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巴吧 关注:1,621贴子:27,427
  • 4回复贴,共1

「開悟」、「無生」、「明心」、「見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開悟」、「無生」、「明心」、「見性」這四個話題,敝人過去已曾說過不少次,但觀察目前談論佛法的人,卻仍有甚多人有許多誤解知見,且又於圓覺經及楞嚴經義也看不懂,所以於此再次整理重說一次。


IP属地:山东1楼2022-10-23 20:31回复
    这是法迄巴先生13年前的帖子。
    ◆ 佛性與無生
    無生有多喻,隨不同世界有不同比喻,這裡舉五義一事來說明。五義為畢竟空、勝義有、因緣和合、佛性無生妄有生滅、佛性即能覺(具正等正覺之能力),一事是須直接會入無生的行為,稱為中道。
    (1) 勝義有之主張(注一)
    佛性無生如大海,妄風吹識浪,浪有諸波相,大海不隨諸波相之生而生,不隨其滅而滅,所以說大海無生。十方世界唯識所變,而識在佛性中產生,如彼大海浪,所以說佛性無生為常,遍滿十方世界。
    (2) 畢竟空之主張(注二,注三)
    佛性無生如虛空,妄見空中有空花,空花有多相,而虛空不隨空花之生而生,不隨其滅而滅,所以說虛空無生。十方世界由妄所現,而妄本非真,以佛性立場而言,妄亦無生滅,眾生顛倒妄見生滅。是以說佛性無生不二。
    (3) 因緣和合之主張(注四)
    佛性無生如交蘆,諸干和合因緣故能作用,諸干剔除後則交蘆不存在。所以交蘆不離因緣和合,和合者不實其性空,性空即本來無生,所以交蘆無生。十方世界亦由眾因緣和合而成,所以十方世界亦無生。所以佛性無生,因緣和合其性亦空。
    (4) 佛性無生妄有生滅(注十一)
    佛性無生,妄有生滅,妄如鎖鍊環環相扣,此扣非彼扣,亦不離彼扣而生,妄滅即是不扣。十方世界即此扣環之系結力變現,此力即是妄,所以佛性無生,妄有生滅。
    重說一次。
    宇宙現狀就是不停的生滅,如鎖鍊一環扣一環,由今環前推不見始,以不見始故,後推亦不能知何時終。過去環不是當前之環,但今環卻不離過去環而存,這就是「相續生」的道
    理。其之相續力量,乃環環之間的「扣環系結」所致。此系結即是貪慾愛習。成佛人斷貪舍欲徹底,所以妄亦能滅,只是妄滅而不住於所滅(斷滅),所以說妄有生滅,而佛性無生。
    (5) 佛性即能覺
    佛於菩提樹下成佛,第一個感慨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故,不得見如來』。
    所謂如來智慧德相,即是說眾生具有「能」正等正覺之功能。而妄想執著如同美食,美固美矣,但飢餓人不食,永遠仍在飢餓中,這是何以眾生未發菩提心不能成佛之原因。
    所以佛性不是境界,是指能正等正覺的能力。此能力於佛不
    失,於眾生不少,是謂佛性也。
    觀察上述五無生義之主張者,是在「起用後」所生,何謂起用耶

    所謂起用,指眾生之妄識及佛之真智作用。若眾生無妄,而佛無真,則識智不生,既然無生,又誰來主張佛性無生呢?這是何以在瑜伽師地論說阿賴耶識亦永滅的原因(注五)(只是業相滅,實相即佛性並不滅,無生之故。業相滅是指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起用之義,在眾生曰妄、識、業。在佛曰真、智、願。若眾生無業,則十方一時殞銷(注六)。若佛無願,則如二乘入於寂滅不再受生度眾生。若吾人能如此理解,那就能看得懂永嘉證道歌:「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說完義理之後,就要說一事。此事意旨與諸義不異,只是諸義用語言文字說明,而此事就須當下會入才能了義。此事就是未起用時的無生境界!
    須知,若起用則生識智(在眾生為識,在佛為智),於是就產生了生滅兩邊諸義,所以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喔,莫我說了畢竟空又著了空見,此事直須當下會入才行,以多言無利言語道斷之故!但為了利益有緣人,我還是儘量說明之,有緣人悟我所說義後,須識月忘指,得筌忘魚才行,此事說明詳見「注七」。


    IP属地:山东2楼2022-10-23 20:39
    回复
      ◆ 開悟
      「開悟」二字乃出自妙法蓮華經諸佛出世一大事因緣(注八)。其本意只是佛開其知見予眾生,例如佛法法門;佛示其知見予眾生,例如佛報身莊嚴及諸多佛土境界,及佛智之三昧妙用。所以,在佛開、示佛之知見後,佛欲眾生由所開示之佛知見,而悟佛之知見,而入佛之知見。
      所謂悟者,就是「吾心」,所以中文字造的巧妙。吾心何義哉?指眾生應悟當下心之生住異滅,於心生後又滅時,了知其畢竟未入斷滅。經此悟之後,方知佛之知見乃無生也!
      從佛開其知見予眾生,至眾生悟佛之知見,如此過程而被禪宗人拿來合用,就稱為「開悟」。但目前絕大部份不讀經書、不通教的禪宗盲隨者,都謂開悟就是證悟,這實在是大錯!所謂證悟,是證實所悟無生境界,這只有佛能自證,等覺菩薩也不能自證。
      開悟時,隨其慧觀(慧力)及所用事功(定力)不同,就顯出以下不同的差別。
      (1) 理上悟
      歸於理上悟者,基本上在開悟前都是沒入初禪,缺乏禪定力。此是偏于慧觀這一路,於開悟時可分三類。
      a.第一類是純理上悟,不伴隨任何事發生。這是目前時代最多的人,卻也是爭執最大之類,因為這類人缺乏禪定力,而無法以資伏眾,又於經教報化身事也不通明,於是常發生說錯話狀況,此人雖悟宗旨,但由於與未悟人定境及慧力差別不夠鉅大,又因為斷惑的功夫用的不夠,所以常有爭執發生,說這類人為知解宗徒也不為過。
      b.第二類是會伴隨入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或斷惑(見惑、思惑、塵沙惑)發生。
      c.第三類則是利根人,能由理入事,詳見事上悟說明。
      (2) 事上悟
      事上悟比較複雜,這是在禪定用功過程所產生的開悟。依定境、根器及因緣成熟狀況,有以下幾類項目會單發或合併發起:入三界內定境、發神通、入忍、入三昧、斷惑
      事上悟是某些通宗不通教的禪宗盲隨者,所誤認為真正開悟的類別。
      (3) 開證同時
      證悟是證佛知見,已與佛等同,正式名稱是「入佛知見」,不叫開悟或「開悟知見」,這可由注九楞嚴經了知其理。雖說如此,但是某些比較特殊的人,如圓覺經中的頓覺人;或六祖壇經所說,甚至可以一悟至佛地,這就變成開悟與證悟同時發生。
      開悟時,若不是一悟至佛地,那就還是要悟後事修,如同楞嚴經偈所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此時無論是用頓漸那一種方法,也許過程他不是菩薩地一地一地的上進,但都還是要經過斷惑的過程。於事修至報化身圓滿時,若能證寂滅忍,則可說是入佛知見,證實了因地發心所悟無生境界與佛無異,此時可稱之為證悟。


      IP属地:山东3楼2022-10-23 20:39
      回复
        ◆ 見性
        何謂「見性」呢?
        要見性之前,要先知何謂性?須知,性是本具之意。中國字造的巧妙,「心生」名性!以人道來說,能生之根本就是「性」。由十方世界皆是唯心所生之故,了知妄心也就是性,而佛之智亦能生,所以它也是心,被稱為真心。是以妄心、真心悉皆是性,因為它們都能起用之故。
        若人以為,我成佛是心外取得,那就是心外求法,這個人應該仔細的去看楞嚴經的「七處徵心」經文。而見性,在眾生因地若不能見,那這性就是有生滅,不是本具。如同演若達多的頭不是本具,而是外面取得,這就成了邊見,我對這種見解的人,也無話可說了!
        至於大般涅槃經中所說的見佛性之差別相(注四),雖示見佛性有不同類人,但吾人應了知,若於因地所見不能與果地同(注九)而能成佛,那是「無有是處」。所以注四的意義,指的是事功,而不是見地!論見地時,是不論禪定解脫,這自古以來就是禪宗風格,為彼禪定解脫是二法之故。


        IP属地:山东5楼2022-10-23 20:40
        回复
          ◆ 結語
          由上述無生、開悟、明心、見性的論說可以了知,所謂開悟、明見性皆是同一義理。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同義異名。當然這是就理而論,若要卡入事功,那還真是人言言殊,畢竟事功也只有佛才具講話的資格,除非您是圓滿報化身佛,否則就此截斷爭議是最恰當的選項!
          真正開悟人他的人生是怎樣的呢?我說,他的人生應只剩「依願隨緣了業」至命終而已。若期間因緣成熟,於六根觸六塵時就能斷惑,如宗鏡錄、指月錄中之禪宗祖德開悟記載。甚至於能如六祖壇經所說:一悟至佛地。
          所謂「依願」,那是菩薩本事,每個菩薩成佛前都要發菩提誓願,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文殊師利十大願。而您將依此誓願過完此餘生。當然,對於某些還不能自在的人而言,他最好還是先避居無人處去用功,如同六祖慧能先避居獵人隊十五載,之後再出來弘法的情形。
          所謂「隨緣」,那就是依願去接觸六塵外緣之意思。這隨緣帶有不強迫性的意思。若眾生不願被您度化,那就要隨眾生習氣而沈默,等待下一次緣又來時再度化。但,要如何揀擇此時是否應該對眾生沈默呢?此中大須智慧!
          又,若眾生強迫您時,若所強迫事件與您的願力不合,例如要您從事惡業,那也是無緣的意思,亦須拒絕或默擯,這也要等下次緣熟時再度化之。
          所謂「了業」,這有二義。
          一是了眾生與您的業因,若不了,則此業因一直存在不能異熟,如還有活性的種子,將在未來世再次異熟,所以要隨此次接觸緣,而不住此業果對吾人的影響,而了此業報。
          二是要了自心的業習。除非您已是佛,否則還是有餘習要破除,這在隨緣之當下無四病(止作任滅,詳見圓覺經)而了之。
          了自心之業習,例如眾生對您惡語、詈罵時,此時以心不瞋怒,意不動來因應,至於身口要如何因應,這也大須智慧。而之所以發生此惡事乃因為吾人過去世與此眾生有不如意業因,而於今果報異熟,於是就被惡意對待。而真修行人就在此時,應該要用功於此「好機會」,若於此時不用功,更待何時用此功呢?
          如何是用功表相?這個真修行人,心住無生境界而不生瞋怒怨恨的習氣,也不生戲弄嘻哈的輕浮習氣,於是他就將此業了結了。這也就是金剛經說被眾生輕賤可消業的原因。
          即說偈曰:
          南傳二十部,部部能寂滅
          北傳有五義,義義皆無生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10/03/03
          **********************************************************


          IP属地:山东6楼2022-10-23 20: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