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呢,我先摆明我的观点:7.62*25托卡列夫手枪弹不再适合冷战之后以手枪平台为主的使用情景。为啥呢?别急,我们先探讨一下7.62托卡列夫的来历。
PPSh-41、PPS-43冲锋枪以及TT-33手枪使用的弹药都是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这种手枪弹是苏联在德国7.63x25mm毛瑟手枪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的。 7.63x25mm毛瑟手枪弹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手枪弹,特点是采用瓶型无底缘弹壳,弹头为圆头平底,铅芯铜被甲、高初速,弹头重5.57g,初速400-455m/s,在手枪弹中是很高的。发射这种子弹的毛瑟手枪,也就是驳壳枪曾经大量流入沙俄,在苏俄革命内战时期大量使用,所以苏联在上世纪20-30年代研发制式手枪的时候也考虑使用这种枪弹,苏联对毛瑟枪弹进行了仿制,换用苏联生产的单基发射药,膛压略微下降但初速略高,命名为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和7.63x25mm毛瑟手枪弹互相通用(也有说法是说,TT-33手枪发射7.63x25mm毛瑟手枪弹时会出现供弹故障,真假不知。)。这种子弹苏军在二战中使用极其广泛,战后扩散至华约国家以及中国、朝鲜等盟友国家,这些国家都大量生产这种弹药,直到今天仍是一些国家的制式枪弹。 所以别说7.62托卡列夫是什么鬼“东方弹”,苏联自己都没这说法。
首先解释一下手枪弹的杀伤机理。在一众手枪弹中,除了那些小口径高速手枪弹外,常见手枪弹弹头长径比不算很大,弹头质量也较重,依靠高速弹头失稳而达到翻滚形成大的瞬时空腔进行杀伤不太可能,还是主要以侵彻作用打出来永久空腔为主要杀伤机理,因此,想提高手枪弹停止作用力,要么像小口径高速手枪弹那样搞大长径比弹头的高速轻弹,进入人体后便快速失稳造成翻滚释放能量,形成较大的瞬时空腔,以破坏肌肉和神经,同时拥有较强的护甲穿透能力,类似改锥捅人还搅动;要么以.45ACP为代表的通过增大口径提高质量来提升人体侵彻能力和扩大永久空腔,切断肌肉和神经,类似用矛捅;而两者都能在弹头上做文章,通过设计弹头结构来达到变形或失稳以加强杀伤性,或者提高穿甲能力。而 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特点是轻弹高初速,但又仍未达到小口径高速手枪弹的效果,实际杀伤机理更接近上述的第二种。由于其较高初速、高穿透和弹道平稳的特点,停止作用被认为较9×19mm Para略差(但是实际使用这俩玩意都是一个样,实际在手枪的使用范围内杀伤区别不大,打致命区基本一枪死,非致命区看被击中的人的体质了)。
示例:7.62×25mm手枪弹,初速 420~440m/s, 冲锋枪发射约 500m/s, 动能600J;
9x19mm手枪弹, 全金属被甲铅芯弹, 初速 360~380m/s, 动能550~580J;
5.7×28mm SS190,初速650m/s,P90上发射716m/s,动能534J左右。
现在就能说一说为啥托卡列夫手枪弹逐渐给主流国家所淘汰了。最先抛弃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就是它的亲爹苏联了。二战时,7.62×25mm托卡列夫由于其高速轻弹的性质,特别是在冲锋枪上发射时因为枪管较长,初速高、弹道性能好、弹头侵彻力比普通手枪弹强,所以比较适合作为冲锋枪弹药,广泛运用在苏联的主力冲锋枪上,同时为省事兼用在手枪上。但自从苏联50年代成功研发并大量装备发射7.62×39mm中间威力弹的AK47/AKM后,AK便取代了原本作为班组主要火力的PPSh-41和PPS-43冲锋枪。毫无疑问中间威力弹各项性能完爆作为手枪弹的托卡列夫(7.62×39 M43,初速715m/s,初动能约1900J),冲锋枪的地位不复以往,而新式的冲锋枪主要射击距离也就100m甚至50m内,7.62×25mm托卡列夫也与9×19mm Para拉不开特别大差距,这是给主要用在冲锋枪上的7.62×25mm托卡列夫的第一刀;战后,手枪和手枪弹也从重要的补充火力位置被淘汰到仅用于军官警察的装饰、自卫和执法,要求手枪弹容量较大,后坐力较小而可控,便于连续射击,子弹穿透力要低,停止作用好。但托卡列夫弹在手枪上使用时,有很多缺点,比如强劲的后坐力和枪口爆音、穿透力过强而停止作用不足、弹长较大、弹壳锥度较大,双排排列时会导致手枪握把过大,握持困难。总的来说,7.62×25mm托卡列夫和9×19mm Para在手枪上,并在手枪常用距离(<50m)的实际杀伤效果差不多,但是前者使用体验比后者要差,给一般人选择肯定选后者。这是给托卡列夫弹的第二刀;虽然随着90年代以来软质防弹衣的普及,以及PDW概念的兴起,貌似给主打高速高穿透的托卡列夫弹有回归的机会。但实际是让结合了小口径步枪弹的杀伤原理的小口径高速手枪弹兴起了,同时还有各类新式9mm手枪弹的出现(例如毛子的9×21mm 7N29、9×19mm 7N31)。这些弹药的穿透性能都要比7.62×25mm的传统穿甲弹要好,同时停止作用也更好,在手枪上的使用体验也不错。并且实际上7.62×25mm的硬化钢芯弹(初速420~450m/s)也能给NIJⅢA软质防弹衣在5m处勉强拦截下来,距离越远越容易,而上述的新型穿甲弹要求都是50m以外能击穿。这是给托卡列夫弹的第三刀。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东南亚地区和东欧的部分地区仍大量使用托卡列夫弹,是不是表明托卡列夫弹并其实很好?说实话,要是能忍受的了托卡列夫弹在手枪上使用的种种缺点,单就这个弹来讲,还是足够用的。但我认为这些地区不换掉托卡列夫弹的主要原因是没钱,没钱换弹药和武器的生产线,更换的人力成本高,同时市场和使用单位上仍保有大量托卡列夫弹和相关手枪,也很难换完。反正对于那些使用者来说,托卡列夫弹及其手枪是够用的,并且有使用经验并且足够便宜,他们便会一直用,并不能表明其性能有多优越。一如西方各国仍装备了已经100岁的M2HB重机枪,并不是它性能有多优越,单纯使用成本便宜,并且能忍受它各种坑爹的缺点,也没迫切需求,就不换了。
综上所述,7.62×25mm托卡列夫弹在结构上就已经不适应现代手枪弹主打手枪使用的应用场景了;而军用冲锋枪地位一降再降,加上有更适应现代的新式弹药的应用,更使其无出头之日;在手枪弹仍旧热门的警用市场中,其要求的低穿透性与低附带伤害与主打高穿透的托卡列夫弹相违背,也挺难占据一席之地;也就民用市场,托卡列夫弹还能发挥余热。所以,别再给托卡列夫弹招魂了,喜欢用自个说一下就行了,别吹得好似天下无敌一般。
PPSh-41、PPS-43冲锋枪以及TT-33手枪使用的弹药都是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这种手枪弹是苏联在德国7.63x25mm毛瑟手枪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的。 7.63x25mm毛瑟手枪弹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手枪弹,特点是采用瓶型无底缘弹壳,弹头为圆头平底,铅芯铜被甲、高初速,弹头重5.57g,初速400-455m/s,在手枪弹中是很高的。发射这种子弹的毛瑟手枪,也就是驳壳枪曾经大量流入沙俄,在苏俄革命内战时期大量使用,所以苏联在上世纪20-30年代研发制式手枪的时候也考虑使用这种枪弹,苏联对毛瑟枪弹进行了仿制,换用苏联生产的单基发射药,膛压略微下降但初速略高,命名为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和7.63x25mm毛瑟手枪弹互相通用(也有说法是说,TT-33手枪发射7.63x25mm毛瑟手枪弹时会出现供弹故障,真假不知。)。这种子弹苏军在二战中使用极其广泛,战后扩散至华约国家以及中国、朝鲜等盟友国家,这些国家都大量生产这种弹药,直到今天仍是一些国家的制式枪弹。 所以别说7.62托卡列夫是什么鬼“东方弹”,苏联自己都没这说法。
首先解释一下手枪弹的杀伤机理。在一众手枪弹中,除了那些小口径高速手枪弹外,常见手枪弹弹头长径比不算很大,弹头质量也较重,依靠高速弹头失稳而达到翻滚形成大的瞬时空腔进行杀伤不太可能,还是主要以侵彻作用打出来永久空腔为主要杀伤机理,因此,想提高手枪弹停止作用力,要么像小口径高速手枪弹那样搞大长径比弹头的高速轻弹,进入人体后便快速失稳造成翻滚释放能量,形成较大的瞬时空腔,以破坏肌肉和神经,同时拥有较强的护甲穿透能力,类似改锥捅人还搅动;要么以.45ACP为代表的通过增大口径提高质量来提升人体侵彻能力和扩大永久空腔,切断肌肉和神经,类似用矛捅;而两者都能在弹头上做文章,通过设计弹头结构来达到变形或失稳以加强杀伤性,或者提高穿甲能力。而 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特点是轻弹高初速,但又仍未达到小口径高速手枪弹的效果,实际杀伤机理更接近上述的第二种。由于其较高初速、高穿透和弹道平稳的特点,停止作用被认为较9×19mm Para略差(但是实际使用这俩玩意都是一个样,实际在手枪的使用范围内杀伤区别不大,打致命区基本一枪死,非致命区看被击中的人的体质了)。
示例:7.62×25mm手枪弹,初速 420~440m/s, 冲锋枪发射约 500m/s, 动能600J;
9x19mm手枪弹, 全金属被甲铅芯弹, 初速 360~380m/s, 动能550~580J;
5.7×28mm SS190,初速650m/s,P90上发射716m/s,动能534J左右。
现在就能说一说为啥托卡列夫手枪弹逐渐给主流国家所淘汰了。最先抛弃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就是它的亲爹苏联了。二战时,7.62×25mm托卡列夫由于其高速轻弹的性质,特别是在冲锋枪上发射时因为枪管较长,初速高、弹道性能好、弹头侵彻力比普通手枪弹强,所以比较适合作为冲锋枪弹药,广泛运用在苏联的主力冲锋枪上,同时为省事兼用在手枪上。但自从苏联50年代成功研发并大量装备发射7.62×39mm中间威力弹的AK47/AKM后,AK便取代了原本作为班组主要火力的PPSh-41和PPS-43冲锋枪。毫无疑问中间威力弹各项性能完爆作为手枪弹的托卡列夫(7.62×39 M43,初速715m/s,初动能约1900J),冲锋枪的地位不复以往,而新式的冲锋枪主要射击距离也就100m甚至50m内,7.62×25mm托卡列夫也与9×19mm Para拉不开特别大差距,这是给主要用在冲锋枪上的7.62×25mm托卡列夫的第一刀;战后,手枪和手枪弹也从重要的补充火力位置被淘汰到仅用于军官警察的装饰、自卫和执法,要求手枪弹容量较大,后坐力较小而可控,便于连续射击,子弹穿透力要低,停止作用好。但托卡列夫弹在手枪上使用时,有很多缺点,比如强劲的后坐力和枪口爆音、穿透力过强而停止作用不足、弹长较大、弹壳锥度较大,双排排列时会导致手枪握把过大,握持困难。总的来说,7.62×25mm托卡列夫和9×19mm Para在手枪上,并在手枪常用距离(<50m)的实际杀伤效果差不多,但是前者使用体验比后者要差,给一般人选择肯定选后者。这是给托卡列夫弹的第二刀;虽然随着90年代以来软质防弹衣的普及,以及PDW概念的兴起,貌似给主打高速高穿透的托卡列夫弹有回归的机会。但实际是让结合了小口径步枪弹的杀伤原理的小口径高速手枪弹兴起了,同时还有各类新式9mm手枪弹的出现(例如毛子的9×21mm 7N29、9×19mm 7N31)。这些弹药的穿透性能都要比7.62×25mm的传统穿甲弹要好,同时停止作用也更好,在手枪上的使用体验也不错。并且实际上7.62×25mm的硬化钢芯弹(初速420~450m/s)也能给NIJⅢA软质防弹衣在5m处勉强拦截下来,距离越远越容易,而上述的新型穿甲弹要求都是50m以外能击穿。这是给托卡列夫弹的第三刀。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东南亚地区和东欧的部分地区仍大量使用托卡列夫弹,是不是表明托卡列夫弹并其实很好?说实话,要是能忍受的了托卡列夫弹在手枪上使用的种种缺点,单就这个弹来讲,还是足够用的。但我认为这些地区不换掉托卡列夫弹的主要原因是没钱,没钱换弹药和武器的生产线,更换的人力成本高,同时市场和使用单位上仍保有大量托卡列夫弹和相关手枪,也很难换完。反正对于那些使用者来说,托卡列夫弹及其手枪是够用的,并且有使用经验并且足够便宜,他们便会一直用,并不能表明其性能有多优越。一如西方各国仍装备了已经100岁的M2HB重机枪,并不是它性能有多优越,单纯使用成本便宜,并且能忍受它各种坑爹的缺点,也没迫切需求,就不换了。
综上所述,7.62×25mm托卡列夫弹在结构上就已经不适应现代手枪弹主打手枪使用的应用场景了;而军用冲锋枪地位一降再降,加上有更适应现代的新式弹药的应用,更使其无出头之日;在手枪弹仍旧热门的警用市场中,其要求的低穿透性与低附带伤害与主打高穿透的托卡列夫弹相违背,也挺难占据一席之地;也就民用市场,托卡列夫弹还能发挥余热。所以,别再给托卡列夫弹招魂了,喜欢用自个说一下就行了,别吹得好似天下无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