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字藏品(NFT)指南
时间尽头百货
旧物,灵感与故事,这里是元宇宙概念杂货店
2021年以太坊上的NFT累计交易数量为762.85万个,总交易额相当于188.29亿美元。
感觉挺多的,不过对于笔者这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对这个数字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于是查了一下其它数据,发现2021年国外纯艺术品拍卖的成交额也就才112亿美元,这其中还包括2.32亿美元的规范化NFT拍卖。
这说明什么?要知道,NFT的爆发主要集中在2021年的下半年,也就是说,NFT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超越了整个传统艺术品拍卖行业!
诚然,用NFT和艺术品做对比也许并不太合适,毕竟部分NFT是具有某些“特殊金融属性”或者某些“特定应用场景”的,但即使如此,小荷才露尖尖角的NFT让资本们突然意识到,这世上竟然还有如此之多的野生韭菜没割!
2022年6月1日的以太坊NFT累计数据(数据来源NFTScan)
何为NFT
要弄明白这个闹(N)翻(F)天(T)的小破孩是何来如此幸运,居然能发现了这么一片世外韭菜源,就得先扒一扒他的身世和能耐。
翻开他的族谱,会发现来头可不小,他的祖先是区块链,一种分布式储存的账本。在最早的时候,区块链只用作记录支付双方的钱包地址和支付时间,换句话说,就是在账本上写着某人在何时向某人支付了多少这样的信息。
后来到了第二代,以太坊的出现,让区块链这个账本不仅能记录支付信息,还能记录其它的自定义数据,也就是说,现在你除了能在那账本上正正经经地记账,还可以在上面涂鸦,作诗,写歌,甚至画上个棋盘拿去和朋友在上面下个五子棋。这类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被大家称作Token,大概意思是“某物或某权力的替代物”,比如用来代替货币使用的代金券,代替房子进行交易的房产证,代替通行权力的通行证之类的,因此国内最常见的3个翻译是“代币”,“令牌”和通证“。
为啥要给起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
众所皆知,与实物不同,数据是可以轻易复制的,而且还能不断复制,与“生产”数据的成本相比,复制一份数据的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记。
一直以来,Control+C与Control+V所带来的短暂快乐,让那些付出了真心的数据成果难以换回应有的幸福,而Token则是为了能打破这种凄美而降生的。
得益于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不可篡改,链上的数据本身和其数量都能一次性锁定下来,无法再删除或复制。就凭这点,区块链上的数据就能像实物一样用来交易。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将数据搬运到区块链上的成本并不低,很多特别胖的数据上链简直太不划算。为了更经济地使用这项技术,得尽可能地对上链的数据进行瘦身,于是这些写进区块链的数据被设计为某些更大的数据的“替身”,作为其唯一所有权的凭证去进行交易或使用。
因此才被命名为Token。
Token的家族有非常多的成员,正如龙生九子,各有所长。其中名气最大的有两个:FT(Fungible Token)和NFT(Non-Fungible Token)。这两种Token不仅很能,还特别务实:
FT可以代替那些有一定数量且彼此一模一样的物品或数据,比如股票,证券,游戏币,优惠券之类的。
而NFT则是用来代替那些唯一的,不可重复的物品及数据,比如艺术品,房产,会员证等等。
Token的功能结构
FT和NFT的诞生说是为互联网带来了一场价值革命都不为过,因为从此数据也能成为资产,韭菜们终于摆脱了只能被大厂收割的命运,变得可以互相收割了!这也是为何国外的网民们如此为之疯狂。
为何数字藏品
相比国外,FT和NFT在国内的发展却处处“碰壁”:
2017年,因为难以监管和涉及多宗高额诈骗,虚拟货币以及与其十分相似的FT的发行在国内被全面禁止。
2022年,NFT则作为“数字藏品”,需在有限条件下才被允许售卖,各相关部门对数字藏品的警告和指导意见不断出台。
因为担心会像虚拟货币一样被“一刀切”,许多大平台都不敢开放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也就意味着你买了一张图片,不能再转手卖给别人,甚至有些平台为了避免线下交易,连转赠给朋友都需要等待一年。
这种买了之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向朋友证明自己买了的数字藏品,确实让很多人看不懂。大家似乎都暗暗觉得,买数字藏品的要不是吃饱了撑了,就是不切实际的投机者,伴随各种“打压”的不断出现,这阵NFT的风在国内估计刮不了多久就会被一声令下,戛然而止。
实不相瞒,笔者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后来留意了一下相关产业的动态和政策鼓励,竟发现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数字藏品(NFT),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意义重大呀!
发布倡议的三家协会,后面站着的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监管部门,而这也应该是第一次提及NFT而不是“数字藏品”
哦?此话怎讲?
如果将中心化的互联网web2.0视为一
时间尽头百货
旧物,灵感与故事,这里是元宇宙概念杂货店
2021年以太坊上的NFT累计交易数量为762.85万个,总交易额相当于188.29亿美元。
感觉挺多的,不过对于笔者这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对这个数字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于是查了一下其它数据,发现2021年国外纯艺术品拍卖的成交额也就才112亿美元,这其中还包括2.32亿美元的规范化NFT拍卖。
这说明什么?要知道,NFT的爆发主要集中在2021年的下半年,也就是说,NFT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超越了整个传统艺术品拍卖行业!
诚然,用NFT和艺术品做对比也许并不太合适,毕竟部分NFT是具有某些“特殊金融属性”或者某些“特定应用场景”的,但即使如此,小荷才露尖尖角的NFT让资本们突然意识到,这世上竟然还有如此之多的野生韭菜没割!
2022年6月1日的以太坊NFT累计数据(数据来源NFTScan)
何为NFT
要弄明白这个闹(N)翻(F)天(T)的小破孩是何来如此幸运,居然能发现了这么一片世外韭菜源,就得先扒一扒他的身世和能耐。
翻开他的族谱,会发现来头可不小,他的祖先是区块链,一种分布式储存的账本。在最早的时候,区块链只用作记录支付双方的钱包地址和支付时间,换句话说,就是在账本上写着某人在何时向某人支付了多少这样的信息。
后来到了第二代,以太坊的出现,让区块链这个账本不仅能记录支付信息,还能记录其它的自定义数据,也就是说,现在你除了能在那账本上正正经经地记账,还可以在上面涂鸦,作诗,写歌,甚至画上个棋盘拿去和朋友在上面下个五子棋。这类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被大家称作Token,大概意思是“某物或某权力的替代物”,比如用来代替货币使用的代金券,代替房子进行交易的房产证,代替通行权力的通行证之类的,因此国内最常见的3个翻译是“代币”,“令牌”和通证“。
为啥要给起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
众所皆知,与实物不同,数据是可以轻易复制的,而且还能不断复制,与“生产”数据的成本相比,复制一份数据的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记。
一直以来,Control+C与Control+V所带来的短暂快乐,让那些付出了真心的数据成果难以换回应有的幸福,而Token则是为了能打破这种凄美而降生的。
得益于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不可篡改,链上的数据本身和其数量都能一次性锁定下来,无法再删除或复制。就凭这点,区块链上的数据就能像实物一样用来交易。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将数据搬运到区块链上的成本并不低,很多特别胖的数据上链简直太不划算。为了更经济地使用这项技术,得尽可能地对上链的数据进行瘦身,于是这些写进区块链的数据被设计为某些更大的数据的“替身”,作为其唯一所有权的凭证去进行交易或使用。
因此才被命名为Token。
Token的家族有非常多的成员,正如龙生九子,各有所长。其中名气最大的有两个:FT(Fungible Token)和NFT(Non-Fungible Token)。这两种Token不仅很能,还特别务实:
FT可以代替那些有一定数量且彼此一模一样的物品或数据,比如股票,证券,游戏币,优惠券之类的。
而NFT则是用来代替那些唯一的,不可重复的物品及数据,比如艺术品,房产,会员证等等。
Token的功能结构
FT和NFT的诞生说是为互联网带来了一场价值革命都不为过,因为从此数据也能成为资产,韭菜们终于摆脱了只能被大厂收割的命运,变得可以互相收割了!这也是为何国外的网民们如此为之疯狂。
为何数字藏品
相比国外,FT和NFT在国内的发展却处处“碰壁”:
2017年,因为难以监管和涉及多宗高额诈骗,虚拟货币以及与其十分相似的FT的发行在国内被全面禁止。
2022年,NFT则作为“数字藏品”,需在有限条件下才被允许售卖,各相关部门对数字藏品的警告和指导意见不断出台。
因为担心会像虚拟货币一样被“一刀切”,许多大平台都不敢开放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也就意味着你买了一张图片,不能再转手卖给别人,甚至有些平台为了避免线下交易,连转赠给朋友都需要等待一年。
这种买了之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向朋友证明自己买了的数字藏品,确实让很多人看不懂。大家似乎都暗暗觉得,买数字藏品的要不是吃饱了撑了,就是不切实际的投机者,伴随各种“打压”的不断出现,这阵NFT的风在国内估计刮不了多久就会被一声令下,戛然而止。
实不相瞒,笔者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后来留意了一下相关产业的动态和政策鼓励,竟发现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数字藏品(NFT),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意义重大呀!
发布倡议的三家协会,后面站着的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监管部门,而这也应该是第一次提及NFT而不是“数字藏品”
哦?此话怎讲?
如果将中心化的互联网web2.0视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