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师资和教育质量来看,早在04年教资会发表了表《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长·与时俱进》已指出香港应扮演区内教育枢纽的角色,促进各资助院校在相关方面致力达致具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教资会明确「各院校应确保有一定比例的教学人员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并帮助非本地学生与本地学生融合;同样,各院校亦应帮助本地学生适应校方的国际化工作,包括提升学生两文三语的能力,以及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交流机会」。
经过香港高校多年的努力,香港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提升程度遥遥领先。内地学者者李凌(2015)指出「香港大学外教的情况,在1,400多名教师中有99%的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外籍教师佔比近50%;而香港科技大学教师来自近30个国家,其中不乏美国国家两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外籍教师比例也超过30%」同时,有内地学者亦发现香港「各高校经常举办大型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并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香港高校与国外高校还建立了教师互访制度,利用假期互派教师进行学术访问」。
回顾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高等教育仍是精英型,到了九十年代迈进大众化,而至今成为一个普及型高等教育的社会。
当前香港高等教育发展成熟,已是一个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枢纽;为了促进香港社会和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政府、教资会和各资助院校仍积极推动国际化,不单提高非本地生入读的机会,亦同时增加香港高等院校学生的交流机会。
然而,因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和适龄学生人口下降,香港高等院校尤其是自资院校将面临收生困难,此乃香港高等教育当下的一大挑战。
教资会明确「各院校应确保有一定比例的教学人员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并帮助非本地学生与本地学生融合;同样,各院校亦应帮助本地学生适应校方的国际化工作,包括提升学生两文三语的能力,以及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交流机会」。
经过香港高校多年的努力,香港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提升程度遥遥领先。内地学者者李凌(2015)指出「香港大学外教的情况,在1,400多名教师中有99%的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外籍教师佔比近50%;而香港科技大学教师来自近30个国家,其中不乏美国国家两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外籍教师比例也超过30%」同时,有内地学者亦发现香港「各高校经常举办大型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并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香港高校与国外高校还建立了教师互访制度,利用假期互派教师进行学术访问」。
回顾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高等教育仍是精英型,到了九十年代迈进大众化,而至今成为一个普及型高等教育的社会。
当前香港高等教育发展成熟,已是一个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枢纽;为了促进香港社会和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政府、教资会和各资助院校仍积极推动国际化,不单提高非本地生入读的机会,亦同时增加香港高等院校学生的交流机会。
然而,因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和适龄学生人口下降,香港高等院校尤其是自资院校将面临收生困难,此乃香港高等教育当下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