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切勿忘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只是8年全面抗战,而是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14年。在记住“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同时,请勿忘记“一?二八”那段残酷、艰难的历史,请勿忘记“一?二八”抗战中的无名英雄和闪光细节。
在央视“见证 亲历”栏目瞥见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画面,才蓦然发现“一?二八”抗战距今已78年整。若不是看到这期节目,也许我同许多人一样,恐怕早已将它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也称第一次淞沪抗战,有人总是不经意地将它同第二次淞沪抗战,即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混为一谈。前者虽不如后者那么有名,规模也不是那么宏大,却同样轰轰烈烈,同样震撼我们的心灵。
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留下的基本印象是:“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十九路军奋起抗争,除第5军后来在张治中率领下参战外,没有其他部队前来支援;由于蒋介石采取妥协投降政策,拒不再向守军发出一枪一弹,致使守军孤军奋战,最终在日军大量增兵且面临被包抄的危险时,被迫撤至二线;5月5日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一?二八”抗战遂以失败告终。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翻阅当年的《第十九路军关于淞沪抗日作战纪要》,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张治中、宋希濂、俞济时等人的亲历回忆等原始史料后,我不禁惊异地感到,原来真实的历史与我们的记忆、印象之间,差距如此之大。
“一?二八”抗战败给日本了吗
“一?二八”抗战爆发后,日军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狂妄地叫嚣:日军陆战队只需四个小时就能全歼上海的中国军队。
结果,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下,日军三易主帅,多次增兵,兵力最高时达十万之众,另有军舰80艘、飞机300架和大量坦克、装甲车,但死伤逾万,才占领上海。中国守军在兵力不济、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主动退守嘉定、太仓一线的第二道防线,继续守卫。
3月3日,主要战事结束。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经多轮谈判,5月5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日军全线后撤至战争前的日本租界内,而中国一方则把军队撤出上海市,上海市内的治安由警察和宪兵维持。5月23日,中方按照协议收回上海日本占领地区,双方恢复到“一?二八”之前的态势。
从停战协定条文本身看,并没有什么,但协定之外有三个“谅解备忘录”是屈辱性的,其内容为:中国政府同意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之若干地区不驻扎中国军队。这三条为全国各界特别是上海民众所切齿痛恨。结果,推而广之,国人多指责《淞沪停战协定》为丧权辱国的条约。传统史书谈及此事,也通常这样认为,并由此得出结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了。
但耐人寻味的是,日本国内的一些史书却认为失败的一方是日本。如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认为:“在淞沪战役中日本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抵抗,特别是站在最前线的十九路军的英勇善战。”日军错误估计了对手,以为十九路军同东北军一样一触即溃,不料,“战局的发展完全与侵占中国东北时相反,日军一直处于恶战苦斗中,他们不仅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且还受到了全上海民众的顽强抵抗,取得其所预期的侵略成果的希望被彻底粉碎了”。至3月3日,战局基本出现了日军“不失体面地实行停战”的状态,日军利用这个机会发表了停战声明,重新开始了以各国外交团为调停者的停战谈判。日本参谋本部承认“上海会战”中陆军死伤占参战总人数的17%,相当于日俄战争辽阳战役的伤亡率。“军事上的失败使军部丧失信心,这就使得它此后暂时放弃了侵略中国本部的念头而专心从事经营‘满洲’和华北”。(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金锋等译《太平洋战争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切勿忘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只是8年全面抗战,而是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14年。在记住“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同时,请勿忘记“一?二八”那段残酷、艰难的历史,请勿忘记“一?二八”抗战中的无名英雄和闪光细节。
在央视“见证 亲历”栏目瞥见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画面,才蓦然发现“一?二八”抗战距今已78年整。若不是看到这期节目,也许我同许多人一样,恐怕早已将它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也称第一次淞沪抗战,有人总是不经意地将它同第二次淞沪抗战,即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混为一谈。前者虽不如后者那么有名,规模也不是那么宏大,却同样轰轰烈烈,同样震撼我们的心灵。
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留下的基本印象是:“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十九路军奋起抗争,除第5军后来在张治中率领下参战外,没有其他部队前来支援;由于蒋介石采取妥协投降政策,拒不再向守军发出一枪一弹,致使守军孤军奋战,最终在日军大量增兵且面临被包抄的危险时,被迫撤至二线;5月5日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一?二八”抗战遂以失败告终。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翻阅当年的《第十九路军关于淞沪抗日作战纪要》,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张治中、宋希濂、俞济时等人的亲历回忆等原始史料后,我不禁惊异地感到,原来真实的历史与我们的记忆、印象之间,差距如此之大。
“一?二八”抗战败给日本了吗
“一?二八”抗战爆发后,日军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狂妄地叫嚣:日军陆战队只需四个小时就能全歼上海的中国军队。
结果,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下,日军三易主帅,多次增兵,兵力最高时达十万之众,另有军舰80艘、飞机300架和大量坦克、装甲车,但死伤逾万,才占领上海。中国守军在兵力不济、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主动退守嘉定、太仓一线的第二道防线,继续守卫。
3月3日,主要战事结束。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经多轮谈判,5月5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日军全线后撤至战争前的日本租界内,而中国一方则把军队撤出上海市,上海市内的治安由警察和宪兵维持。5月23日,中方按照协议收回上海日本占领地区,双方恢复到“一?二八”之前的态势。
从停战协定条文本身看,并没有什么,但协定之外有三个“谅解备忘录”是屈辱性的,其内容为:中国政府同意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之若干地区不驻扎中国军队。这三条为全国各界特别是上海民众所切齿痛恨。结果,推而广之,国人多指责《淞沪停战协定》为丧权辱国的条约。传统史书谈及此事,也通常这样认为,并由此得出结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了。
但耐人寻味的是,日本国内的一些史书却认为失败的一方是日本。如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认为:“在淞沪战役中日本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抵抗,特别是站在最前线的十九路军的英勇善战。”日军错误估计了对手,以为十九路军同东北军一样一触即溃,不料,“战局的发展完全与侵占中国东北时相反,日军一直处于恶战苦斗中,他们不仅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且还受到了全上海民众的顽强抵抗,取得其所预期的侵略成果的希望被彻底粉碎了”。至3月3日,战局基本出现了日军“不失体面地实行停战”的状态,日军利用这个机会发表了停战声明,重新开始了以各国外交团为调停者的停战谈判。日本参谋本部承认“上海会战”中陆军死伤占参战总人数的17%,相当于日俄战争辽阳战役的伤亡率。“军事上的失败使军部丧失信心,这就使得它此后暂时放弃了侵略中国本部的念头而专心从事经营‘满洲’和华北”。(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金锋等译《太平洋战争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https://imgsa.baidu.com/%D1%B0%C7%F3%C3%CE%CF%EB%B5%C4%C8%CB/pic/item/69cf8000422643d909fa9366.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