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在具体使用中可分为表达陈述、指称、修饰、辅助、感叹等不同功能。其中,感叹位于语言系统之外,修饰和辅助不具有独立性,只能附加在陈述和指称之上。陈述和指称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明显的表达功能,简单说,陈述就是所谓,说明事物怎么样;指称就是所指,说明事物指什么。二者构成一对相辅相成的表达功能。人们使用语言时就是综合运用这两种表达功能,达到思维和交际的目的。
词语是陈述性的还是指称性的,取决于它在语境中显现的是具体内容(内涵)还是客观对象(外延)。实际上,词语在陈述功能与指称功能上构成一个连续统。绝对的陈述性词语和绝对的指称性词语分列两端。连续统的中间分布着大量既可用于陈述又可用于指称的词语,严格说脱离语境的孤立的词语是无法判定是用于陈述还是用于指称的,只有结合具体语境(如在具体句子中)才能判定。也就是说,指称和陈述是属于语用的。但词语的表达功能可以分为内在表达功能和外在表达功能两个层面。内在表达功能是词语自身语义特征决定的表达功能,是固定的。外在表达功能是词语在语言运用中实际体现出的表达功能,是可变的。由于内在表达功能是词语固有的、具有根本性的表达功能,就决定了外在表达功能在多数场合和内在表达功能是一致的。但在语言运用中,外在表达功能也可能和内在表达功能不一致。
根据内在表达功能,可以将词语分为陈述性词语和指称性词语。
陈述性词语有动词、形容词、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连谓短语、动词或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指称性词语有名词、代词、定中短语和名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陈述性词语用于陈述、指称性词语用于指称,这是由其自身语义特征决定的,所以是最一般最常见的。但正如前所说,指称和陈述是属于语用层面的,在实际运用语言中,在某些条件下,指称性词语也可用于陈述,陈述性词语也可用于指称。
一、指称性词语用于陈述有以下几种情况。
1.静态判断。这时指称性词语直接作谓语,主谓语间可添上“是”等关系动词。他高鼻梁。今天中秋节。
2.动态判断。指称性词语加语气词“了(啦)” 大学生了(啦)!
3.比况判断。判断某一实体(不)具有另一实体代表的性质,有特定格式。他很中国。那个人不男不女的。你比黄世仁还黄世仁。真够雷锋的!
4.叙述动作。在特定语境下指称性词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叫你们光棍一辈子。(光棍=>打光棍)咱们民主民主。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也是这类情况。
二、陈述性词语用于指称有以下几种情况。
1.特定格式(转指)。有吃有穿
2.做同位语(自指)。虚心使人进步这个道理
3.做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带定语的中心语。下棋好玩。喜欢下棋。把下棋当作乐趣。 姑妈的到来。 这本书的出版。
现代汉语中一般为自指,古代汉语中转指也很常见。
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
(现代汉语一般会用助词将转指显性化,如:夫尚贤者使能者,赏有功者,罚有罪者,……。)
以上是句法层面的转换,还有词法层面的转换。
一、指称性词语转为陈述性词语
1.添加语素。钙=>钙化。
2.零形式。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有时会固定下来,就属于指称性词语零形式转为陈述性词语。
二、陈述性词语转为指称性词语。
1.添加语素(转指):读=>读者,夹=>夹子,老=>老头,见=>所见,吃=>吃的。
2.调换词序(自指):评论文学=>文学评论;
3.零形式(但常伴有语音变化区分陈述和指称)(转指):编辑(指行为)=>编辑(指行为人),教(jiāo)授=>教(jiào)授。
陈述性词语的表达功能由陈述转为指称又可分为转指和自指。转指指称的是与陈述性词语表达的动作行为相关的事物,产生了新含义,故可产生新的义项,如词形有变化则还产生了新词。自指指称的是陈述性词语表达的意义本身,没有产生新意义(用于陈述时的义位和用于自指时的义位相同,只是表达功能有别)。汉语又不像很多语言,陈述性词语表自指时会发生形态变化(如英语:write=>writing,日语:飛び込む=>飛び込み),也就是说表自指时的词义和词形与表陈述时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