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心三国吧 关注:298贴子:1,555
  • 0回复贴,共1

汉末群雄对交州地区的争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交州归属始末:论汉末群雄、对南部地区的渗透争夺
小国政治,往往笼罩在大国的阴影下。
交州属汉末十三州,地域范围约相当于今两广地区与越南北部。孙权统治交州时代,将其一分为二:合浦(今广西合浦)以北为广州,交趾(约为今越南河内)以南为交州。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在三国时代尚未开始,故荆州(今两湖地区)扬州(今东南沿海)、交州等地,彼时生产力极为落后,大抵可以视作“蛮荒烟瘴之地”。
典型例证即三国时代的扬州人,以“剽悍锋侠”著称。与后来的“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大相径庭。
扬士多轻侠狡桀。--《魏书十四 刘晔传》
因为交州地区的落后与偏远,故统治者大抵实行“羁縻之策”,止步镇抚招徕,搜罗奇珍异宝。与蜀国治理南中(今云贵、缅甸东北部)相似。
交州自汉末丧乱(184)之后,屡易其主,且多伴随血腥杀戮。刺史、郡守如走马灯般变换。
但交州地区的制衡斗争,幕后是北方军阀的权力博弈。早期是刘表与曹操,后期是孙权与士燮。甚至连刘备也曾试图插足。
① 士燮家族
谈到交州,绕不开的名字就是士燮。
士燮是交州苍梧郡广信人,即今广西梧州。其祖先本豫州鲁国人,新莽之乱时迁至交州,后发迹于此。
士燮父士赐,东汉桓帝时为日南太守(今越南广治省东河市),士燮举孝廉、茂才,为交趾太守(约为今越南首都河内)。
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燮举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吴书四 士燮传》
考虑到汉末“三互法”的限制,士燮父子的仕宦情况、是很典型的“地域政治”。
“三互法”即本州人不得做本州刺史、州牧;也不得为(妻族出身)刺史州牧;本郡人不得为本郡郡守,也不得做(妻族出身)郡守。
换言之,士燮父子在交州两代为郡守,与“乡贤政治”类似,属于打“三互法”的擦边球。
在交州刺史朱符死后,士燮家族遂一夜坐大。士燮大弟士壹为合浦郡守,次弟士黄为九真郡守,三弟士武为南海太守,且皆为士燮“自行表奏”。实际就是僭越。
(士)燮乃表(士)壹领合浦太守,次弟徐闻令(士)黄领九真太守,黄弟(士)武,领南海太守。--《吴书四 士燮传》
如果说士燮父子的权力基础,尚来源于汉朝;那士燮兄弟的权力基础,则完全来自其宗族。换言之,彼时的交州,实际就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割据政权。
士氏家族雄霸交州
史书遂称之曰:“士氏兄弟、并为郡守,雄长一州、威尊无上”。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吴书四 士燮传》
对于士燮家族在交州的割据统治,北方军阀是很清楚的。曹操对士燮的封号即是“绥南中郎将、都督七郡”。
(汉廷赐书曰)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吴书四 士燮传》
“绥南中郎将、都督七郡”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交州牧”的意思。
如我之前所说,受制于“三互法”,士燮兄弟无法出任交州刺史或交州牧。只得冠以其他名目。
这就和孙策兄弟,出身吴郡,故不得担任本郡太守,只得担任“会稽太守”;也不得担任扬州牧,只得担任“豫州刺史”(孙坚、孙贲)或“徐州牧”(孙权),是相同道理。
② 曹操与刘表的争斗
小国政治的精髓,是在大国的夹缝中间游刃求存。
士燮家族虽然“雄长一州”,实际统治是相当疏阔的。从后续发展看,基本可以视作“武备不修、威刑不肃”。
士氏家族统治交州,依赖于北方军阀的支持。他们先后依附曹操、刘表等汉末群雄,首鼠两端,左右逢源。就和今天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一样,奉行相似的“生存哲理”。
交州刺史朱符死后,曹操遣张津为交州刺史,尝试越过刘表(荆州),对中国最南部进行武装渗透。
朱符死后,汉(即曹操)遣张津为交州刺史。--《吴书四 士燮传》
张津无传,但事迹见于诸列传。从有限的史料来看,其与夏侯惇、曹操、许靖等人的交情相当不错,大抵可以视作曹操派到荆州之南、用来“牵制刘表”的棋子。
比如夏侯惇的书信中提到:“曹操破袁绍后,加孙贲(孙策堂兄)为长沙太守,加张津为零陵兼桂阳太守”。即从“舆论层面”分割刘表的领地,挑唆南部军阀相互残杀。
案夏侯元让(即夏侯惇)与石威则书,袁绍破后也。书云:“授孙贲以长沙,业张津以零、桂。”--《志林》
曹操借“官职任免”,挑拨南部军阀
张津在交州,无疑是充当曹操的爪牙,对抗刘表。可惜其很快又被下属所杀。
张津之死,代表着(交州地区)曹操势力的坍塌。刘表趁机将势力渗透进交州:遣部将赖恭为交州刺史,吴巨为苍梧太守。
(张)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刘)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吴书四 士燮传》
多提一句,苍梧郡也在交州,为何不由士燮家族成员担任太守呢?因为士氏籍贯苍梧,故无法担任本郡郡守,还是之前提到的“三互法”限制。
赖恭出身荆州豪族,在《吴书》中被称作“昏头昏脑的腐儒”。
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吴书八 薛综传》
吴巨出身行伍,与刘备交情不错。赤壁之战前夕(208)刘备还曾想远遁苍梧,投奔吴巨;因此被鲁肃骂作“刘豫州兵不满一校,徒欲远窜”。
(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江表传》
(肃)始与豫州(即刘备)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韦曜《吴书》
可惜刘表派来的两位官僚亦不和睦,最终竟引发了火并厮杀。苍梧太守吴巨,驱逐了交州刺史赖恭。
赖恭败走北方,后随刘备入蜀。官至太常(九卿之首),还参与了两次劝进(219、221)。
③ 孙权、刘备与士燮家族的争斗
随着北方势力远走,交州成为南方新贵们争夺的肥肉。
交州本是刘表与曹操的争夺领域;但随着建安十三年(208)刘表病死,同年(208)曹操赤壁败北,北方军阀遂不再染指交州事务。
同时,赤壁战后的胜利者孙权与刘备,则开始渗透交州。
(1)刘备与孙权的争斗
刘备“南徇四郡”,其中零陵、桂阳与交州接壤,再兼苍梧太守吴巨是刘备旧友,其用心可想而知。
先主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蜀书二 先主传》
先主南徇四郡
孙权对刘备的用心很是了解。
甚至可以大胆设想,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并“进妹固好”,很有可能是“让刘备退出交州争夺”的交易条件。
建安十五年(210),赤壁之战两年后,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招徕士燮家族。士燮再次改换门庭,承认了孙权的霸权,奉使纳贡、遣子入质,一如之前尊奉曹操、刘表一般。
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建安末年,燮遣子(士)廞入质。--《吴书四 士燮传》
同时,步骘还设计诱杀了苍梧太守吴巨。虽然《步骘传》称吴巨“阴怀异心”,实际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更像清洗交州地区的“刘备势力”。
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步)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吴书七 步骘传》
建安二十年(215)第一次孙刘战争,二者对荆州郡县的划分非常值得探究。即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零陵、武陵、南郡归刘备。
(孙)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吴书二 吴主传》
孙权索要的郡县,皆在荆州东南部,大约是想将扬州、荆南地区,与交州彻底连成一片。
荆州的重新划分与地域关联
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袭杀关羽,刘备势力退出荆州。孙权对交州的控制便更进一步。
夷陵之战(221-222),刘备东征,遣侍中马良赴武陵,招募洞溪蛮助战,这直接威胁到了孙权在交州的统治。故孙权遣交州刺史步骘率“义士万人”牵制马良,稳固后方。
延康元年,(孙)权遣吕岱代(步)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吴书七 步骘传》
刘备东征时,荆州南部的武陵已经重新倒向刘备,而零陵、桂阳也“自相惊扰、处处阻兵”。可见刘备将势力重新渗透回荆州南部,甚至可能是“再度染指交州”的前奏。
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吴书七 步骘传》
后陆逊大败刘备,川兵遂不复东进。孙权在交州的统治,才算彻底稳固下来。
(2)孙权与士燮的争斗
随着刘备势力彻底退出荆州,交州的外来威胁也不复存在。
然而士燮家族仍在交州地区活动。士燮长寿,竟活了九十岁,在刘备死后三年才去世。
(士)燮在郡四十馀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吴书四 士燮传》
随着刘备、士燮的相继死去,孙权遂开始加强对交州地区的控制。分割交州北部为广州,又自置刺史、官吏,直接挑战士氏家族在交州的权威。士燮诸弟子侄反抗据守,均被吴军击败。
吴将吕岱谎称“降者无罪”,引诱士氏家族出降。鸿门宴上,吕岱伏兵四起,尽灭其家。后数年,士燮在扬州的任子(人质)也被废为庶民;未参与反叛的士燮诸弟,亦“坐法诛死”。
很明显,这是孙权秋后算账,斩草除根的诡计。
(士)徽闻(吕)岱至,果大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送其首。--《吴书十五 吕岱传》
(孙)权原其罪,及(士)燮质子廞,皆免为庶人。数岁,(士)壹、(士)黄坐法诛。(士)廞病卒,无子,妻寡居。--《吴书四 士燮传》
吕岱在交州刺史任上,恩威并施,镇抚东南亚诸国,以致“百国朝贡”,大大强化了孙权的统治权威。
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硃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梁书 诸夷-海南诸国传》
?
孙权宣威四夷
应该说,对交州的控制经营,是拓展海南地区、以及东南亚海域地区的重要前提。虽然其行为本身是满足孙权“宣威四夷、万国来朝”的虚荣心理,但客观上促进了疆域的开发与南部地区的建设,可谓功在千秋。
④ 小结
交州地区自汉末丧乱(184)之后数易其主、动荡不止。以士燮为代表的“地方豪强”势力最早建立统治;但土著势力,却不得不先后依附曹操、刘表等北方军阀。
赤壁之战(208)是交州归属的重要转折点。
刘表势力的消失、曹操势力的退缩,导致孙权、刘备成为交州地区“新任宗主”的竞争者。甚至南郡划分、孙刘联姻、以及苍梧太守吴巨之死,都可以看作围绕“交州归属”的权力博弈。
至于建安二十年(215)对荆南地区的重新划分,以及章武元年(221)的夷陵之战,皆是孙刘对荆南、交州诉求的具体体现。
随着刘备、士燮相继死去,孙权一改常态,将“羁縻安抚”的政策骤然收紧,改为“武力控制”,借此逼反士燮家族。
之后孙权又运用权术诡计、尽灭其家,将交州彻底纳入统治范围,并开启了“威行海外、百国朝贡”的盛况。在其昏悖的末年统治中,亦可谓为数不多的亮点。


IP属地:湖南1楼2023-09-16 19: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