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法迄巴先生13年前的帖子。
◆ 佛性與無生
無生有多喻,隨不同世界有不同比喻,這裡舉五義一事來說明。五義為畢竟空、勝義有、因緣和合、佛性無生妄有生滅、佛性即能覺(具正等正覺之能力),一事是須直接會入無生的行為,稱為中道。
(1) 勝義有之主張(注一)
佛性無生如大海,妄風吹識浪,浪有諸波相,大海不隨諸波相之生而生,不隨其滅而滅,所以說大海無生。十方世界唯識所變,而識在佛性中產生,如彼大海浪,所以說佛性無生為常,遍滿十方世界。
(2) 畢竟空之主張(注二,注三)
佛性無生如虛空,妄見空中有空花,空花有多相,而虛空不隨空花之生而生,不隨其滅而滅,所以說虛空無生。十方世界由妄所現,而妄本非真,以佛性立場而言,妄亦無生滅,眾生顛倒妄見生滅。是以說佛性無生不二。
(3) 因緣和合之主張(注四)
佛性無生如交蘆,諸干和合因緣故能作用,諸干剔除後則交蘆不存在。所以交蘆不離因緣和合,和合者不實其性空,性空即本來無生,所以交蘆無生。十方世界亦由眾因緣和合而成,所以十方世界亦無生。所以佛性無生,因緣和合其性亦空。
(4) 佛性無生妄有生滅(注十一)
佛性無生,妄有生滅,妄如鎖鍊環環相扣,此扣非彼扣,亦不離彼扣而生,妄滅即是不扣。十方世界即此扣環之系結力變現,此力即是妄,所以佛性無生,妄有生滅。
重說一次。
宇宙現狀就是不停的生滅,如鎖鍊一環扣一環,由今環前推不見始,以不見始故,後推亦不能知何時終。過去環不是當前之環,但今環卻不離過去環而存,這就是「相續生」的道
理。其之相續力量,乃環環之間的「扣環系結」所致。此系結即是貪慾愛習。成佛人斷貪舍欲徹底,所以妄亦能滅,只是妄滅而不住於所滅(斷滅),所以說妄有生滅,而佛性無生。
(5) 佛性即能覺
佛於菩提樹下成佛,第一個感慨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故,不得見如來』。
所謂如來智慧德相,即是說眾生具有「能」正等正覺之功能。而妄想執著如同美食,美固美矣,但飢餓人不食,永遠仍在飢餓中,這是何以眾生未發菩提心不能成佛之原因。
所以佛性不是境界,是指能正等正覺的能力。此能力於佛不
失,於眾生不少,是謂佛性也。
觀察上述五無生義之主張者,是在「起用後」所生,何謂起用耶
?
所謂起用,指眾生之妄識及佛之真智作用。若眾生無妄,而佛無真,則識智不生,既然無生,又誰來主張佛性無生呢?這是何以在瑜伽師地論說阿賴耶識亦永滅的原因(注五)(只是業相滅,實相即佛性並不滅,無生之故。業相滅是指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起用之義,在眾生曰妄、識、業。在佛曰真、智、願。若眾生無業,則十方一時殞銷(注六)。若佛無願,則如二乘入於寂滅不再受生度眾生。若吾人能如此理解,那就能看得懂永嘉證道歌:「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說完義理之後,就要說一事。此事意旨與諸義不異,只是諸義用語言文字說明,而此事就須當下會入才能了義。此事就是未起用時的無生境界!
須知,若起用則生識智(在眾生為識,在佛為智),於是就產生了生滅兩邊諸義,所以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喔,莫我說了畢竟空又著了空見,此事直須當下會入才行,以多言無利言語道斷之故!但為了利益有緣人,我還是儘量說明之,有緣人悟我所說義後,須識月忘指,得筌忘魚才行,此事說明詳見「注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