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尽头吧 关注:5,593贴子:17,524

天狼星信仰之谜——解密人类起源真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希望关心人类未来的人看到这个帖子。


IP属地:辽宁1楼2020-09-12 22:02回复
    写在前面的话:从语言和文字的视野出发
    一幅拼图之所以能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条件只有一个:因为最初它就是完整有序的。

    一部人类史就像一幅完整的拼图被分为若干份留给了我们。人们各自珍藏着那一份属于自己的记忆。为了保证记忆的传承,不得已隐藏了真实的内涵。时光的流逝导致记忆在岁月中变形失真,内涵的一次次置换造成真相的遗失。今天的局面我宁愿相信是人们的执着所造成的,其实大家都没有错。当有那么一天,全人类的目光都往上看,穿越一切时空的阻碍到太空去俯视地球,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是一家。
    在语言学特别是方言学领域,有一个概念译成中文应该叫做"涟漪现象"。意思是:“越是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地方,语言的变化速度越慢。“。如果想回溯文字记录以前的上古历史,那么顺着音韵变化这根藤就一定会摸到要找的瓜了。因为音韵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说,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是拯救人类文明最后的一根稻草!同理,古老的民俗也是如此,我们将会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开谜题的关键要素。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一个原始部落民族对宇宙的认识早已凌驾于今天的文明社会。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保留着大量不可解的内容。他们至少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已经开始祭祀一个肉眼不可视的天体——天狼星的伴星。并且准确地了解它的体积、密度、运行轨道、形状、以及它围绕主星天狼星运行的周期。并且把这些内容记载到木刻,壁画和纺织品上。通过舞蹈等形式再现这些天体的运行活动。这个民族就是至今仍然生活在西非马里共和国的斗宫族。
    如果需要通过创造一种神话来维系一个民族的存续的话,那么斗宫族人为什么没有把天宇中最亮的天狼星作为信仰的对象,却认定了一个肉眼不可视的天体为宇宙和地球人类的主宰呢?纵观历史,我们似乎已经无法从史料中找到清晰的与斗宫族人拥有相同信仰的民族。横看世界,依然看不到拥有相同信仰的国家、民族或集团。事实真的如此吗?从今天开始我将再一次从不同的领域为大家解开这个迷。
    方法是:主要是从语言和文字的视野入手,尝试通过利用对斗宫神话的整理得出的关键词即‘神话要素’对各个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我们抛开斗宫神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言,先来整理出斗宫神话的关键词即‘神话要素’,然后再把这些关键词带入已有定论的古今文化现象中去检证。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大量事实证明‘天狼星信仰’真相即人类及文明的起源真相。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这些关键词以各种方式跨越时空出现在所有时代,所有宗教,所有民族及秘密社团的文化之中这一事实。这就是斗宫神话的价值所在。
    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的话,人类历史必将被改写。数千年来持续于各种族、各宗教之间的纷争将终结。人类将携手迈向新纪元。能否拥有站在全球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史的大胸怀和站在宇宙的高度审视地球文明的大气魄,决定着人类能否具有直视危机的勇气与化解危机的智慧。而汉字作为远古信息的直接载体是能够准确揭示这一真相的重要媒介之一。
    ‘置换’是为了传承的需要经常使用的手段。但多次的内涵置换导致其传承内容的扭曲和缺失。这就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而汉字作为载体数千年来忠诚地保留着远古的信息。
    点的重合可以说是偶然,线的重合也可以说是偶然,但一幅图画的完整重合就不会是偶然。任凭时空变换,其实我们的信仰从未改变。
    我信奉“人可以自谦,但不可以自卑;可以自娇,但不可以自傲;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负”。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尽人事,待天命。仅此而已。
    在此,我将提供一些关于此项研究的资料供大家参考。目的就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从人类起源的角度思考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来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根本性问题。
    如何才能重塑这幅人类史的完整图画?在这里我将从语言和文字的视野出发,尝试复原神话与宗教的真正含义。


    IP属地:辽宁2楼2020-09-12 22:03
    回复

      目的就是复原远古人类史这幅拼图。


      IP属地:辽宁3楼2020-09-12 22:09
      回复
        科学的研究方法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除了数学和逻辑学属于形式科学以外,其他都属于经验科学。而经验科学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证伪和证实来进行验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逻辑推演和实际验证的方法去寻找和证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科学思维的第一要点就是‘质疑’。比‘质疑’更重要的则是‘探索和实证’。科学就是“先假设再论证”目的是确定未知的事物。通过记录事实,经过分析,找到原因,得出结论。
        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先摒弃所有的对与错,唯一正确的就是因果关系。重大的发现必须要有极强的证据的支持和近乎完美的逻辑关系。非同寻常的主张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以上就是世界性的科学论证方法。
        因此,可以说假如我是正确的,然后找出证据证明我是正确的,这就是科学。
        既然科学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原来指自然现象,现泛指包括社会现象等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那么就是说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任何经验科学必须有观察测量,必须经得起推敲。由假设而推导出的结论不能是在偶然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做最复杂的整理以及最简单的呈现,这就是一项好的学术研究过程。任何研究范式都是目标问题方法的统一,不同的目标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方法解决。如果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的话,那么这个推论即可成立。
        遵循这个原则进行如下具体操作。
        通过对斗宫族‘天狼星信仰’现象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滤出关键词进而做出假设,即:“天狼星信仰的真相即人类及文明的起源真相“。再将关键词带入到各个民族文化和各个宗教信仰之中进行照合检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既然是人类起源真相,那就必须是世界性的普遍存在现象而非偶然现象。


        IP属地:辽宁5楼2020-09-13 12:48
        回复
          介绍一下西非马里斗宫人的神话信仰:
          ‘斗宫’一词源于英语Dogon,被汉译为“多岗、多贡、多根、图根”等名称。日语译为「ドゴン(dogonn)」。最初我把这个词译成了“斗宫”,为了观点的一致性今后也将继续沿用。
          注:为了方便理解,汉语用拼音标音,日语用罗马字标音。
          “斗宫神话”主要研究人员:

          左为马塞尔·格里奥尔(Marcel Griaule 1898年5月16日-1956年2月23日)作为人类学者,他因对斗宫人(Dogon)的研究而闻名世界。
          中间是乔迈·狄泰伦,马塞尔·格里奥尔的合作者。
          右为罗伯特·邓波尔(Robert K. G. Temple)《天狼星之迷》的作者。
          “斗宫神话”参考书籍

          《天狼星之迷》(英文名:The Sirius Mystery)简介:
          1976年,罗伯特·邓波尔(Robert K. G. Temple)出版了《天狼星之迷》(英文名:The Sirius Mystery)一书。身为英国天文学协会会员的作者认为,根据斗宫人的神话传说内容来看,其信仰的核心应为肉眼不可视的天狼星伴星。他因此得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斗宫人所掌握的高度的天文学知识源自于居住在天狼星系的两栖智能生物。甚至包括古埃及文明在内的远古人类文明也源于此。
          让我们看看罗伯特·邓波尔的依据是什么:
          1961年当邓波尔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他在读《非洲世界》这本书时注意到关于介绍斗宫人神话传说的一段话,书中这样写到:“据斗宫人说,围绕天狼星公转的一颗既小又重的星体才是宇宙一切创造的出发点。在所有的天体之中这颗星是最小的,并且是最重的。它内含着万物的种子。它的自转及围绕天狼星的运动支撑着宇宙所有的创造活动。它的轨道决定宇宙的时间和空间。”这短短的一段话竟成了邓波尔数十年研究活动的开始。在他看来要想理解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部落为什么会如此准确无误地掌握凌驾于现代科学之上的天文学知识,恐怕并非易事。从此他排除异议展开了独自的调查和研究活动。
          《青狐》与《水神》
          其实,最早向世间介绍斗宫族及其固有信仰的是两位法国文化人类学家马赛尔·格里奥列和乔迈·狄泰伦。自1931年以来,他们深入到斗宫族部落中,与斗宫人同吃共寝共同生活了近30年,得到了族人上下的高度信任。他们从斗宫人最高祭司那里收集了许多独特的神话和传说。1946年,马赛尔·格里奥列终于被允许参加斗宫人的传统秘密仪式。作为西方人首次亲眼目睹了被斗宫人奉若神灵的水陆两栖生物“诺母”的形象。他发现整个宗教仪式的内容源自于对“诺母”的崇拜。更让人惊讶的是,斗宫人声称 “‘诺母’来自于遥远的异星体,是一种高智能生物。地球文明是“诺母”带给人类的”。
          1950年二人将研究成果以《苏丹原住民传承中的天狼星系》为题发表在法国人类学杂志《非洲学协会》上。声称“有四个部落掌握着包括天狼星系在内的高度的天文学知识。这些内容甚至凌驾于现代天文学之上”。后来二人整理撰写出版了很多资料。并因此而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是两本书,一本是《青狐》,另一本是《水神》。详细地介绍了斗宫人独特的神话传说及宗教秘仪。《天狼星之谜》作者罗伯特·邓波尔的根据也大多源出于此。
          1956年当马赛尔·格里奥列去世时,斗宫族人为他在马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位文化人类学博士被斗宫人敬为祭司,身后也受到了极高的尊重和礼遇。有二十五万的部族民参加了他的葬礼。马赛尔·格里奥列死后,乔迈·狄泰伦则继续留在巴黎。经由法国国立民族学研究所整理出版了Renard pâle, ethnologie des Dogons 《青狐》一书。并担任过人类学博物馆的非洲学会会长。他们的研究成果由于被当时的宇宙物理学权威所否定,终生几乎是在白眼下度过的。但二人至死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
          关于马赛尔·格里奥列的著作资料:
          1.Marcel Griaule: Burners of men: Modern Ethiopia. Lippincott, 1935. (The story of an expedition into the interior of Abyssinia in the early 1930s; a time when Abyssinia was trying to fight off Mussolini. The book was awarded the 1934 Prix Gringoire.)
          2.Marcel Griaule: Abyssinian Journey. 1935. (Travel account of an ethnographic and linguistic study on behalf of the French Government in the 1930s.)
          3.Marcel Griaule: Masques dogons, Institut d'Ethnologie, 1938
          4.Marcel Griaule: Jeux dogons, Institut d'Ethnologie, 1938
          5.Marcel Griaule: Folk art of black Africa, 1950.
          6.Marcel Griaule: Conversations with Ogotemmeli: An Introduction to Dogon Religious Ideas. 1965. (many reprint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48 as Dieu d'Eau.
          7.Marcel Griaule and Germaine Dieterlen: The Pale Fox,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Le Renard Pâle, Institut d'Ethnologie, 1965.
          8.Walter E. A. van Beek: "Dogon Restudied: A Field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Marcel Griaule." Current Anthropology, 32 (1991): 139-167.
          9.Isabelle Fiemeyer, Marcel Griaule, citoyen dogon, Actes Sud 2004
          日文版三本:
          Dieu d'eau
          (法文原著名。中文译为:《水神 —— 斗宫族的神话世界》)
          日文版『水の神 - ドゴン族の神话的世界』、
          訳坂井信三、竹沢尚一郎、せりか书房
          Renard pâle, ethnologie des Dogons
          (法文原著名。中文译为:《青狐 —— 斗宫族的宇宙科学》)
          日文版『青い狐 - ドゴンの宇宙哲学』、訳坂井信三、せりか书房
          日文版『知の起源』(即英文版《天狼星之谜》角川春树事务所出版)
          (注:由于没有中文版,所以有条件的可以参阅日文版或直接参阅原文版。
          这三本书比较详尽地介绍了斗宫神话的来龙去脉。)


          IP属地:辽宁6楼2020-09-13 14:11
          回复
            通过对原著的整理,可以清晰地看到斗宫族人的神话及信仰的原貌。其神话传说内容体系构成庞大且复杂。
            梳理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三星——三位一体
            天狼星系为三连星。主星为夜空中全天最明亮的天狼星。另外,它有两个伴星。也就是说,天狼星系有A、B、C三个恒星存在。在这三个恒星之中,最关键的是伴星天狼星B。而不是主星。
            二、眼星——宇宙之眼
            天狼星B是宇宙中体积最小且最重的天体。由一种地球上所没有的极高密度金属物质所构成,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是宇宙的主宰,也是宇宙之根源。它不但决定着主星的轨道而且是创造全宇宙的出发点。决定着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由于它起着监督宇宙的作用,所以作为‘宇宙之眼’被称为‘眼星’。
            三、五十年周期
            天狼星系的运行周期为50年,三星呈直线形排列。伴星B、C围绕着主星A以地球年50年为周期蜿蜒旋转,其椭圆型运行轨道被称为‘曲折的水路’。


            左图:斗宫人所示天狼星AB位置图
            右图:现代天文学所示天狼星系位置图
            四、鱼之国
            天狼星C的重量只有天狼星B的四分之一,其轨道要比天狼星B的轨道大得多,两个轨道呈直角。在围绕着天狼星C旋转的行星上,生存着一种两栖类高智能生物。斗宫人称他们为‘水的支配者’。在远古,是这种高智能生物乘飞船来到地球并把文明传给了地球人。斗宫人称水神们的星球为‘鱼之国’。
            五、鱼形神
            地球人类的创造者为‘两栖类’智慧生物。智慧生物为‘水的支配者’,‘鱼形神’。

            斗宫人描绘的‘诺姆’神
            六、天体中的老者
            天狼星B是宇宙中体积最小且最重的天体。由一种地球上所没有的极高密度金属物质所构成,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是宇宙的主宰,也是宇宙之根源。它不但决定着主星的轨道而且是创造全宇宙的出发点。决定着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由于它起着监督宇宙的作用,所以作为‘宇宙之眼’被称为‘眼星’。在夜空中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

            通过整理筛选出以下关键词:
            1、天狼星系的三星‘三位一体’,最重要的是天狼星B。
            2、‘宇宙之眼’被称为‘眼星’(别称)。
            3、天狼星系运行轨道被称为‘曲折的水路’(五十年周期)
            4、天狼星B非常小(特征)。天狼星B非常重(特征)。
            5、肉眼不可视,被称为天体中的老者,(老人特征)。
            6、地球人类的创造者为‘两栖类’智慧生物(特征)。
            7、智慧生物为‘水的支配者’,‘鱼形神’(神形)。
            8、神之故乡被称为‘鱼之国’(神性)。
            9、创世主必将重返地球,被称为‘鱼之日’。等等。

            现代天文学对天狼星的认识过程:
            天狼星指大犬座α星, 是夜空里全天最亮的恒星。由A、B两星组成的双星。天狼星的伴星β星, 它体积很小,跟地球差不多, 但密度特别大,质量跟太阳差不多。由于被主星的光辉所掩盖,人的肉眼看不到。白矮星就是天体中的老者。伴星C的存在虽然在1995年已被观测到,但至今仍无定论。
            注: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斗宫人并没有直接使用诸如“天狼星”“白矮星”“伴星”“土星”等现代天文学用语,而是使用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比如,在描写“白矮星天狼星B”时,使用了一种谷物的名称。斗宫人认为这种谷物是世上最小的。由于斗宫人的描述非常详细,因此人们根据这些特征与现代天文学的观测数据相照合后,得出上述结论。
            在此抛开斗宫神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言,先来整理出斗宫神话的关键词。然后再到各宗教及各民族神话传承中逐一检证。你会发现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结论只能有一个,就是‘天狼星信仰’是人类唯一的起源。
            1995年两位法国学者Daniel Benest和J.L. Duvent,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认为根据对天狼星系统运动的观测为基础,天狼星系有存在很小的第三星的可能性。
            我的疑问: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一个原始部落民族对宇宙的认识早已凌驾于今天的文明社会。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保留着大量不可理解的内容。他们至少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已经开始祭祀一个肉眼不可视的天体天狼星的伴星。并且准确地了解它的体积,密度,运行轨道形状以及它围绕主星天狼星运行的周期,并且把这些内容记载到木刻,壁画和纺织品上。通过舞蹈等形式再现这些天体的运行活动。如果需要通过创造一种神话来维系一个民族的存续的话,那么斗宫族人为什么没有把天宇中最亮的天狼星做为信仰的对象,却认定了一个肉眼不可视的天体为宇宙和地球人类的主宰呢?
            注:
            第一,天狼星不是白矮星。它的两个伴星才是白矮星。白矮星是人类的肉眼看不到的。因为它被主星的光辉所遮蔽。
            第二,我之所以提出这种假设,是因为在‘天狼星信仰’的传承中,人们没有把主星作为崇拜的对象,而是把不可视的伴星作为崇拜的对象。因此,才应该慎重考虑神话的真正内涵。
            对斗宫神话持否定意见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因为天狼星最亮,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说法。不要忘记,斗宫人并没有说,全天最亮的天狼星是信仰的对象,而是把不可视的伴星作为崇拜的对象。所以说,这个反驳的理由不成立。
            第二点:因为马里等地区曾是法属殖民地,这些知识是近代外来人传给斗宫人的。
            在近现代的几个世纪,这个部落虽然受殖民主义者的影响,也接触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思想,但却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因此受到了许多文化人类学家的关注。
            由于没有文字所以只能依靠部族长老代代口传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仪式等来传承。他们至少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开始祭祀天狼星B。并且准确地了解它的体积,密度,运行轨道形状以及它围绕天狼星运行的周期,并且把这些内容记载到木刻,壁画和纺织品上。
            第三点:就是作为研究者的人类学家有意造假。
            我们暂时搁置后面两个观点。在此先抛开斗宫神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言,先来整理出斗宫神话的关键词即‘神话要素’,然后再把这些关键词带入已有定论的古今资料中去检证。如果相同的关键词存在的话,无疑就否定了偶然性或是臆造的这些结论。我们就不能无视这些事实的存在。这就是斗宫神话的价值所在。如果‘天狼星信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有必要思考的是,‘天狼星信仰’到底仅仅是神话还是真实的人类历史。
            推论是否成立:
            假如这一推论成立的话,就意味着解密真相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人类历史必将被改写。从此,数千年来持续于各种族、各宗教之间的纷争将终结。人类将携手共同迈向新纪元。
            “天狼星信仰”的真相即人类及文明的起源真相。否则我们无法解释斗宫人神话信仰要素以各种形式超越时空存在于各民族、各宗教、各历史时代这一事实。


            IP属地:辽宁7楼2020-09-13 14:18
            回复
              盲人摸象:
              人类史就好比一头大象,而目前我们都是在各自的局部领域内盲摸。人类的记忆是一张网状的结构,彼此忠实地保留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内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承的需要。如果你孤立地看人类史,那是不可能找出真相的。
              只有把目光放在全球范围内,人类史研究才有可能找准方向。


              IP属地:辽宁8楼2020-09-13 17:44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9-17 18:54
                回复
                  按照‘音同义近’‘因声求意’的原则寻找辅音一致的关键词。
                  根据苏美尔神话,世界最初只存在混沌女神纳穆(Nammu),即原始之海,众神之源。由她生出“原始之海”和“天地之山”,并孕育出“天地之神”安启(Anki)。安启是苏美尔的创世神,他创造世界后自解全身,分离为“天空之神”安(An)和“大地女神”启(Ki)两位大神,整个世界也被分为天界、大地和深渊三大部分。而后安(An)和启(Ki)结为夫妻,生下“空气与大地之神”恩利尔(Enlil)、“深渊之神”恩奇(Enki)分管大地和深渊。
                  再来看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习俗的真正内涵
                  《彝族祖灵信仰研究》自序
                  “彝族祖灵信仰是彝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稳定性、共同性的部分。稳定性表现在彝族祖灵信仰赖以存在的基础——家族家支制度的长期延续,祖灵信仰的观念长久地影响着彝人的思想和行动。
                  共同性是指彝族虽然居住分散,但各地彝人对祖灵有相同的认知、相似的情感心态和趋于一致的行为方式。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对彝族家庭家支社会的延续,对彝族自身的认同、内聚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要了解彝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心里特征,就要研究彝族的祖灵信仰。”

                  解放前,云南武定一带的彝族乃苏支系红彝人,都在一定时期举行耐母仪式,至今在猫街三家村与半山村委会交界处,还有地名为“耐母台”的地方,随着历史及各方面的原因,如今在红彝人的土地上已经找不到这个习俗的踪影了。
                  彝族“祭祖大典”彝语谓之“耐姆”,“耐”的含义为“同宗”或“同氏族”,“姆”的含义为“作”或“举行”,即同宗族的人共同举行祭祖大典之意。
                  我们暂且记住“耐姆”一词与斗宫族的祭祖大典时声称天狼星人的祖先“诺母”一词是完全同音同义,只是彝族并没有声称他们的祖先与天狼星有关而已。是否真的无关且看下文。
                  祭祖旧时彝族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祖典礼,除了规模浩大、礼仪纷繁之外,参加人数众多,耗资巨大,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确保祭祖大典的充分准备和如期举行,并圆满结束,有一套传统的操作程序和时间安排的惯制。千百年形成的这种传统的运作机制,要求整个的任何一个五一节都有人专司其职,每一件事务和具体工作都有明确的分工,各项仪式之间的衔接和具体步骤也必须作缜密的安排。能够使如此重大的活动,做到条不紊、秩序井然,在筹划准备和具体组织实施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彝族祭祖大典按照传统惯例,一般要举行九天九夜,有些豪门望族则有超常规地举行四十余日者。从镌子岩彝文石刻的记载来看,彝族的祭祖在彝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雄冠大理三十七部的“罗婺”氏,从啊而起到凤昭止,曾举行过四次规模较大的祭祖活动。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耐姆”习俗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被视为支系宗教活动的头等大事,是彝族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
                  因彝语方言和地域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变化和自身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彝语方言、土语和服饰。操不同的彝语方言或土语的彝族支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彝语有六大方言,即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因此彝族是一个支系繁多,自称繁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其自称也存在着不同。
                  “尼”是最早的、统一的彝族自称。据《彝族简史》,彝族自称有35种,他称有44种。但这只是彝族繁杂的自称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在彝族的历史上有诺苏、聂苏、纳苏、罗婺、阿西泼、撒尼、阿哲、阿武、阿鲁、罗罗、阿多、罗米、他留、拉乌苏、迷撒颇、格颇、撒摩都、纳若、哪渣苏、他鲁苏、山苏、纳罗颇、黎颇、拉鲁颇、六浔薄、迷撒泼、阿租拨等上百个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彝族。
                  以“诺苏颇”、“纳苏颇”“聂苏颇”(尼苏泼)、“尼颇”、“撒尼颇”
                  作为自称的彝族占川、黔、滇、桂四省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从方言来看,这些自称都属于分布在东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和东南部方言区;自称“倮颇”、“罗罗”、“纳罗”、“腊罗”、“鲁泼”的彝族都属于彝语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区,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这部分彝族的自称与龙、虎图腾崇拜有关;自称为“倮颇”的,都属于倮、黎、栗、勒、俚同音异写,彝语的意为野外、山上,即居住于山上的民族,其语言和习俗都与自称倮倮泼的较为接近。无论自称“尼颇”还是“栗颇”乐于接受“尼泼”这个彝族的较早的自称。彝族自称虽然繁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统三大的自称体系:一统,即“尼”是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自称体系、倮(罗)泼自称体系、俚泼自称体系。这三大自称体系是通过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尼”函变并衍生为繁杂的彝族自称体系的。从彝族的历史来看,彝族不同的支系、自称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缘由。不同自称的形成除了同彝族形成和繁衍过程中的部落内外战争(冲突)、民族迁徙、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彝族自古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有关。
                  彝族举行“耐姆”共祭仪式,除了缅怀祖先业绩、为祖先解除各种“罪过”、超度祖灵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为目的外,而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是氏族分支,叙谱续谱,不断壮大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彝族的历史就是祭祖分支扩散的历史。
                  彝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根据彝文文献记载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第一、二次分支是发生在 “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
                  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去向,《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天上布满星,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由于彝语地名的消失和演变,难以确定“楚吐”、“洛博”、“实液”等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但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武、乍居云南,糯、恒迁四川,布、默徙贵州,从而形成今日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的格局。
                  彝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
                  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他鲁苏、他谷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拉武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撒摩都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郊区。
                  自称为他留、堂榔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地区。
                  自称为纳若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纳渣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六浔薄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注:在小凉山地区“耐姆”的发音是“尼姆”。其他彝族地区也有语调上的不同,但是辅音是相同的。
                  云南彝族史诗《赊宣榷濮》中的“人类六祖”一节,是这样赞颂女祖先的卵子(金水)的:“妣水是金水,金水清又清,妣清人能言,妣清人智慧。妣水是金水,金水长又长,水长裔繁衍,水长育六祖……妣水是金水,妣水清又长,祖魂避妣魂,妣裔妇人传……”[9]6-7女祖先清、长的卵子(金水)孕育出了人类六祖,因此,这清、长的金水之魂将永受祖先保佑,使后代长生不衰,人丁兴旺。《彝族氏族部落史》说:“六祖水中出,吾自从中来。”
                  云南乌蒙山区的彝文典籍《六祖史诗》则干脆说:“人祖自水来,我祖水中生”。《六祖魂光辉》指出:“凡人是水儿,生成自水中”。滇南一带彝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水里出来的,因此至今还有不少人将水生动植物,作为自己祖先的图腾而加以崇拜。
                  彝族自称“诺”。凉山彝族“诺”也是黑彝的自称。彝族以黑为贵,自称诺苏本意为‘黑人’,有‘贵人’之意。
                  在贵州彝语中“诺”有“看”、“察”之义,‘诺’有武装监督者之意,是武士。
                  金沙江即《禹贡》梁州之黑水,彝语称金沙江为“诺水”,即汉文献中所记的“诺衣江”。“诺”,黑且深,“衣”即水也。
                  藏语把“天”读作“那木,诺木(nuur-mu),本义是“黑之母、黑之王”。藏语黑读“nuo”。
                  ‘那曲’藏语意即“黑色的河流”。在明清时代曾名“哈喇乌苏”(蒙古语“黑河”的译音)。那曲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该地区自古以来是藏族等多民族的信仰中心。
                  回想一下斗宫神话中宇宙的主宰“朴·托罗“即被称为“眼星、宇宙的监督者”肉眼看不见的天狼星B,不就豁然开朗了吗?
                  因为是白矮星,肉眼不可视,所以是“暗”的存在。暗是一种状态,而黑则是一种可以具象的形态,尽管是“至尊”的存在,也是用黑色来表示。
                  信仰的起源及真相就在这里。


                  IP属地:辽宁12楼2020-09-18 21:46
                  回复
                    再来继续看火把节名称“星回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川、滇、黔、桂各地很多少数民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在火把节期间,各家各户不仅要祭祀地神、谷神,还要祭祀祖灵,举行摔跤、赛马、斗牛羊、打跳、选美等各种民间游艺活动。火把节是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也是传统文化活性传承的重要机制。


                    云南元谋彝族,在火把节期间必须唱《掌火歌》,开头即是:“十二月一轮火把节,火把节一年过一回,今年火把节已过去,来年再来过火把节”,[1]他们以动物作年号,十二月中由动物轮流来掌火,其中鸟类六种,兽类六种[1]。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宁蒗沙力坪村彝族,火把节祭五谷神、祭祖以及转头仪式上,念诵的祭祀辞中均有“哦----今天,万物成熟时,日归星回时”的内容,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
                    在祭五谷神仪式上念诵:
                    万物成熟时,日归星回时,吉祥月美时,祈愿果实累累,荞杆粗如棒,荞叶大如笠,荞粒大如拳。割时收时磨时都能成倍增。害虫能防除,风调后雨顺。吉年祥月迎新年,人丁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火把节的民俗特质之一,是搭棚敬天祭祖。《云南通志·临安》说:“敬天祭祖,长幼皆严肃,无敢哗者。” 《续云南通志》引《临安府志》:“爨蛮俗或以六月二十四日为节,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至期,搭棚以敬天祭祖。”
                    火把节即星回节
                    《彝族天文学史》第七章 火把节星回节是彝族太阳历新年
                    从骠信星回节诗就可以看出,早在唐朝中期,彝族先民南诏王就已将彝族新年称为星回节了。
                    关于记载彝族节日洒火把活动的最早文献,可上推到元朝李京的《云南志略》,其中载有“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杆缚火炬照天”。
                    在明末清初的许多著作中,如胡本《南诏野史》、吴应枚《滇南杂志》、张汉《留砚唐诗集》、范本《云南通志》、张本《云南府志》、和《大理县志》等,都称此节为星回节。这说明直到清初以前,尚未出现火把节这一名称。
                    许实《禄劝县志》说:“六月二十四、五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这里将两个名字并称,且明确指出此是度岁之日。
                    星回节这个名称重在节日的性质,而火把节则表现节日的活动。
                    至于为什么要将火把节定在六月二十四日或六月二十五日,谁也说不清它的真正道理。真正纪实的文献资料,并不都将火把节记为六月二十四、五日。
                    例如:
                    元大德年间(1297~1307),李京的《云南志略》说:“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杆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火,相烧为戏,谓之驱禳。”这是第一个明确记载日期的文献。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1488~1559),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有许多诗文都提到六月星回节。其中有一首关于星回节诗的日期是六月二十日。
                    忽见庭花折刺桐,故园珍树几然红。
                    年年六月星回节,长在天涯客路中。
                    法国人吕达真的调查报告《华西的土著民族——倮倮人的人种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说:“现在独立倮倮地区新年的第一天是六月中旬。”这是与外界接触较少的彝族地区仍以火把节为新年的确实证据。
                    《云南彝志》(下)说:“火把节,云南一般约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贵州多于六月初六。”
                    以上资料可以证明,彝族星回节从六月六日至六月二十八日之间的任何日期都是可能的。
                    徐益棠《雷波小凉山之倮民》中的《倮民文献丛辑》就说:“年年都是规定七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观看天象,确定日子,而以北斗星走上太阳之日起(即傍晚时斗柄上指之日),推算二十八日为一周,各以豹之身体、种类、状态等为日子名称。”它是以初七这一天当作天文点和日子的起算点,这正符合岁首的定义。
                    彝族太阳历是以火把节为岁首的。火把节确实就是星回节,是彝族新年的节日。
                    看看”星回节“和”新年“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出哪些早已失传的信仰真相。
                    狼星的偕日升与元旦日的确定
                    偕日升是一颗恒星(也可以是月球或行星)经过隐藏在地平线下一段时间或一定的周期之后(也可以是被太阳光芒隐藏),首度在拂晓时又出现在东方地平线,或是正好在地平线但隐藏在太阳的光芒之中的现象。
                    这才是“启明星”的真正含义,也是“伏”字的正确概念。
                    在古埃及官方颁布的亲定历法规定:
                    新年的第一天,应是尼罗河泛滥与天狼星偕日升同时发生的那一天,这被称为“三合一新年”。但是这样规定的周年长度,与实际情况仍有约四分之一的误差;也就是说,到新历颁布的第五年,新年第一天就不能再与尼罗河泛滥、偕日升同时发生之日相重合了。古埃及人知道这一点,并且也接受了这一现实。他们仔细观测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也就是说就是“天狼星年”,知道长度是365.2507日,由此他们得出一个天狼星周期:
                    4×365.25=1461年
                    这样就可以预测:每隔1461年,就会有一个“三合一新年”到来。届时,古埃及人举行盛大的庆典。
                    在埃及有一本记录内容详细的公元前421年的历书,这本历书以天狼星升起(初显为7月19日)为准,它采用了一种称为天狼星周期历法的概念。
                    所谓天狼星周期,亦即“天狼星再次和太阳在同样的地方升起的周期”。在固定的季节中,天狼星自天空中消失,然后在太阳升空天亮以前,再次从东方的天空中升起。从时间上计算,若将小数点的尾数除去,这个周期则为365.25日。
                    我们用肉眼能够辨别的2000颗星星中,精确地以365.25日为周期,与太阳同时升起的星星只有一颗,这也正好是天狠星“正确的运动”(propermotion,这颗星球在宇宙中运动的速度)与岁差运动的结果。同时,在古埃及的历法中,特地将天狼星比太阳早升空的那天,定为元旦日。
                    而此前,在海里欧波里斯,这个金字塔经文的撰写地,古埃及人早巳计算出元旦日的来临。
                    在金字塔经文中,天狼星被命名为“新年之名”。
                    因此,火把节的古名“星回节”也是纪念新年的庆典活动。


                    IP属地:辽宁14楼2020-09-18 22:16
                    回复
                      如果以上内容仍然不能确定火把节与天狼星有关的话,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耳熟能详的的二郎神的真身。
                      因为农历六月二十四,庆祝“星回节”这一天是二郎神的生日。



                      作为天狼星下凡的哮天犬为什么要听命于二郎神呢?看看二郎神的第三只眼,再回想一下斗宫人的神话内容就一目了然了。被称为“眼星”可以看穿宇宙一切,而且决定主星轨道的伴星天狼星B自然就是二狼了。虽然不过是电视剧的一幕,可见创造者是做了一定的功课的。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神生日,川蜀百姓要举行“川主会”,载歌载舞,抬着川主像游行。遇上天旱,这天又是祈雨日,要演“雨戏”。
                      这习俗传到各地,山东、河北将这一天称作“雨节”。又说此日“分龙兵”,天若下雨,就是分得“勤龙”,否则就是“懒龙”当岁。因此,水神二郎神同时又是雨神。奇怪的是,在水神、雨神生日这天,川蜀及整个西南地区又有举火庆祝的习俗。漫山遍野的火把、篝火映红了半边天。民间又将此日称为“星回节”,也叫“火把节”。
                      有些地方还在这一天(有时是前一天)祭祀火神祝融、炎帝——有人说,这是二郎火神神格的旁渗。
                      川主,又称川祖,灌口神。是流行在中国西南以四川为中心并在周边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地的许多地方曾广泛存在的一种类水神信仰。
                      川主菩萨是出自西羌的治水英雄大禹,汉书所载‘广柔’、‘汶山’均为桃坪近郊,大禹出生地汶山更是举目可及,他的生日也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因此每年的这一天桃坪和附近的羌族同胞都要聚集在川主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据说国内有很多少数民族也都会在这一天以泼水节、火把节等形式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川主庙中有几个不解之谜。其一就是川主菩萨长三双眼睛。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崇拜大禹,大禹被奉为山川的神主。其后,当道教肇源于巴蜀,吸收了古老的羌族宗教信仰,大禹又被道教奉为祖师。于是羌族文化与道教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一派奇异的场景。
                      这个日子为什么如此重要?其实都是为了庆祝天狼星的偕日升,也就是新年的到来。
                      至于为什么可以断定二郎神的真身是天狼星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侯会先生的文章。
                      他详细地论述了二郎神源于祆教(祆读先)。祆教原名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波斯(今天的伊朗),又称火祆教及拜火教。他认为二郎源于祆教的说法,因为这是有根据的。五代时,前蜀政权的头头儿王衍喜欢“披金甲,冠珠帽,执戈矢”招摇过市,百姓见了,都以为是“灌口祆神”下凡——注意,这里说的灌口神是“祆神”。
                      《隋书》记载,西域有个“曹国”(大致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专门祭祀“得悉神”,就是一位祆神。为了供奉他,人们每天要杀五头骆驼、十匹马、一百只羊。
                      得悉神今译“蒂什塔尔”,本是天狼星,在琐罗亚斯德教中是“星辰雨水”之神。此星“蕴含着水种”,可以兴云致雨;而曹国及周边国家干旱少雨,因此对他格外敬奉。
                      当蒂什塔尔跟旱魃作战时,闪电雷火是他的有力武器——其实祆教与其说是“拜火”,不如说是“拜光”。古代波斯人敬奉三光:天上的日月之光,地上的火光,还有半空中的雷电之光。你看:蒂什塔尔的肖像已经勾勒出来了:他是水神、雨神,本身又是祆教之神——火神。此火为雷火,因此又是雷神。当他化作金耳朵的白马时,那不正是马神形象吗?

                      波斯雨神名蒂尔,在古波斯,蒂尔(Tiri)原是天狼星的名字,雨神其实就是天狼星的化身。
                      《阿维斯陀》中写道:“我们赞美威严的蒂什塔尔。岁暮年终之时,贤明的统治者、山林中自由活动的动物和出没于荒漠的野兽,无不翘首星空,期待它的出现。”
                      可见,古代波斯人也曾经以天狼星的出现作为新年开始的标志。
                      天狼星给大地带来雨水,因此被波斯人视为雨神,古代波斯人每年在天狼星升起的时候,都要举行仪式,迎接雨神的回归和雨季的到来。后来,在波斯历法中,这一天被固定于蒂尔月的蒂尔日,蒂尔(Tiri)就是雨神的名字,这一天因此被城为特里甘(Tiregan),即雨神节。特里甘是拜火教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回想一下斗宫神话中天神是“鱼神”,其国度为“水之国”,不难理解了吧?
                      那么,“火”的概念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因为远古时期“火”与“光”,也就是“日”太阳这个概念是同源词。而在悠久的传承过程中,内涵发生置换,从而导致拜火教和火把节的产生。
                      太阳信仰的本质也是天狼星信仰。
                      因为在拜火教徒的观念中阿胡拉·马兹达不仅代表了火,也代表了天上的太阳。而且和二郎神一样也有第三只眼。
                      在《阿维斯塔》的《伽萨》中“光”是正义的象征,是火的升华,其精神属性优于火,也是诸善神的原始意象,是知识、智慧、悟性和辨识力的隐喻表达。
                      在拜火教徒眼中“光”被视为“凌驾于一切被造物之上的神明,它源于光本源阿胡拉·马兹达,实为善界神主的象征和化身,代表着阿胡拉·马兹达的神力和福佑,同时“漫无边际的光源”也是神主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万物的始基。
                      在《胡尔达·阿维斯塔》(KhortakAvestk,即“小阿维斯塔”)的《西鲁泽》篇中,有专门赞美阿尼朗(Aneyrn)的诗句,Aneyrn的词义就为“漫无边际的光源”,即光明天国,是阿胡拉·马兹达永恒无限光芒的庇护神,也是每月第三十日的庇护神。
                      伊朗学者贾利尔·杜斯特哈赫认为:在前拜火教时期,每年的元月可能是“梅赫尔月”(即七月)。
                      因此,可以断定拜火教的真正内涵还是天狼星信仰。


                      IP属地:辽宁15楼2020-09-18 22:23
                      回复
                        有的楼看不到,为什么呢?


                        IP属地:辽宁16楼2020-09-19 15:43
                        回复
                          接着看第二个关键词“朴•托罗”(PeluTolo)、亦被汉译为“波•托罗、波•特洛“等等。
                          斗宫人称天狼星的伴星为“朴•托罗“(PeluTolo)。“托罗”是“星”的意思,“朴”是一种细小的谷物。
                          他们认为天狼星B是宇宙中体积最小且最重的天体。由一种地球上所没有的极其高密度金属物质所构成,伴星因为是白矮星所以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是宇宙的主宰,也是宇宙之根源。它不但决定着主星的轨道而且是创造全宇宙的出发点。决定着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由于它起着监督宇宙的作用,所以被称为‘眼星’。
                          按照“辅音相同即同源”的原则,我们首先来看佛教的多罗菩萨。
                          多罗菩萨(梵语:Tr,意为“眼”、“妙目睛”、“瞳子”、“极度”、“救度”;藏语:,Drolma,意为“救度”),又译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佛教认为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经论、典籍又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
                          多罗菩萨是汉语传统译词,是在唐、宋时代,由梵语直接音译成汉语,由於梵语「Tr」含有多种意思,在翻译上符合「五种不翻」之一的规则,所以直接音译「多罗(菩萨)」,而没有采用意译,包括玄奘大师、不空大师、法贤大师等都是翻成多罗菩萨。现在日本、韩国、越南佛教界仍延用此译词;但华人文化圈因受藏传佛教的佛典藏文影响,反而较少人用此译词,多用「度母」或「救度佛母」。
                          绿度母在藏传佛教中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现,包括有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而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中说:度母是从观世音菩萨眼睛所放光明流现出来的。
                          《绿度母颂》记载:二十一度母是绿度母的不同事业所化现的佛母,绿度母则是二十一度母所有功德的总摄聚集。
                          相传,白度母和绿度母是观音菩萨的两滴眼泪所化现,绿度母是观世音菩萨右眼眼泪所化。大悲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救度众生,但是众生仍然常溺五欲生死苦海、轮回六道受无量诸苦,菩萨因为悲悯苍生而不由得悄然落泪,当此之时左眼的眼泪顿时变现出白度母,右眼的眼泪变现出绿度母,各自合掌恭敬向观音菩萨同声说道:“菩萨,您不要担心,我等誓度一切流转生死苦海的众生,为菩萨分担救度众生的悲愿。”因此,度母是观音悲泪的化身。
                          绿度母之度母的密义:
                          “度”约理而言,喻示着:救拔、度脱、度化。由自度而度人,由利己而利众,自化而化人。
                          “母”喻义着:母源、生源;本源具足,则能化现万千。
                          而在藏传佛教中,白度母是长寿三尊之一,在很多高僧大德的住世祈祷文里,祈祷的都是长寿佛、尊胜佛母和白度母。因此,白度母也可以说是长寿佛的幻化。
                          白度母性格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能瞒得过她的秘密。人们总爱求助于她,故又称为救度母;白度母身色如雪山洁白,面目端庄祥和,双手和双足各生一眼,脸上有三眼,因而又称为七眼佛母。相传额上一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其余六目观六道众生。

                          对比斗宫人的神话内涵与多罗信仰的内涵,不仅仅是“音同义近”,而是音义完全相同。
                          接下来看印度教的湿婆。
                          湿婆,又被称为“自在天”是印度最重要的神明之一,与梵天婆罗摩、遍入天毗湿奴并列为印度的三大主神。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关于湿婆的信仰就已经流传在这片土地上了。暴风神“楼陀罗“是湿婆的最早形态。
                          楼陀罗(梵文:,Rudra),又译为鲁特罗,印度神话中司风暴、狩猎、死亡和自然界之神,也拥有第三只眼(Tryambaka),而且是天狼星的化身。

                          瑜伽语音冥想
                          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Mantra)冥想。梵语词“曼特拉”可以分为两部分,既“曼”(man)和“特拉”(tra)。“曼”的意思是心灵。“特拉”的意思是“引开去” 。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
                          “曼陀罗”是一种宗教术语,或称“满达、曼扎、曼达”,梵文:mandala。可汉译为”坛场,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意“。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
                          在梵语里,天狼星是Mrgavyadha“猎鹿者”或Lubdhaka“猎人”。当被称作Mrgavyadha时,天狼星代表楼陀罗湿婆;称作Scandinavia时,天狼星就被视为Lokabrenna“Loki意为“放下的火“或”Loki的火炬“。
                          让我们看看彝族火把节的两张图片。已经完美地诠释了以上宗教意义的内涵。


                          我想这些内容已经足以证明信仰的本质何在。


                          IP属地:辽宁18楼2020-09-19 19:38
                          回复
                            多罗(तारा)是梵语词,本义为“星辰”。由阿米尔·汗执导并参演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in Par),名字中的“Taare”就是星星的复数形式。
                            《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一部儿童剧情型电影,影片由阿米尔·汗执导并参演,达席尔·萨法瑞,塔奈·切赫达,维品·沙尔马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八岁男孩和他所读寄宿学校的美术老师的故事。影片于2007年12月21日上映。


                            IP属地:辽宁22楼2020-09-19 22: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