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李吧 关注:166贴子:1,499
  • 5回复贴,共1

一寸山河一寸血(上)——你不知道的“一 二八”抗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切勿忘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只是8年全面抗战,而是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14年。在记住“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同时,请勿忘记“一?二八”那段残酷、艰难的历史,请勿忘记“一?二八”抗战中的无名英雄和闪光细节。
在央视“见证   亲历”栏目瞥见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画面,才蓦然发现“一?二八”抗战距今已78年整。若不是看到这期节目,也许我同许多人一样,恐怕早已将它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也称第一次淞沪抗战,有人总是不经意地将它同第二次淞沪抗战,即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混为一谈。前者虽不如后者那么有名,规模也不是那么宏大,却同样轰轰烈烈,同样震撼我们的心灵。
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留下的基本印象是:“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十九路军奋起抗争,除第5军后来在张治中率领下参战外,没有其他部队前来支援;由于蒋介石采取妥协投降政策,拒不再向守军发出一枪一弹,致使守军孤军奋战,最终在日军大量增兵且面临被包抄的危险时,被迫撤至二线;5月5日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一?二八”抗战遂以失败告终。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翻阅当年的《第十九路军关于淞沪抗日作战纪要》,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张治中、宋希濂、俞济时等人的亲历回忆等原始史料后,我不禁惊异地感到,原来真实的历史与我们的记忆、印象之间,差距如此之大。
“一?二八”抗战败给日本了吗
“一?二八”抗战爆发后,日军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狂妄地叫嚣:日军陆战队只需四个小时就能全歼上海的中国军队。
结果,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下,日军三易主帅,多次增兵,兵力最高时达十万之众,另有军舰80艘、飞机300架和大量坦克、装甲车,但死伤逾万,才占领上海。中国守军在兵力不济、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主动退守嘉定、太仓一线的第二道防线,继续守卫。
3月3日,主要战事结束。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经多轮谈判,5月5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日军全线后撤至战争前的日本租界内,而中国一方则把军队撤出上海市,上海市内的治安由警察和宪兵维持。5月23日,中方按照协议收回上海日本占领地区,双方恢复到“一?二八”之前的态势。
从停战协定条文本身看,并没有什么,但协定之外有三个“谅解备忘录”是屈辱性的,其内容为:中国政府同意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之若干地区不驻扎中国军队。这三条为全国各界特别是上海民众所切齿痛恨。结果,推而广之,国人多指责《淞沪停战协定》为丧权辱国的条约。传统史书谈及此事,也通常这样认为,并由此得出结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了。
但耐人寻味的是,日本国内的一些史书却认为失败的一方是日本。如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认为:“在淞沪战役中日本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抵抗,特别是站在最前线的十九路军的英勇善战。”日军错误估计了对手,以为十九路军同东北军一样一触即溃,不料,“战局的发展完全与侵占中国东北时相反,日军一直处于恶战苦斗中,他们不仅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且还受到了全上海民众的顽强抵抗,取得其所预期的侵略成果的希望被彻底粉碎了”。至3月3日,战局基本出现了日军“不失体面地实行停战”的状态,日军利用这个机会发表了停战声明,重新开始了以各国外交团为调停者的停战谈判。日本参谋本部承认“上海会战”中陆军死伤占参战总人数的17%,相当于日俄战争辽阳战役的伤亡率。“军事上的失败使军部丧失信心,这就使得它此后暂时放弃了侵略中国本部的念头而专心从事经营‘满洲’和华北”。(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金锋等译《太平洋战争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IP属地:河北1楼2010-03-21 01:00回复

    日军陷入苦战,日本统治阶层始有深刻的危机感,藏相高桥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几乎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三个月也维持不了,而且国内形势也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担心中国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最终落得连满蒙攫取的利益也一并丢失。因此,日本努力把满洲问题同上海事变分开,坚持对后者采取“就地解决”主义。在英美的干预下,中日反复进行停战谈判。
    关于此战的成败,无疑应历史地看待。此战是贫弱的中国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奋起抗击的一战,粉碎了日军侵占中国上海的企图,推迟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至少为中国赢得了5年时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中,中国加强国防建设,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为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打下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作为弱国的中国,居然通过血战重创了优势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并将部队撤出上海,这为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成功和自信。对此,宋庆龄曾言:“人皆以中国此次战争为失败,实则中国在精神上完全胜利,日本所得者仅物质之胜利而已。得精神胜利之人民,必日益奋进于伟大光荣之域,得物质胜利者,只日增其侵略与帝国主义之野心,终于自取覆亡而已。”
    中国军队岂止是精神上取得胜利,物质上在当时也并未完全失败。上海租界中的西方军事观察家曾预言,中国的防线最后被日军突破时,就会发生恐慌和狂乱的败退;也有人担心中国败兵会进入外国人管辖的地区进行抢劫。结果他们看到,中国守军秩序井然地主动后撤至二线阵地,并继续同日军对峙。外国军事观察家都称赞蒋光鼐、蔡廷锴两将军战略得当,战术正确。这样一支啃不动、打不垮的部队,在当时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蒋介石的抗战态度是妥协还是积极?
    对蒋介石在“一?二八”抗战期间的态度,不应简单地沿用传统史书观点,一味把他作为妥协投降者看待。
    “一?二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已经下野,作为中国当时事实上仍手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他自然犯不着将江山拱手送给日本人。而且,从目前各方面史料看,蒋介石怎么说也算是一个爱国者。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坚决指挥“八一三”淞沪抗战,不惜将国民党精锐部队投入大战甚至消耗殆尽,这足以证明他的抗日态度。从“一?二八”抗战期间的整个表现看,蒋也是支持抗战的。不过,他确有妥协退让的一面,出现了“战”与“和”两端并存的鲜明特点。
    从“战”的角度看,在蒋介石的运筹下,国民党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时,积极派出部队进行顽强抵抗,比之“九一八”事变时的妥协退让,显然前进了一大步。过去,大陆史书一般只说张治中如何自告奋勇要求率部参战,却未言明,第5军参战其实是蒋介石派遣的结果。
    1932年1月23 日,蒋介石、汪精卫、孙科、何应钦、朱培德等人会商对日方针,决定“对日问题取缓和态度,先礼后兵方式”。
    1 月29 日晨,蒋介石获知上海中日军队发生冲突后颇感意外,他在日记中说:“闻昨日对上海日领事要求已承认,彼已满足,且表示傍晚撤兵,何乃至午夜又冲突也。” 他判断日军的侵略不限于上海一隅,而意在进犯我东南。为此,蒋决心积极抵抗,并在日记中表示:“倭寇必欲再侵略我东南乎,我亦唯有与之决一死战而已。”(《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1932 年1 月至3 月)
    1932年1月29日,在和蒋介石讨论如何应对“一?二八”事变时,汪精卫曾说:“南宋的秦桧遭到世人唾骂,可是我觉得秦桧也是个好人。在国家危亡关头,总要找出一个讲和的牺牲者,秦桧就是这样的角色。他自己遭世人唾骂却换来和平,使无辜生灵免遭涂炭。秦桧的救国和岳飞的抗敌,只是手段不同而已。”蒋介石听此言怒道:“秦桧是地道的卖国贼,这是妇孺皆知的,怎么能同岳飞相提并论?”
    


    IP属地:河北2楼2010-03-21 01:00
    回复

      蒋介石确有“攘外必先安内”的考虑。蒋企图先剿灭红军,稳定内政,再对付日军。国民党军参谋次长黄慕松曾解释,蒋介石的决策是“沪战在外交上应视为局部问题,不能扩大;在军事上‘剿赤’部队不能调用。”当时,全国有两百余万各式军队,但“可调之兵”大部分被蒋用来打内战了,以致京畿地区抵御外侮的防务单薄。
      此外,抗日的国防也尚未组织好。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缺乏一支强大的陆、海、空军,没有完备的国防工业,国防设施也未建立起来。1932年2 月1 日,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长期性、全国性”的“抗日作战计划”,经过连续两天的会议,决定了划分为4 个防卫区和1 个预备区的“全国防卫计划”。但该计划仅是一纸空文,无法立即对日军的侵略发生作用。装备也不如人,尽管国民党军在全国部队不少,但除了第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等有德式装备外,其他部队的装备乏善可陈。面对日军大批航母、坦克、飞机、大炮等现代化武器,特别是陆、海、空火力,蒋介石总感到军力不济,总企图争取更多的抗战准备时间。
      再次,蒋介石当时过多地寄望于国际联盟,希望通过外交解决上海事变。寄望于国际解决,其实也不失为一个重要思路,传统史书往往痛加批判蒋介石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战争本是外交矛盾白热化的极端表现,因此外交从来就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在上海这座国际性都市,美、英等列强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决不会坐视日本独吞上海。
      在“一?二八”抗战期间,美英各国对中国的抗战抱同情、支持态度,驻沪各国武官纷纷前往十九路军表示支持。停战协定的签署、停战的实现,也与“国联”的召开和干预有关。
      鲜为人知的是:十九路军并非孤军奋战
      谈到“一?二八”抗战历史,当然应对十九路军的功劳大书特书,但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如此大规模的淞沪抗战,除十九路军外,还有其他值得纪念的联合抗战力量。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抗战前半期固然有主要功勋,但若不提其他抗战力量,则严重不符合历史事实。
      先说参战的宪兵第6团,本是准备于1月28日与第十九路军87师换防的,孰料换防未成,就遭遇日军突袭。156旅旅长翁照垣对前来换防的宪兵第6团官兵说:日军已经打上门了,请你们枪口对外,一起抗战,补充到阵地薄弱环节。宪兵先遣第1营立即归团长张君嵩指挥,一起参加了闸北的保卫战。由于日军突然袭击,宪兵来不及布防,牺牲不小。
      再说鲜为人知的税警团。税警团乍听上去,很容易让人想象为收税的地方部队,其实不然。这个税警团,是当时国军中堪称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直属宋子文的财政部,其人数、装备都优于国民党军的任何陆军部队,每团约5000人。税警团第4团团长即赫赫有名的孙立人,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后来在税警团基础上成立第38师,曾两次赴缅作战,打得十分漂亮,名扬四海。宋子文在“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当即决定驻闸北的税警3团和驻南翔的税警2团参战,归第十九路军指挥。由于担心以税警团名义参战会引起八国银行团不满,停止拨给盐余经费,因此特地要求税警团也以十九路军的名义参战。第5军参战后,又将税警团改作第5军第87师独立旅名义参战。税警团因而在“一?二八”抗战期间成了无名英雄,报刊电台自始至终没有报道。作战中,古鼎华的税警2团打得相当勇敢,第一营全营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在3月3日葛隆镇一战中,驻篷阆镇的莫雄率税警团组成的独立旅及时驰援,与几乎弹尽粮绝的87师517团绝地反击,击退日军,避免了十九路军和第5军后撤时被日军切断后路。
      最后说说第5军。第5军是蒋介石的亲信部队,此时第5军汇集了第87、88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全系德式装备,是中央军中的王牌精锐。投入这样的嫡系精锐部队,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可见一斑。依照德国顾问的意见,这3个师和教导总队,原本都是国军新式整编的示范性实验部队,不应轻易调上战场。第5军参战后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打得有声有色。第5军宋希濂261旅请缨参战,颇具传奇色彩,值得书写。1月30日下午3时,宋希濂向何应钦当面请缨驰援十九路军,被拒。当晚11时,宋希濂率连以上干部30多人,乘一辆大卡车到何应钦宅,与何当场论争,直至凌晨1点,何应钦被迫同意宋旅等部前往上海参战。当宋希濂在南京尧化门外集合261旅官兵宣布这一消息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军帽被抛到空中去,蹦跳,鼓掌,欢笑……今天看来,这个场面依然动人。宋希濂以“军人报国在今朝”为题,作动员讲话,全旅官兵在“不灭倭寇,誓不生还”的誓词上签名后,慨然奔赴战场。参战后,宋希濂率部偷袭日军,立下奇功。
      


      IP属地:河北5楼2010-03-21 01:00
      回复
        我这里有视频《一寸山河一寸血》从七七楼沟桥事变开始讲起


        9楼2015-01-14 15: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