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吧 关注:339,557贴子:2,742,716
  • 2回复贴,共1

这球蹦筐而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浏览到一些知识点,主要讲学习方法的。
说什么呢,那些在书本上各种备注各种彩色的划线,然后反复阅读背诵,最后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及认真看了一遍,隔段时间回来验证一下吸收了多少的这种学习方法!
结论是什么呢,就是你反复做这个事儿,认识上会觉得已经掌握,但其实只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在高强度之下而产生烙印。
怎么产生这个牢固的烙印?就是通过检索和调用,看能不能准确的还原?要去检验。如果能还原,说明印记是深刻的,否则就是趋于表层的假象。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练球,如果我说,不用一天练几百上千,认真练50个一周之后回来再练,那我一定被认为大逆不道,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因为这思路背离思维惯性,背离了现有的约定俗成的方法。
为什么说一个话题呢,是想说一个可能存在的现象。
就是那些,职业的,勤奋的,靠时间积累的,如果丧失了训练强度,训练时间得不到保障,那么他能力的起伏,是否比我们业余的浮动比率更大。
但这个问题在职业层面影响不大,职业的代名词首先包括充裕的训练。
想说什么呢,这种苦练,催肥打激素式的提高,会不会表层化特征比较强。
是指停留在肌肉层面的本能,而不是可以随时都能准确的调用的深层刻画。
一但外界条件的变化,反而受影响的是这一类。
就是你看,我们练五分点,后半程大脑几乎是混沌的状态,反正我知道我在打,球在进,倒是脑子在休息,我是觉得我会的……
实际场上呢,条件是不一样的,一个五分点,接一个大角度薄球,考验的是功能的调用,不全是直觉和本能。
说这么多,可能会误读为训练没用。
我其实想说,要深知每打一下的意义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5-01 19:51回复
    有意思。我零零碎碎和朋友娱乐台球了一年,其中也就隔三差五打一晚上。最近才开始一个人去球厅练习五分点,从一开始全凭本能打,到下一阶段凹姿势去打,其实两者多少都停留在“如何把这球灌进去”的感觉寻求层面;等到姿势凹得差不多了,发现球还是进不了,打点依旧带塞,便会开始思考每一次出杆后,母球和子球的不同走位是如何反映了你这次出杆中的瑕疵的;有了这种思考过程的出现,虽然好一段时间内,出杆依旧带塞,但是意识中多少已经有了修正这种误差的萌芽;继续练习下去,更觉得五分点练习的意义并非是鞭笞本能,而应该是对大脑进行深层次的经验知识刻画。在这种状态下去练五分点,思维反而会更加脱离混沌;然而身体状态却会慢慢下滑,我觉得这可能也会带来大脑混沌的假象,换句话说:身体机能的下降要快于大脑深层学习的过程?
    总之,虽然只是三天前开始练习基本功的玩家,但我越来越认同每一球该调动思维去击打,这样也许能带来更多的乐趣。以上只是一点不成熟的拙见,有矛盾之处望指正!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5-02 18: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