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朱祁镇没有做过的事,我们硬按上去,我理解这才是叫洗白。朱祁镇有没有做错过,有,最起码按照一些史学家的资料和历史大佬的看法,朱祁镇年轻气盛,性格冷酷以及头脑冲动和好大喜功(这个要看你自己的理解。)性格有缺失是正常的(就算土木堡的时候,朱祁镇也才20来岁。)
其次,关于几个朱祁镇的争论点和网络上的黑点,有几个。
1.宠信宦官王振,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各地造反不断。(比如叶宗留之类的)
关于这个,从实录来看,朱祁镇时期贤臣是不少的。而且朱祁镇也都是大力支持。
王骥、王翱、于谦(对,就是在地方上无条件支持于谦搞民生,后来又杀了的)张骥,这些百度上都有他们的事迹,他们是奸佞危害国家么?(于谦就不用说了,自从一个大明风华,搞的于少保已经是力挽狂澜,为大明续命200年的圣人。但是实际上,于谦真正的功劳反而是他在地方上为国为民的那些年。调到京城之后,反而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官员。)其实关于宠幸王振,任何一个时期,他都有一个白手套,需要给皇帝做事的人。但是你要说王振能左右皇帝的最终决定,好像除了唐朝能废立皇帝之外,明朝我还真没看到有哪个宦官能真正敢干预皇帝的。
2.关于土木堡,其实这个黑点如果真的要研究起来(不是看大明风华这种无脑剧)通过明实录的一些细节,我分析,当时杨洪,石亨所遭遇了一些边军勋贵派系内讧的问题(这个在实录正统14年之前输的那些记录里就有。)而王翱,曹义,在给朱祁镇的奏疏中也提到了相应的问题。那么就是(有些边军将领畏敌如虎,坐视敌人来犯,不去营救,冒功突进导致身死等传统问题。)而朱祁镇的言官改制更是加剧了边军某些将领的冲突。(因为同样是大同,在土木堡之前半年,石亨还能出击追杀瓦剌,而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不然变的军纪涣散,毫无斗志。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
3.不管前面说的再好,朱祁镇作为一国之君确实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有道理的。)也许边军一些列胜利,让他本来缺陷的性格把问题放大。
4.英宗的报复心其实从在正统6年到14年之间对于瓦剌,杀大明军民进行报复就已经能体现出一些他的性格。
5.说个题外话,按照皇明祖训,朱祁钰监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登基不管你是在什么危机时刻还是大臣都支持,他都是不合法的。尤其最开始太后马上立的是朱见深为皇帝。1.朱祁镇没死,2最开始只是让朱祁钰监国,3让朱见深代替朱祁镇。
纵观整个正统的14年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大明像一只四处漏水的船,表面上看仁宣盛世,实际上四处闹事。而朱祁镇在四处救火。
总体评价,朱祁镇作为少年天子整体上还是还是合格的。但是缺乏的就是性格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