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2,977贴子:107,843
  • 0回复贴,共1

三星堆档案之中华文明进程的考古学体现(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理性研究和客观认识三星堆青铜文化,尤忌青铜晃眼致一叶障目,中华文明的进程应以考古学表现作为重要参考,前文说了青铜作为文明参考的局限性,接下来便站在文化发展和考古学体现的角度做一些说明,可用做三星堆遗址与其他地区考古遗址的横向对比。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中心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提高和剩余财富的出现,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各地区相继出现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和大型聚落,如秦安大地湾遗址、南佐遗址、铸鼎原遗址、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屈家岭石家河遗址、凌家滩遗址、良渚遗址、牛河梁遗址等等。
仰韶文化早中期,在甘肃中部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现了10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遗址中部有一座面积为420多平方米的高等级建筑,以中轴线贯穿,前、后两座主体建筑,东西两侧厢房对称,左中右三门格局,开中国古代宫殿对称布局的先河。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大型聚落,已探明面积约6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7米,遗址核心区由9座大型夯土台合围,面积约30万平方米,紧邻夯土台外侧发现2道环壕,核心区东、南、北三面约1000米处还发现外环壕遗迹,该遗址为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探索早期的国家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仰韶文化中晚期,在河洛地区涌现出多个面积在50万左右到10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其中以巩义双槐树遗址面积最大,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80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3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尤其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最能体现其历史和文化的重大价值。仰韶早晚期,黄河两头的大地湾遗址与双槐树遗址,给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古国都邑”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实物力证和研究资料,超百万平方米的巨型聚落、完善的聚落结构、大规模的高等级建筑址等要素,所表现出的社会分化形态已初具文明的特征。
同时期的西辽河地区的牛河梁遗址群发现用石块砌筑,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平台,在一座形状奇特的建筑里面出土有泥塑的女人像和龙、熊、猛禽的塑像,附近的一些山头上分布着石砌的圆形祭坛和方形的大型石砌墓葬,墓内随葬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玉璧等玉器。长江下游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发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分为祭祀区、居住区、墓葬区,在一座大墓中有30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玉龙、玉龟、玉鸟和玉人等,墓葬中还随葬几十件玉石钺。牛河梁和凌家滩两地权贵墓葬的随葬玉器种类非常相似,甚至玉人手臂并拢举于胸前的姿势都完全相同,说明当时在社会上层存在一个跨地域远距离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圈。
与此同时,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杭州良渚遗址,城址呈向心式三重结构,自内而外由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遗址群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精美玉器等各种遗存,完整的多级聚落结构,完善的高等级建筑,阶层分明的墓葬礼制,无不表明良渚文化已经跨进了史前文明的门槛, 2019年中国良渚古城遗址也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种种考古情况表明,在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华大地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在思想文化、信仰理念、技术交流等方面已经发生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直在中华大地上不停演绎,共同推动和促进着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蜕变和完善。


IP属地:四川1楼2023-09-18 11:3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