及那三位被称为债主的游手好闲之徒被人看见在郊外的一家酒馆买醉”。
      爱伦·坡对恶作剧的偏好作为他天才的一方面,这 并不为今天的评论家所喜。笨拙的恶作剧结尾是《汉斯·普法尔历险记》在现代评论中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的文学批评不怎么把恶作剧视为一种文学形式。只 是,一旦评论家远离“被欺骗”的焦虑,一旦恶作剧被认定为很可笑的,那么除了不辞辛劳解释这个恶作剧(被解释的该恶作剧此时也不再是可笑的)之外,就没什 么可说的了。
      Harold Beaver列出了文本中的几处愚人之处——汉斯·普法尔的升空之日是4月1日,气球的形状像一只“小丑戴的 尖帽”,而德高望重的公民都有些荒谬的名字:Rubadub[6]教授,Von Underduk,等等。汉斯·普法尔实际上通过“轻浮”原则飞抵月球, 隐喻的“轻浮”正是爱伦·坡运用他的双关语和笑话想要达到的目的。他的恶作剧倒转了通常的预期,将逻辑的世界掉了个。Beaver指出,“通过翻转 Phaal”(指爱伦·坡笔下“Pfaall”的一个变体),“我们听到的就只有‘笑’”(Beaver, p.339)
      但是,爱伦·坡用他的“恶作剧”文本策略不仅仅是引人发笑而已。他使用愚人节笑话传统,与科学探索的规范再战一程,旨在探寻戏谑与“科学的”严肃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的辩证法同样也是科幻小说的美学支柱:想象与科学之间的互动。
      爱 伦·坡的技巧在于二者之间的平衡。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乘坐气球飞往月球之旅:它作为一个恶作剧,一个荒唐的故事,比汉斯·普法尔真的以书中的方式飞抵月球, 似乎更为“合理”些:在现实世界,这样的旅行是异想天开。但是,当爱伦·坡将他的叙事分解为1830年代的荷兰,以及气球飞抵月球之旅的时候,这个真实的 世界就被渲染上奇异色彩,而不可思议的气球之旅也以一种类科学的精确性被处理。鹿特丹,一个真实的城市,其居民的名字稀奇古怪,有掉了耳朵的侏儒,由报纸 做成的气球。当爱伦·坡给现实进行添油加醋时,他采取的是一种顽皮的讽刺口吻。汉斯·普法尔抱怨,时代的车轮中“自由权利、长篇演说、激进主义和所有诸如 此类的新鲜事物”导致作为一个风箱修理匠的他的破产,“如果需要煽风点火,那用报纸比用风箱还来得便当” (Poe, ‘Hans Pfaall’, p.955)。这些,连同“完全用废旧报纸做成的气球”,在开篇中从天而降的侏儒/月球人,是爱伦·坡——一 位报人——自我指涉式的讽刺。其寓意在于,报纸用诸如“自由”和“激进主义”之类的荒唐概念(保守主义的爱伦·坡对此很不赞成),塞满了读者的头脑。同时 雇佣爱伦·坡并作为他想象力的一个发泄口的报纸,《南方文学信使》和纽约的《太阳报》将他们轻信的读者飘离坚实的大地,飞向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7]。


      IP属地:四川4楼2009-11-16 11:00
      回复
        爱伦·坡真正的灵光体现在于,将荒唐和讽刺纯粹保留给“现实”世界。他给予不可思议的气球之旅一种文体上一丝不苟的精确性,将一切从1830年代讽刺的历 史具体困境中解救出来,进入了科幻小说的拓展性思维。在爱伦·坡的这一概念方面中,比在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自以为是的荒谬性中,具有更多的想象力的 郑重其事与吸引力。他给我们描绘了大量类科学观察,抓小鸟小猫进行试验,并添加了大量看似精确的数据。4月4日,他宣布气球“飞到了海平面7245英里 高”,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高度,但只是“231920英里”或者“地球赤道半径的59.9543倍”(他认为这是地月距离)的一个分子而已。玛丽·雪莱写 《弗兰肯斯坦》的奇异元素时,她采用的是一种紧张的、哥特式的奇峻风格。而当爱伦·坡在这一个故事里书写奇异时,他尽可能采取一种平铺直叙的风格。
        最 后的分析,是关于爱伦·坡对于科幻小说这一文类的最大贡献。他在《我发现了》中表达了一种确信,即直觉想象(而并非演绎推理或者归纳推理)是科学进步的引 擎。换句话说,他的哲学是进行中的费耶阿本德主义。恰恰当他将自己令人震惊的想象力赋予最自由的王国,当他不再为传统的宗教虔诚所牵绊时,他就写出了他最 好的科幻作品。这时,他为后起的科幻作家照亮了路径。
        [1] 阿尔阿拉夫 (Al Aaraaf),是ALB神话中一个既非天堂亦非地狱的灵魂寓所,但在坡的想象中,这个寓所成了16世纪天文学家第谷曾观察到的一颗行星,成了上帝派来接获释灵魂的“天国大漠旷野中的一块绿洲”。那儿“没有凡尘间的浮沫沉渣,有的全都是美人与鲜花”。——译注
        [2] 皮 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 1749—1827),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天体力学的集大成者。 在杰作 《宇宙系统论》中,他独立于康德,提出了第一个科学的太阳系起源理论——星云说。拉普拉斯从数学、力学角度充实了星云说,因此,人们常常把他们两人的星云 说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译注
        [3] 关于《我发现了》中的认识论抱负,Peter Swirski的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cience: Poe, Lem, and Explorations in Esthetics, Cognitive Science, and Literary Knowledge(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中进行了充满理解的解读。
        [4] 译文参考帕蒂克·F. 奎恩编:《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曹明伦译,三联书店,1995年,第1462页,下同。——译注
        [6] 意为(鼓)冬冬地响。——译注
        [7] 这里,Lunatic的词根为“月球”,英语中意为“疯狂的”。——译注


        IP属地:四川5楼2009-11-16 11:01
        回复
          全书见http://www.douban.com/subject/4282061/
          又名: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作者: [英]亚当·罗伯茨 / Adam Roberts
          译者: 马小悟
          译者博客:http://gusuwu.spaces.live.com/blog/


          IP属地:四川7楼2010-02-19 09:53
          回复
            4月4日,他宣布气球“飞到了海平面7245英里高”,
            ---
            这里似乎应该是7254英里,我们刚刚谈到过。
            另外,普法尔日记中有很可疑的暗示地心空洞的文字,根据我的记忆,应该是在7号(左右?我现在手上没书)。
            还有注释5哪去了?


            删除|8楼2010-08-20 13:22
            回复
              的确是7254啊哈哈哈。- -打错罢。
               呃。注释4和5一样的。
               
              普法尔,我实在没看出暗示 地心空洞……下次我再慢慢找找


              IP属地:四川10楼2010-08-20 14:04
              回复
                谁打错的。作者还是译者还是你。
                。。- =


                删除|11楼2010-08-20 14:11
                回复
                  2025-08-21 11:22: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个是从博客里搬的。反正不是我。
                  书上都是7245。- -|||
                  不知道原作者打错没。 - -


                  IP属地:四川12楼2010-08-20 14:12
                  回复
                    麻烦告诉一下那里有全文。我眼拙博客里找不到。
                    如果这也是罗伯茨写的话,那么我会认为他对数字有些不敏感。
                    http://tieba.baidu.com/f?kz=859557070
                    来自豆瓣。


                    删除|13楼2010-08-20 14:16
                    回复
                      他好多观点都是援引看鲍卓贤教授的,看来研究凡尔纳的英国人着实不多啊…


                      删除|14楼2010-08-20 14:18
                      回复
                        因为科幻小说史这本书内容比较多,可能有些生平部分也是从别的书看来的,是否准确就只能看参考的资料够不够一手。
                        不过从深入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更有所倾向于理论评论。
                        坡这篇 在博客里我也没找到,当时我搜索到这篇时,书还没出版。 的确是发在译者博客里的,仅此一家,不知道现在是否已经删掉了。其它有几章的内容还保留着呢。


                        IP属地:四川15楼2010-08-20 14:29
                        回复
                          另,书中的第七章还有一节是威尔斯的。 并且还有注释 、引文出处之类的东西。


                          IP属地:四川18楼2010-08-20 14:53
                          回复
                            威尔斯那段被一开始就百度吞了。
                            引文、出处那里全没有啊,不过也可以凑合着看了。


                            删除|19楼2010-08-20 14:59
                            回复
                              2025-08-21 11:16: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觉得科幻小说的发展应该是不平行于技术革新和社会变革这两条发展线的,但肯定会受到前面两者的影响,这应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谓的科幻小说之父也肯定有他的前辈铺垫在先。毕竟它不是说一个人嚷嚷一句“Eureka”就能够成型的。从本书的第五章和第七章看来,作者的评论还是很好的。但我认为要把“史”也给侧重一下就更好了。
                                 
                                  嗯,还有,我觉得经验有时候也是会影响直觉的(或许不应该把它们完全分开来谈)。爱伦·坡的科学幻想小说到目前为止我都读完了,我个人认为如果他能够再多接触一些技术和发展史之类的资料来进行他独特的思考并付诸笔端的话,也许他就有能力为科幻小说的发展带来比凡尔纳更大的推动力,就像他的推理探侦小说一样。就像凡尔纳援引的那样:“在他身上,想象居于各种能力之首……这种神奇的能力,能洞察事物内在的秘密的关联、相应性及相似性……”
                                  最后我觉得罗伯茨把凡尔纳和威尔斯放在一起比较略有些不妥。毕竟他们二位都不愿意这样做。我自己也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可比性。(凡尔纳对威尔斯的口头短评,参见
                              http://tieba.baidu.com/f?kz=859703647
                              fin
                                  


                              删除|20楼2010-08-21 1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