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经常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二、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华传统美德的18个德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关于行为习惯的,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待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正面引导,也要靠国学知识的熏陶。
三、感恩图报,教会孩子孝顺父母的规矩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养成在家自觉孝顺父母,真诚关怀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识字开蒙,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孩子可以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来识字,建立对汉字和汉语的亲切之感。例如《声律启蒙》、《蒙学须知》等,三字、四字一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适合孩子识字开蒙。
当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聆听和诵读,就能脱口而出很多经典诗词,然后再看到相应的文字时,就会很快大段大段的认字。
五、培养语感,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常聆听和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对汉语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比如,吟诵《笠翁对韵》、唐诗、宋词之类的韵文,能培养出对汉语之美的感受力。
六、举止得体,培养孩子的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相由心生,经过国学经典与传统礼仪的熏陶的孩子自然落落大方、举止得体,受人欢迎。
七、艺术涵养,提高孩子的艺术审美能力
生命的灵性在于审美的、艺术的涵养。而传统文化也有丰富的艺术内容,比如茶道、书法、国画、围棋,以及诗歌、戏曲、文学等等,都是陶冶艺术情操,提升艺术涵养的重要形式。

我们长久以来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在不断的打磨和优化中,传统文化素养课应运而生。我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多元智能”教育模式,从国学诵读、传统礼仪、美学茶道三大课程体系,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情商管理、肢体协调、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潜能,让孩子通过持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长为一个有学识、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