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夕阳下,我踏着自行车,漫行于去曙光林场的公路。一阵低沉的柴油机马达声轰隆轰隆地传来,震得地皮发抖。我从自行车上下来,透过公路边的树枝叶寻声向南而望,原来是火车来了。
铁路和公路并行,相隔500米。内燃机车牵着绿色长龙开着大灯缓缓地从车站开出驶来。我连忙骑车下了公路穿过一座废弃的砖窑来到铁路边看火车。
护路壕把我隔在了铁路外的荒野地里,我扔了自行车来到沟边仰头看着火车从我身边缓缓的通过,这是开往哈尔滨东站的列车,每天下午在这个时间通过。
火车渐渐远去,我上了路基。向车站方向望去,见粮库的几座银色金属粮仓和路口高高的信号灯杆。
这条有六十年历史的铁路在北大荒算是历史悠久。铁路刚通车的时候我还没上学,记得从曙光车站步行到小清河车站觉得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呢。
线路清扫得干干净净,像家里过年时刚扫过的院子,不见一颗杂草和一片白色垃圾。石渣边缘整齐刷刷地成了笔直的一条线,让人赏心悦目。枕木边的便道铺撒了深灰色细石渣,骑自行车再没有散落的石子挡道了。铁路向西后左转钻入一道树林的屏障。
内燃机旅客列车首次开进东方红车站的时候,山里人从未见过内燃机火车,有很多人到车站围观。学校早早组织了少先队在车将要到达的那天早晨在车站台列队迎候。列车在鼓号齐鸣,彩旗招展的欢迎仪式中徐徐进站。激动人心的场面里年火车司机跳下车满脸堆笑地和少先队学生握手。
车站西面,各轨道合为一股与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交叉,再往西是一座铁路桥。这段铁路南面曾经是一大片草甸子,有山民开了庄稼地,很多人看中了黑如碳的草甸子土。于是,你开一块,他开一块,块块相连成大小不一的豆腐块向南面向西扩展开来成了大面积的自留地。种玉米,种大豆,种小豆,种蔬菜.......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火车进站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这片个人的自留地。
铁路附近的人们喜欢铁路两边的小路,狭窄的青沙路面平而干净,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忙于生计的人愿意推着独轮车装上刚收的果实乐颠颠地回家。穿粗衣的人像喝醉了酒歪歪扭扭地骑着自行车走铁路去务农。火车来了,立即驻足呆立,傻傻地看着火车擦身而过。
我骑车去地里收南瓜,迎面过来一辆自行车带着一捆架条,骑车人是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妇女,直眼弓身,两臂紧稳着车龙头像在走钢丝。我闪到铁路另一侧生怕横着的架条碰着。
我打心里佩服这个骑车的女人,这么窄的路别说骑车带一捆架条,就是单人单骑也很难走得好,何况要体力还要技术,高高的路基像条大坝真不知道她是怎么从路基下面上来的。在这个女人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苦命人的挣扎,一个强者的拼争。
铁路桥边,山民挑着担子从路基底的田地里走出,沿着上路基的小路斜斜地向铁路上攀登,上衣已经脱了,垫在肩上,光光的脊梁上滚着有油质的汗珠。
铁路桥宽阔的桥洞里,雨季有旺盛的流水奔腾,现在干涸成一条弯弯曲曲的涓涓细流,渐渐被山民自留地中的野草吞噬了。铁路桥再往西,铁路进入弯道,转弯处有一条野草覆盖的老路基叉出向北而去,消失在茫茫荒野而变得神秘。学生时代出于好奇曾到那里寻找过那条荒凉的老路基,荒野之中隐约看见沙石的路影,估计就是了。走着走着,到了粮库西北的野地里被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掩埋了。这是最初的通往东方红的铁路,车站在东林林场由于贮木场太小,1966年东方红局址搬迁到小清河,老铁路拆线才有了现在的铁路。
铁路北面的青草野地里,几幢无人居住的破房,早没了门窗,龇牙咧嘴地望着铁路,与此相邻的是一个有很长漫坡的土岗。其实是座废弃的砖窑,十几个朝西的窑口爬满了拉拉秧。不知道什么人看中了窑顶的金属烟囱,把它弄到了窑前像只断了气的蟒蛇趴在草丛中。窑口前一大片开阔地有足球场大小,东一片西一片地长着脚踝高的节股草。窑场北面是通向曙光林场的公路,不时地车辆闪过。
火车每天迎着朝阳进站,初升的太阳发着黄色的暖光,驱散一夜的湿凉。建筑物拖起长长的影子和太阳见面了,尤其车站东面颇有年代感的高大水塔,像一颗巨大的手榴弹迎着太阳高高地耸立着。下过一场雨,荒山野谷有了灵气,草木绿的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火车掠过路边的杨树、一个个草萋萋的荒凉土包和飘着青苔的水洼。坐老火车回家,看见窗外熟悉的景色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真的是东方红,太阳升。旭日阳光射进车厢,随着火车变换着方向,在车厢放肆变换视角。真想打开车窗探出头,呼吸一下家乡清晨湿润的空气,抓一把阳光洒满全身;趁着火车转弯时再看一看吐着白烟的火车头和旋转的火车头大轮子。
穆棱河畔,大草甸子,七虎林河这些北大荒的原著,早已深深地印在脑海,每次见到他们都是无比亲切。到北大荒来最想看什么?不是高楼大厦,不是车水马龙,而是野山、野水、野地、野花......所有构成北大荒的原生态的东西。
有段时间,开往哈尔滨的K7090次客车在东方红始发时间是20点58分,小小的车站售票候车安检都在一室,人稍多就显得拥挤。上车的时候,站台没有照明,黑夜里,只车窗透出的弱光。根本无法看清车厢的标志号牌,像没头的苍蝇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找。而经常坐的3号车厢常常在车头方向。只好向西匆匆地走,一直走到没了站台的地方,才吃力地爬上高高的车厢。那一刻,我想起了农垦铁路时期上闷罐车厢的情景。
登上卧铺车,竟然是空无一人,满眼是整齐的被褥。找到自己的铺位坐下放好行李,透过车窗看看夜色中朦胧的车站和匆匆而过的行人,站房孤寂的灯光像幽幽的鬼火。到迎春,车厢才多了几个人,到虎林才有了人气,到密山、鸡西深夜,也上不了几个人,上铺几乎是空着的。
回家火车快进站了,整个列车也没几个人,尾部的乘客要向列车中部集中。因为到站停车后,列车尾部没有站台,下车很不方便。车站没有雨蓬,赶上雨天,无论上车还是下车都要经受雨水的洗礼。
几十年乘坐火车出行,到牡丹江,到哈尔滨。习惯了没有高站台、没有雨蓬的小车站,习惯了车厢里的脚臭和泡面味。早年回东方红在牡丹江车站候车,站房还是日伪满时期的,天桥是木头做的,走上去咚咚地响。走得人多了,响声一片,像过千军万马。
铁路和公路并行,相隔500米。内燃机车牵着绿色长龙开着大灯缓缓地从车站开出驶来。我连忙骑车下了公路穿过一座废弃的砖窑来到铁路边看火车。
护路壕把我隔在了铁路外的荒野地里,我扔了自行车来到沟边仰头看着火车从我身边缓缓的通过,这是开往哈尔滨东站的列车,每天下午在这个时间通过。
火车渐渐远去,我上了路基。向车站方向望去,见粮库的几座银色金属粮仓和路口高高的信号灯杆。
这条有六十年历史的铁路在北大荒算是历史悠久。铁路刚通车的时候我还没上学,记得从曙光车站步行到小清河车站觉得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呢。
线路清扫得干干净净,像家里过年时刚扫过的院子,不见一颗杂草和一片白色垃圾。石渣边缘整齐刷刷地成了笔直的一条线,让人赏心悦目。枕木边的便道铺撒了深灰色细石渣,骑自行车再没有散落的石子挡道了。铁路向西后左转钻入一道树林的屏障。
内燃机旅客列车首次开进东方红车站的时候,山里人从未见过内燃机火车,有很多人到车站围观。学校早早组织了少先队在车将要到达的那天早晨在车站台列队迎候。列车在鼓号齐鸣,彩旗招展的欢迎仪式中徐徐进站。激动人心的场面里年火车司机跳下车满脸堆笑地和少先队学生握手。
车站西面,各轨道合为一股与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交叉,再往西是一座铁路桥。这段铁路南面曾经是一大片草甸子,有山民开了庄稼地,很多人看中了黑如碳的草甸子土。于是,你开一块,他开一块,块块相连成大小不一的豆腐块向南面向西扩展开来成了大面积的自留地。种玉米,种大豆,种小豆,种蔬菜.......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火车进站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这片个人的自留地。
铁路附近的人们喜欢铁路两边的小路,狭窄的青沙路面平而干净,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忙于生计的人愿意推着独轮车装上刚收的果实乐颠颠地回家。穿粗衣的人像喝醉了酒歪歪扭扭地骑着自行车走铁路去务农。火车来了,立即驻足呆立,傻傻地看着火车擦身而过。
我骑车去地里收南瓜,迎面过来一辆自行车带着一捆架条,骑车人是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妇女,直眼弓身,两臂紧稳着车龙头像在走钢丝。我闪到铁路另一侧生怕横着的架条碰着。
我打心里佩服这个骑车的女人,这么窄的路别说骑车带一捆架条,就是单人单骑也很难走得好,何况要体力还要技术,高高的路基像条大坝真不知道她是怎么从路基下面上来的。在这个女人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苦命人的挣扎,一个强者的拼争。
铁路桥边,山民挑着担子从路基底的田地里走出,沿着上路基的小路斜斜地向铁路上攀登,上衣已经脱了,垫在肩上,光光的脊梁上滚着有油质的汗珠。
铁路桥宽阔的桥洞里,雨季有旺盛的流水奔腾,现在干涸成一条弯弯曲曲的涓涓细流,渐渐被山民自留地中的野草吞噬了。铁路桥再往西,铁路进入弯道,转弯处有一条野草覆盖的老路基叉出向北而去,消失在茫茫荒野而变得神秘。学生时代出于好奇曾到那里寻找过那条荒凉的老路基,荒野之中隐约看见沙石的路影,估计就是了。走着走着,到了粮库西北的野地里被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掩埋了。这是最初的通往东方红的铁路,车站在东林林场由于贮木场太小,1966年东方红局址搬迁到小清河,老铁路拆线才有了现在的铁路。
铁路北面的青草野地里,几幢无人居住的破房,早没了门窗,龇牙咧嘴地望着铁路,与此相邻的是一个有很长漫坡的土岗。其实是座废弃的砖窑,十几个朝西的窑口爬满了拉拉秧。不知道什么人看中了窑顶的金属烟囱,把它弄到了窑前像只断了气的蟒蛇趴在草丛中。窑口前一大片开阔地有足球场大小,东一片西一片地长着脚踝高的节股草。窑场北面是通向曙光林场的公路,不时地车辆闪过。
火车每天迎着朝阳进站,初升的太阳发着黄色的暖光,驱散一夜的湿凉。建筑物拖起长长的影子和太阳见面了,尤其车站东面颇有年代感的高大水塔,像一颗巨大的手榴弹迎着太阳高高地耸立着。下过一场雨,荒山野谷有了灵气,草木绿的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火车掠过路边的杨树、一个个草萋萋的荒凉土包和飘着青苔的水洼。坐老火车回家,看见窗外熟悉的景色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真的是东方红,太阳升。旭日阳光射进车厢,随着火车变换着方向,在车厢放肆变换视角。真想打开车窗探出头,呼吸一下家乡清晨湿润的空气,抓一把阳光洒满全身;趁着火车转弯时再看一看吐着白烟的火车头和旋转的火车头大轮子。
穆棱河畔,大草甸子,七虎林河这些北大荒的原著,早已深深地印在脑海,每次见到他们都是无比亲切。到北大荒来最想看什么?不是高楼大厦,不是车水马龙,而是野山、野水、野地、野花......所有构成北大荒的原生态的东西。
有段时间,开往哈尔滨的K7090次客车在东方红始发时间是20点58分,小小的车站售票候车安检都在一室,人稍多就显得拥挤。上车的时候,站台没有照明,黑夜里,只车窗透出的弱光。根本无法看清车厢的标志号牌,像没头的苍蝇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找。而经常坐的3号车厢常常在车头方向。只好向西匆匆地走,一直走到没了站台的地方,才吃力地爬上高高的车厢。那一刻,我想起了农垦铁路时期上闷罐车厢的情景。
登上卧铺车,竟然是空无一人,满眼是整齐的被褥。找到自己的铺位坐下放好行李,透过车窗看看夜色中朦胧的车站和匆匆而过的行人,站房孤寂的灯光像幽幽的鬼火。到迎春,车厢才多了几个人,到虎林才有了人气,到密山、鸡西深夜,也上不了几个人,上铺几乎是空着的。
回家火车快进站了,整个列车也没几个人,尾部的乘客要向列车中部集中。因为到站停车后,列车尾部没有站台,下车很不方便。车站没有雨蓬,赶上雨天,无论上车还是下车都要经受雨水的洗礼。
几十年乘坐火车出行,到牡丹江,到哈尔滨。习惯了没有高站台、没有雨蓬的小车站,习惯了车厢里的脚臭和泡面味。早年回东方红在牡丹江车站候车,站房还是日伪满时期的,天桥是木头做的,走上去咚咚地响。走得人多了,响声一片,像过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