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是小说,而小说故事是可以夸张的,也是可以虚构的。
这在文学创造中,是被允许的,从文学的学术规范中是有学术根据的。
作为文学大师的作者当然知道这个学术常识。
这是一种什么表达手法?
它们的表达目的都分别是什么?
首先说顽石,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而且是比比喻更高一个层次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兴手法修辞。
《石头记》是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哲学价值都达到顶峰的经典名著,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完成。
那这个高智商怎么表达?
用顽石来比喻作者,从而比兴出作者的高智商不同于凡夫俗子,更比兴出这本书的价值非常的高。
一块顽石怎么能起到比兴出《石头记》是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哲学价值都达到顶峰的经典名著?
因为此补天顽石出身高贵,资历非常的高,它是和众神之神女娲同时代的,它出世的时代各路神仙的始祖都没出生,比如玉皇大帝、如来佛、太上老君······等等等等都在顽石出世之后的很长时期之后才出生,所以补天顽石的资历比各路神仙的始祖都要高很多倍。
作者是通过这种资历的对比,来比兴出补天顽石的资历非常的高,来比兴出顽石的悟性非常的高,来比兴出顽石的智商更比凡夫俗子高出无数倍。
从而比兴出《石头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非常高的(一般凡夫俗子是看不懂的)。
。。。。。。
那在这种比兴手法修辞的过程中,“顽石”只能算这种比喻的一个比喻物而已,比喻物是虚构的,是假的,不能当真的。
只有读者看清这种比兴手法修辞的表达手法之后,才会认清“顽石”只是这种比兴手法的比喻物,是比兴手法的目的的假托而已。
提到“假托”,作者的这种奇特的比兴手法,还可以用另一种文学表达来解释,就是:寓言假托。
所以看似荒唐的“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原文的叙述,其实是有据可依的,这就是在几千年前庄子就早已采用的“寓言假托”修辞手法。
所以各位读者,不要把比喻修辞的比喻物太当真了、不要把假托太当真了,只有看清作者的表达手法(比喻修辞、比兴手法修辞、寓言假托手法修辞),才会明白这种特殊的修辞的目的是什么。
只有明白了这种特殊的修辞的目的,才会把关注点放在修辞的目的上,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虚构的比喻物、假托身上。
这仅是对“顽石”在比兴手法修辞的过程中,假托的作用和这种修辞的目的的关系的分析。
其他的神话分析还没有展开,都存在修辞目的和修辞过程中的假托的关系的区分分析。
(各位在明白了石头记主题之后应该能够分清这两个概念)