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温温湿湿的空气中,隐隐约约,又忆起了那样的味道,带着年少的稚嫩。如此清晰地记得,那年我们无知地嘲笑刘老师口齿不清,却不晓原来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人真的叫“孔乙己”。印象中刘老师幽默可亲,而且特别钟爱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初中三年只严厉地批评过我们两次:一次为我们全班都答不出“相声”的定义,一次便是这次。如今回想起来才发现,当时真是轻浮了。
“人预知不了未来”,这句话当真没错。当年我们一群人聚在一起鄙薄鲁迅先生以通假字为名掩饰错字为实写文章时,谁会想到,今天的我会对他寄予如此之高的赞誉。也许,说到底,还是要感谢TVB。无论别人将它捧得多高,或是踩得多低,它在我心中,也是以为良人导师。我从它身上,看见了一些在平时生活中被隐藏的或是以我们现阶段的经历处境所看不到的。我想我们如今的生活到底还是太平和、太幸福了,以至于我们缺乏对生活真实的追求,对生命崇高的敬畏。我们沉浸在一些不是忧伤的忧伤里觉得自己很忧伤,结果把自己弄得不知所谓。如我,从前就很不解在时代的转折点中奋起的人的心理,直到我看见《蔡锷与小凤仙》,我才看见一种深切的悲痛。有很多东西,仅凭想象实永远不可知其然的,只有将某种深刻的情感付之于艺术,历史才有可能重现。在戏中,我看见了一种权力者的私心,一种小女人的占有和放手,一种市井者的流俗与淳朴,一种少年的轻狂,一种爱子的情深,一种风尘者的骨气,最重要的,是一种绝不放弃的挣扎,和一种任性小我的大爱。在他们身上,我终于明白了,在那样的时代下,人的所有忍耐底线都会忍无可忍地被冲破。
重识鲁迅,是为了偶然间看到的《灯下漫笔》中的“蔡松坡”三字。记得一年前第一次看到时,蔡锷这个名字还是被民间流传的风流韵事蒙上风流影子的风流客,而那时的我能为这篇文章留下的最大感想也不过如此而已。如今体味过那样的情愫之后,再读文章也就深怀了敬畏之心。
第一次看这样的文章流泪了。“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当时如此深漠的、泣血的悲痛。在很多很多年前,还是秦汉的时候,还是隋唐的时候,中国实走在世界的前头的啊!可是由何时起。中国人竟变成沦为奴隶的位置便高兴地烧香拜佛了?没由来地想起了先生《<呐喊>自序》里的比喻:“假如一间铁屋子,实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死如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先生作为这一群人中最早清醒的人之一,亲眼看着身边的人一点一点地走向死亡,怎么能不悲哀呢?
曾经的他,想要以医术拯救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国人,但是日本学堂的那一课,让他清醒地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救人要救心,所以在人生的岔路口,他选择了弃医从文,用笔杆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到最后,一部分人醒来了,一部分人依旧执迷地沉睡着,先生的努力有没有白费,有目共睹。
也许到了现在,我才想起,我对先生的敬畏并不是直到《灯下漫笔》才有的,早在我看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时,那份敬畏便已深入我心。只是那时,我还年少。
但如今,我将深怀这份敬畏之心伴我人生路这样一直一直走下去,直到永恒。
“人预知不了未来”,这句话当真没错。当年我们一群人聚在一起鄙薄鲁迅先生以通假字为名掩饰错字为实写文章时,谁会想到,今天的我会对他寄予如此之高的赞誉。也许,说到底,还是要感谢TVB。无论别人将它捧得多高,或是踩得多低,它在我心中,也是以为良人导师。我从它身上,看见了一些在平时生活中被隐藏的或是以我们现阶段的经历处境所看不到的。我想我们如今的生活到底还是太平和、太幸福了,以至于我们缺乏对生活真实的追求,对生命崇高的敬畏。我们沉浸在一些不是忧伤的忧伤里觉得自己很忧伤,结果把自己弄得不知所谓。如我,从前就很不解在时代的转折点中奋起的人的心理,直到我看见《蔡锷与小凤仙》,我才看见一种深切的悲痛。有很多东西,仅凭想象实永远不可知其然的,只有将某种深刻的情感付之于艺术,历史才有可能重现。在戏中,我看见了一种权力者的私心,一种小女人的占有和放手,一种市井者的流俗与淳朴,一种少年的轻狂,一种爱子的情深,一种风尘者的骨气,最重要的,是一种绝不放弃的挣扎,和一种任性小我的大爱。在他们身上,我终于明白了,在那样的时代下,人的所有忍耐底线都会忍无可忍地被冲破。
重识鲁迅,是为了偶然间看到的《灯下漫笔》中的“蔡松坡”三字。记得一年前第一次看到时,蔡锷这个名字还是被民间流传的风流韵事蒙上风流影子的风流客,而那时的我能为这篇文章留下的最大感想也不过如此而已。如今体味过那样的情愫之后,再读文章也就深怀了敬畏之心。
第一次看这样的文章流泪了。“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当时如此深漠的、泣血的悲痛。在很多很多年前,还是秦汉的时候,还是隋唐的时候,中国实走在世界的前头的啊!可是由何时起。中国人竟变成沦为奴隶的位置便高兴地烧香拜佛了?没由来地想起了先生《<呐喊>自序》里的比喻:“假如一间铁屋子,实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死如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先生作为这一群人中最早清醒的人之一,亲眼看着身边的人一点一点地走向死亡,怎么能不悲哀呢?
曾经的他,想要以医术拯救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国人,但是日本学堂的那一课,让他清醒地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救人要救心,所以在人生的岔路口,他选择了弃医从文,用笔杆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到最后,一部分人醒来了,一部分人依旧执迷地沉睡着,先生的努力有没有白费,有目共睹。
也许到了现在,我才想起,我对先生的敬畏并不是直到《灯下漫笔》才有的,早在我看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时,那份敬畏便已深入我心。只是那时,我还年少。
但如今,我将深怀这份敬畏之心伴我人生路这样一直一直走下去,直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