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汉时期的乐浪郡
汉光武帝在降服赤眉起义军,平定关中后,于建武六年(30)任命王遵为乐浪太守,并率兵向乐浪进军。此时在乐浪郡,土著郡吏王闳、杨邑等杀王调,迎新太守王遵(《后汉书》王景传)。《后汉书》东夷传云:“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弃领东地,悉封其渠帅为县侯,皆岁时朝贡。”光武帝借恢复乐浪郡之机,废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放弃“领东七县”,封原住民的渠帅为县侯,赐与一县一国制。在“领东七县”,秽族历来有很高的自治权,再加上高句丽的侵扰,要想恢复汉人的影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就委任它完全自治。这样,东汉时代的乐浪郡较西汉的二十五个县减少了七个县,只辖十八个县。
另外,据《三国史记》,高句丽于太武王二十年(37)灭乐浪郡,其遗民5000人来投新罗,七年后(44年)汉光武帝渡海伐乐浪, 收复萨水(大同江)以南的地区。虽没有资料证实乐浪郡当时灭亡的传说,但在建武二十年(44)以后,乐浪郡中枢部的权威好象完全恢复了。这一年辰韩廉斯邑的苏马谩等来乐浪贡献,光武帝封他为“汉廉斯邑君” (《后汉书》光武帝纪、东夷传)。建武二十三年(47),高句丽蚕支落的大加载升等万余口,诣乐浪郡内属。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来奉贡。应理解这些与光武帝时代恢复乐浪郡的权威有关。实际上,以彩箧冢、王盱墓为代表的乐浪古坟的最盛期是在东汉的前半期。
这个时期在乐浪郡治的平壤附近, 以王氏为中心的土著汉人修建了豪华的墓地。这些乐浪汉墓出土的漆器上刻有以王莽朝为中心的纪年铭,还有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到永元十四年(102) 的纪年铭(表一)。光武帝建武二十年以后,至少在乐浪郡的周围又恢复了往时的繁荣。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汉人的木郭墓仍限定在大同江南岸,分布范围不广。
如三上次男所说,乐浪王氏在郡治朝鲜县以外的地方只不过是客住者,其势力是极其微小的⑩。其后,到2世纪,乐浪郡再次发生很大振荡。先是高句丽在和帝元兴元年(105)侵寇辽东郡,永初三年(109)又向东汉遣使贡献,元初五年(118)与秽貊一起侵犯玄菟郡,攻打乐浪郡的华丽城。高句丽于建光元年(121)与马韩、秽貊围攻玄菟城,东汉得到夫余的援军,玄菟城才得以获救。夫余也于永初五年入侵乐浪郡,杀伤吏民(以上见《后汉书》和帝纪、安帝纪、东夷传)。这样,从东汉的安帝开始,高句丽和夫余频繁活动,不断侵扰辽东、玄菟、乐浪诸郡,随后玄菟郡治移到抚顺(第三次玄菟郡)。
这些动乱,领东七县不用说,就是乐浪郡治周边也受到很大影响。乐浪汉墓出土的漆器上的纪年铭最晚是和帝永初四年(102),表明平壤周边的汉人集团有很大变化。高句丽又于顺帝、桓帝时代(126—167)攻打辽东的西安平县,于道上杀带方令、掠取乐浪太守的妻子( 魏志》高句丽传)。有人根据这个记事,认为乐浪郡治这时已从辽东后退,可能碰巧乐浪太守和带方令正在赴任或归任的途 中。但是,不管怎么说,不可能乐浪太守和带方令遭到袭击时,而乐浪的住民却平安无事。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 乐浪郡的户数为61492, 口数为257050,这与《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乐浪郡的户数61812,口数406748相比,户数变化不大,但人口却从4O万锐减为25万 。《后汉书》所说的数值是顺帝永和五年(140)的事,1世纪中叶由于高句丽的侵攻,郡域缩小, 人口也就减少了。光武帝时放弃的领东七县,到东汉末期已在高句丽的管辖下,据《魏志》东沃沮传,东部都尉废止后,在领东诸县,“夷狄更相攻伐”,“遂臣属句丽”。《魏志》秽传也载:“汉末,更属句丽”。
如前述,高句丽在元初五年(108)攻打领东的华丽城,通过这种攻势,高句丽在领东的统治得到巩固。另外,汉代南部都尉管辖的五个县中,除吞列县外,其余四县仍划入乐浪郡,吞列县改为乐都县(《后汉书》郡国志)。但是,在都府的设置中,不能充分管辖的地域在都尉停废后,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管辖。关于昭明、镂方、提奚、浑弥等旧南部都城尉的管县,在东汉时代,乐浪郡的统御到底达到什么地方,这是人们不能不提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