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顶山
没想到,完达山脉的主峰竟然在我家乡的深山里。现在,人们都叫它“神顶峰”。可我还习惯地叫它的原名:神顶山。
神顶山并不高,海拔只有八百多米,但登山可欣赏到美景-----日出、云海、林海。
神顶山有着完达山脉的山势,低缓而浑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山脚下有条沙石公路由西向东,曾经拉大木头的大挂车整日不断。神顶山沉寂在森林中,凝视着山脚下的公路一望就是几十年。
只记得一条小路从公路岔出,攀向神顶山。附近20余米高的大红松树比比皆是,萋萋的草,半尺来高,夹出的两道车辙,裸露着沙石瘦而黄白一直到山顶。过往的车辆只看见森林看不到山,没有标志的岔路口,一晃即逝,谁也没理会,就象这座山根本不存在一样。
八十年代初期,当地出了本内部发行的文学期刊,取名“神顶峰”。从此,“神顶峰”慢慢成了神顶山新的称谓。摄影爱好者登山发现了日出时的美丽和云海的壮观,拍了许多风光照片。看得眼热心动,恨不得立即奔赴神顶峰一探究竟。
山和森林是对孪生兄弟,春夏,云雾低锁,森林遮掩,更没人见过神顶山的山形。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
我第一次登上神顶山是在20年前。
吉普车一直开到山顶。没有奇松、没有怪石,也没有神花仙草,和山下没什么两样。山风像鼓风机把头发吹得蓬乱,衣服也像鼓满风的船帆。一座瘦干干的四腿木质防火瞭望塔楼孤单单立在山顶,在山风中瑟瑟地颤抖,吱嘎嘎地响。几个人哆哆嗦嗦地登上简陋的塔楼,立即感觉像站在轮船的桅杆上,身体似一片树叶随时会被风吹落塔楼坠入丛林。塔楼上面有一圈瘦骨嶙峋的松木杆护栏,爬满了深深的裂纹,想扶怕断了,不扶又被风刮得站不稳。展目四眺,见群山连连,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条偌大的蟒,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山牵着森林,森林簇拥着山,起伏着山的起伏,追逐着山的追逐。完达山林区的森林针阔叶混交,在山上远远地望去,厚厚的森林像盖在群山的绿色毛毡,看不见树干,只见树冠一个挨一个连成了片,一簇簇墨绿的红松树冠成了黑色,十分抢眼。直嗓子喊出一声,以为撞在森林的厚墙会有一片嗡嗡回音,无奈的是山风把声音撕碎了,那回声迟迟没有来。
后来,盛兴去神顶山看日出,常有游客慕名而来,神顶山成了家乡的名片。我在神顶山没看过日出,于是,看日出成了心愿,终于,一次的如愿成了难忘。
夏至的那一天,夜最短,我到山上已经凌晨1点了,离太阳升起还有段时间。登上观光塔的顶层,山风森森,穿着羽绒服也冷得打寒战。山和森林尚未苏醒,四处黑黝黝的,看不清树形和山峦,夜沉沉,风萧萧,星光惨淡。
天边泛起鱼肚白,借着冷光,打量起周围的景色。
和从前不同,山顶似乎平被整了许多,水泥覆盖了植被,有了公园的景致。
中心地段叫“太阳广场”,广场的正西借着山势修了台阶,台阶上面的平台上是一座巨大的仿汉白玉太阳之母“羲和”的塑像,仿嫦娥奔月的形态,手里托着象征太阳的球体,格外引人瞩目。雕塑的名字大概是“羲和御日”。
把太阳之母请到山上,神顶山似乎有了仙气,有了灵魂。是为映证“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吧。小广场、凉亭、根据《山海经》中传说而建的雕塑《羲和御日》、《夸父逐日》,以及正在修建的花坛、长椅等人为的雕琢使神顶山的山顶更像一处以太阳为主题的公园。那座老旧的木质瞭望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脚下漂亮的观光塔,25米高,有多层云朵状的观光平台,可攀梯螺旋而上,塔顶一只巨球,红艳艳的,像征旭日东升,所以塔称为“旭日观光塔”。南面还有一段几十米长的玻璃栈道曲曲折折,虽不险要但很时髦,旁边一座二层的圆柱形防火瞭望工作站,像座碉堡。
山间的云雾陡然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雾茫茫一片了。偶尔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
大凡高山,可以见到云海,但是神顶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群山和森林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神顶山坐落于森林最茂密之处,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边,大小山峦、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神顶山也就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岛。
天边出现一抹红晕,接着半边天开始染红,越来越红,从未见过的绚丽。越靠近天边的地方越红,饱和成了猩红,伴随着朝霞满天。我激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等着看太阳出来。太阳渐渐从天际的云霾里地升起时,像只橙红色的圆盘,轮廓清晰,鲜鲜嫩嫩。山顶腐蚀了一层红色,山谷里的树树木木,隐隐透出镶着金边的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
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云来雾去,变化莫测。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云阔,似扁舟轻摇。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山。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山峦间穿隙而过;清淡处,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云海日出,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终于明白有人不辞辛苦地反复去神顶山看日出,因为神顶山看到的日出、云海交织的景色奇绝壮观,随着气象的不同而变化万千,季季不同,日日不同。春夏是看日出、云海的最佳之季,晨曦中的神顶山常常锁于云雾,少有碧空万里的晴朗,然而,日出瞬间少了云海的映衬就像宴席上少了美酒而不成席,可云雾多了又看不到太阳初升时的美丽身姿,恰到好处时的日出云海,几率太少了。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每天都是新的。看日出,大概如同缘分。日出也许无处不在,但难得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契合。因此,为一刻的霞光,不惜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痴心默默地等待。
没想到,完达山脉的主峰竟然在我家乡的深山里。现在,人们都叫它“神顶峰”。可我还习惯地叫它的原名:神顶山。
神顶山并不高,海拔只有八百多米,但登山可欣赏到美景-----日出、云海、林海。
神顶山有着完达山脉的山势,低缓而浑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山脚下有条沙石公路由西向东,曾经拉大木头的大挂车整日不断。神顶山沉寂在森林中,凝视着山脚下的公路一望就是几十年。
只记得一条小路从公路岔出,攀向神顶山。附近20余米高的大红松树比比皆是,萋萋的草,半尺来高,夹出的两道车辙,裸露着沙石瘦而黄白一直到山顶。过往的车辆只看见森林看不到山,没有标志的岔路口,一晃即逝,谁也没理会,就象这座山根本不存在一样。
八十年代初期,当地出了本内部发行的文学期刊,取名“神顶峰”。从此,“神顶峰”慢慢成了神顶山新的称谓。摄影爱好者登山发现了日出时的美丽和云海的壮观,拍了许多风光照片。看得眼热心动,恨不得立即奔赴神顶峰一探究竟。
山和森林是对孪生兄弟,春夏,云雾低锁,森林遮掩,更没人见过神顶山的山形。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
我第一次登上神顶山是在20年前。
吉普车一直开到山顶。没有奇松、没有怪石,也没有神花仙草,和山下没什么两样。山风像鼓风机把头发吹得蓬乱,衣服也像鼓满风的船帆。一座瘦干干的四腿木质防火瞭望塔楼孤单单立在山顶,在山风中瑟瑟地颤抖,吱嘎嘎地响。几个人哆哆嗦嗦地登上简陋的塔楼,立即感觉像站在轮船的桅杆上,身体似一片树叶随时会被风吹落塔楼坠入丛林。塔楼上面有一圈瘦骨嶙峋的松木杆护栏,爬满了深深的裂纹,想扶怕断了,不扶又被风刮得站不稳。展目四眺,见群山连连,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条偌大的蟒,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山牵着森林,森林簇拥着山,起伏着山的起伏,追逐着山的追逐。完达山林区的森林针阔叶混交,在山上远远地望去,厚厚的森林像盖在群山的绿色毛毡,看不见树干,只见树冠一个挨一个连成了片,一簇簇墨绿的红松树冠成了黑色,十分抢眼。直嗓子喊出一声,以为撞在森林的厚墙会有一片嗡嗡回音,无奈的是山风把声音撕碎了,那回声迟迟没有来。
后来,盛兴去神顶山看日出,常有游客慕名而来,神顶山成了家乡的名片。我在神顶山没看过日出,于是,看日出成了心愿,终于,一次的如愿成了难忘。
夏至的那一天,夜最短,我到山上已经凌晨1点了,离太阳升起还有段时间。登上观光塔的顶层,山风森森,穿着羽绒服也冷得打寒战。山和森林尚未苏醒,四处黑黝黝的,看不清树形和山峦,夜沉沉,风萧萧,星光惨淡。
天边泛起鱼肚白,借着冷光,打量起周围的景色。
和从前不同,山顶似乎平被整了许多,水泥覆盖了植被,有了公园的景致。
中心地段叫“太阳广场”,广场的正西借着山势修了台阶,台阶上面的平台上是一座巨大的仿汉白玉太阳之母“羲和”的塑像,仿嫦娥奔月的形态,手里托着象征太阳的球体,格外引人瞩目。雕塑的名字大概是“羲和御日”。
把太阳之母请到山上,神顶山似乎有了仙气,有了灵魂。是为映证“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吧。小广场、凉亭、根据《山海经》中传说而建的雕塑《羲和御日》、《夸父逐日》,以及正在修建的花坛、长椅等人为的雕琢使神顶山的山顶更像一处以太阳为主题的公园。那座老旧的木质瞭望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脚下漂亮的观光塔,25米高,有多层云朵状的观光平台,可攀梯螺旋而上,塔顶一只巨球,红艳艳的,像征旭日东升,所以塔称为“旭日观光塔”。南面还有一段几十米长的玻璃栈道曲曲折折,虽不险要但很时髦,旁边一座二层的圆柱形防火瞭望工作站,像座碉堡。
山间的云雾陡然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雾茫茫一片了。偶尔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
大凡高山,可以见到云海,但是神顶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群山和森林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神顶山坐落于森林最茂密之处,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边,大小山峦、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神顶山也就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岛。
天边出现一抹红晕,接着半边天开始染红,越来越红,从未见过的绚丽。越靠近天边的地方越红,饱和成了猩红,伴随着朝霞满天。我激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等着看太阳出来。太阳渐渐从天际的云霾里地升起时,像只橙红色的圆盘,轮廓清晰,鲜鲜嫩嫩。山顶腐蚀了一层红色,山谷里的树树木木,隐隐透出镶着金边的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
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云来雾去,变化莫测。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云阔,似扁舟轻摇。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山。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山峦间穿隙而过;清淡处,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云海日出,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终于明白有人不辞辛苦地反复去神顶山看日出,因为神顶山看到的日出、云海交织的景色奇绝壮观,随着气象的不同而变化万千,季季不同,日日不同。春夏是看日出、云海的最佳之季,晨曦中的神顶山常常锁于云雾,少有碧空万里的晴朗,然而,日出瞬间少了云海的映衬就像宴席上少了美酒而不成席,可云雾多了又看不到太阳初升时的美丽身姿,恰到好处时的日出云海,几率太少了。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每天都是新的。看日出,大概如同缘分。日出也许无处不在,但难得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契合。因此,为一刻的霞光,不惜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痴心默默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