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了一下这位马戛尔尼使团的随团油画师威廉·亚历山大(Willam Alexander)是在哪里见到这些士兵的:
我检索到一幅由他绘制的油画“'运河'边上的中国军事据点,1793年10月19日”(“Chinese Military Post on the River Eu Ho, 19th October, 1793”),目前收藏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查曾艺术博物馆(Chazen Museum of Art),对照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George Staunton)和主计员巴罗(John Barrow)的作品(汉译本),如果亚历山大的记注表示的是作画时间,那么这张图应当作于他们被纤夫拉着船从天津沿着大运河南下的路上,并且刚穿过直隶、山东的边界地带,到达山东,可能在德州到临清州的河段(《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三联书店叶笃义译本,373页,“10月18日到达山东”,374页,“10月22日船抵临清州”,巴罗《中国行纪》第九章,商务印书馆《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何高济译本436页:10月22日,我们离开御河,向南进入大运河),因为图中的士兵与其他几张特写图几乎如出一辙,尤其是那位打着白底金蟒旗的长官,而亚历山大在他的画集中(汉译本)画的其他士兵大都处于河岸或哨所边,并在那幅背着旗帜的火枪手特写画的释文中提到“在道路、运河、河流边,每隔一段距离都会设置一个正方形的哨所,驻扎6-12名士兵”(亚历山大《中国衣冠举止图解》赵省伟译本58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巴罗同样表示运河边有“每三英里的兵站”(巴罗《中国行纪》第九章435页)所以几张特写图的士兵很可能是对着这些沿着大运河南下的途中沿岸哨卡(清人所谓“卡伦”,汉人所谓“汛地”)的直隶、山东士兵画的;如果是追忆性质的画作,此前使团在舟山也遇到过当地的士兵,不排除他们沿着北运河进京时也遇到过在南运河遇到的类似场景。不过,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可能是八旗士兵,因为畿辅和直省的八旗驻防都只需要待在自己的驻防城里,只有绿营兵(清早期只有“绿旗兵”、“绿旗营兵”、“营兵”的说法,乾隆时因为高层旗汉隔离的倾向而逐渐删掉“旗”字,变成“绿营兵”)需要分防到各个设定的塘汛去把守。之所以网络上有很多网友将这些士兵当做所谓的八旗兵,是因为《中世纪2:全面战争》的MOD“亚洲王朝全面战争”,制作此MOD的“北来制作组”草率地将这些18世纪的画作用于复原17世纪的“八旗火器营”。
附注:本人此前发表过回复,因为阅读材料粗疏草率,且糊涂地将作画时间的10月看作8月,17世纪写作18世纪,导致回复内容的推导严重出错,可能对一些网友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故此删除原先回复再详细阅读材料以后整理出此回复,在此对先前阅读过本人回复的所有网友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