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挑孔明躬耕地之争 南阳小学生拒看新《三国》
5月29日,南阳30名小学生在卧龙岗前齐诵《出师表》,抗议新《三国》。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襄阳与南阳已经争了上千年。而新近热播的电视剧新《三国》又在这个问题上点了一把火,因将躬耕地“搬”到了襄阳而引起南阳的强烈不满。日前,著名作家二月河、周同宾,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刚等人就此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新《三国》,引起了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百姓的热切关注。可是最近,南阳人却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儿,特别是新《三国》第32集里的一场戏,把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说成是居住襄阳隆中,把卧龙先生隐居的南阳卧龙岗也搬迁到了襄阳。”6月6日,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刚向记者述说了他的不解和愤怒,“简直是胡编乱造,新《三国》咋能这样不严肃呢?”
记者注意到,新《三国》第32集有一场戏,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住着一位当代奇才……此人姓诸葛,字孔明,因为住于卧龙岗上,所以又号卧龙先生。”
张晓刚说:“新《三国》依据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场戏在《三国演义》里属于第三十六回,即《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罗贯中在此处已明确提到了诸葛亮与襄阳、南阳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徐庶对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三国演义》还写了刘备的反应:“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同时,还写了后人赞徐庶走马荐诸葛所写的一首诗:“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张晓刚认为,客观地讲,《三国演义》既写了诸葛亮曾经居住于襄阳,又写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写了徐庶与刘备道别于南阳新野之后,经过南阳卧龙岗见到诸葛亮之后,又继续前行至许昌。而这样,也符合由新野去许昌时途经南阳这一地理实际。因此,新《三国》在此不提诸葛亮躬耕南阳,并将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硬搬到了湖北襄阳,违背了原著。张晓刚还说,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襄阳是一个很小的县,当时更没有隆中这个地名。隆中当时叫“阿头山”,新《三国》中徐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简直成了一句极其“穿帮”的笑话。
南阳网友卧龙岗前砸掉电视机
新《三国》将诸葛亮躬耕地搬到襄阳的剧情,引起了南阳人的强烈不满。电视剧播出后,不断有网友和当地学生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前聚会,他们一起诵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起声讨新《三国》篡改历史。
5月29日上午8点,南阳数百网友还在卧龙岗山门前的“千古人龙”牌坊下,拉起条幅,30名小学生齐声诵读前《出师表》,游人与市民签名声援。活动的最后,几名网友还抬出一台电视机当场砸毁,以示对新《三国》的抗议。
参与活动的网民“二月公子”对记者说,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毋庸置疑,现在网友们反对的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话题“编造历史”,以争议获取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二月公子”说,诸葛亮所撰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一再自述“躬耕于南阳”、“躬耕南阳之庙,遂蒙刘氏顾草庐”,民间也自古流传“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南阳有个诸葛亮”、“三顾茅庐”等谚语和成语,清晰表明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河南南阳,躬耕地有“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