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塔景区】崇文塔秘闻 塔名传说(一)#泾阳##崇文塔#
崇文塔是中国内目前存世最高的塔式建筑,塔高87米,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崇文塔整体用青砖修建,属楼阁式,共13层。塔基为须弥座,塔身呈八边形。南向塔门上镌刻有“崇文宝塔”四字。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门四龛,龛中置或坐或立、形态各异、造型生动的明代石刻佛像,部分佛像已失。塔内有砖砌台阶,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塔檐有数层巨砖叠折外伸,形成一米余宽的腰檐平台,以供游人巡回游览,非胆大之人才敢塔外游观,现各层劵门已封。各层斗拱,砖檐椽头,以特殊磨制砖件拼装,榫卯相扣,严丝合缝,并有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极为壮观。每檐角挂有风铃叮咚作响,更为古塔增添了神韵。最高层周围筑有城堡式城垛,当天气晴朗时,游人们凭垛远眺,巡视八方,可远望西安、骊山,渭水北岸边的汉陵,更可观泾、渭二河。“浮图杳蔼入青云,渭水泾流远近分。”“久裂不用柱,谁复东南造。削顶刺碧空,迷离云作帽。呼吸风雨声,环曲独龙道。十里长安城,缩来只一隅。下视苍苍色,可畏亦可悼。”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描写了崇文宝塔的雄姿和风采。
其中关于崇文塔有许多传说:
崇文塔塔名的来历,众说纷纭,传说颇多。上溯到唐朝后期,为纪念《柳毅传》的作者李朝威而修建崇文宝塔。李朝威(766年~820年),字崇文(由李朝威德,崇尚文治而来),陇西(今甘肃省定西市)人。
晚年居住于泾阳县二河滩瑞安乡鲍方里(即今崇文镇)。其著作《柳毅传》被鲁迅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唐崇文塔1556年为华州大地震所毁,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重新修建时,仍以崇文宝塔为名。寺院也沿袭唐“崇文塔寺”原名。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竣工。



崇文塔是中国内目前存世最高的塔式建筑,塔高87米,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崇文塔整体用青砖修建,属楼阁式,共13层。塔基为须弥座,塔身呈八边形。南向塔门上镌刻有“崇文宝塔”四字。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门四龛,龛中置或坐或立、形态各异、造型生动的明代石刻佛像,部分佛像已失。塔内有砖砌台阶,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塔檐有数层巨砖叠折外伸,形成一米余宽的腰檐平台,以供游人巡回游览,非胆大之人才敢塔外游观,现各层劵门已封。各层斗拱,砖檐椽头,以特殊磨制砖件拼装,榫卯相扣,严丝合缝,并有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极为壮观。每檐角挂有风铃叮咚作响,更为古塔增添了神韵。最高层周围筑有城堡式城垛,当天气晴朗时,游人们凭垛远眺,巡视八方,可远望西安、骊山,渭水北岸边的汉陵,更可观泾、渭二河。“浮图杳蔼入青云,渭水泾流远近分。”“久裂不用柱,谁复东南造。削顶刺碧空,迷离云作帽。呼吸风雨声,环曲独龙道。十里长安城,缩来只一隅。下视苍苍色,可畏亦可悼。”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描写了崇文宝塔的雄姿和风采。
其中关于崇文塔有许多传说:
崇文塔塔名的来历,众说纷纭,传说颇多。上溯到唐朝后期,为纪念《柳毅传》的作者李朝威而修建崇文宝塔。李朝威(766年~820年),字崇文(由李朝威德,崇尚文治而来),陇西(今甘肃省定西市)人。
晚年居住于泾阳县二河滩瑞安乡鲍方里(即今崇文镇)。其著作《柳毅传》被鲁迅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唐崇文塔1556年为华州大地震所毁,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重新修建时,仍以崇文宝塔为名。寺院也沿袭唐“崇文塔寺”原名。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