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战,诸国列强挑起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称霸欧洲,更是为了抢夺和瓜分全球范围的广大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从19世纪起就受其奴役了,即使赌注巨大,战争一经爆发,还是受到了诸多(几乎可以说是全部)国家的狂热追捧。多年以来,诸国列强之间穷兵黩武,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也愈演愈烈,因此,包括好战分子在内的多数人都急需一场速战速决的激烈战争来为全球确立新的秩序。 和大多数战争一样,“一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是始料未及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短平快”的战争,最多持续几个月而已。当时的普遍看法是:全球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成果不可能使这场战争持续太久。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意味着此前人数和装备悬殊的作战双方,如今都能因为及时得到补给而长期奋战,其后果则是史无前例的死伤。 各囯军事统帅竭力平衡着使用新式武器与大规模战争后果之间的关系,飞机、坦克、潜艇、速射火炮、毒气等新式武器均首次投入使用。不足为奇,有时他们并不能合理调配和使用这些新事物,但还没有人蠢笨至不顾战争形势所限而放弃使用这些新式武器。 在数年的惨烈角逐中,交战双方一直难分高下,直至大战结束前的最后阶段,胜负才得以初见分晓,但即便是亲历战争的人,也很难真正意识到这场大规模战争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老牌帝国一个个土崩瓦解,新的国家接连诞生,美国已崛起成为新的世界强国。尽管死伤惨重,但可以让战胜国聊以慰藉的是他们自认为赢得了一场“一劳永逸的战争”。可惜,他们只是盲目乐观地套用了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于1914年所出版的新书———《一劳永逸的战争》(The war that will end war)的书名而已。他们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所换取的和平却极其短暂,注定只能维持20年之久。
战争的起因 当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Franz Ferdinand von Österreich-Este)于1914年6月28日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一消息刚一见诸报端时,整个欧洲还并未像后人所猜测中的那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还以为这仅仅只是一起普通的政治谋杀,而起因则是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之间所存在的长期矛盾。 那个夏日所发生的刺杀事件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而是一个诱因,但它却足以在一个月之内就将整个欧洲的列强都拖入到这场全球性的灾难之中。其深层原因则是由于这些瓜分世界的列强之间——比如说,在经济,政治,及军事等方面与一些国家进行秘密结盟,因而造成了——即被历史学家们统称为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的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此外,一些关键角色也开始有意亦或是无意地,未能积极行动好去消除自1914年7月以来不断高涨的敌对情绪。当时各国高层的心理诉求都是想要借助于一场战争好来消除自家民众内心深处的愤懑与不平。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意外因素,以至于众人都认为武装冲突将会一触即发。但是,当时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这场战争会持续如此之久,涉及范围会如此之大,所造成的结果会如此严重,几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
萨拉热窝事件 早在“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就已经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其主要原因就是各国都将自己的邻国视为心腹大患。奥匈帝国和德国都担心会与其在巴尔干半岛的敌对国发生冲突,而在南欧地区,塞尔维亚与俄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奥匈帝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德国则担心法国会趁机收复其自1870—1871年普法战争战败后被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因此,德国一直竭力与英国保持友好关系,但是很快,自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即位以来,英德关系开始不断恶化,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威廉二世开始下令大规模建造军舰,从而挑战英国一直以来的海上强国地位,更重要的是英国已经开始对德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及其蠢蠢欲动的海外殖民扩张警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